一曲《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带你认识清朝最神秘最传奇的玉琳禅师
发布时间:2025-09-28 07:45 浏览量:1
最近很火的一首《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其实是是1992年台湾电视剧《玉琳国师之再世情缘》的主题曲。该剧由星云大师编剧,讲述了玉琳禅师与珍格格的两世情缘的故事。
玉琳禅师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也不是什么隐士奇人,而是一位看似普通的和尚,他被顺治帝尊称为“国师”,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这位玉琳禅师的真实故事。
乱世奇缘:从江南小寺到紫禁之巅
1644年,大明王朝在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清军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就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江苏常州的一处僻静寺院里,一位年轻的僧人正在默默修行。他就是玉琳通琇,当时只有二十多岁,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和尚,将来会成为影响大清王朝的重要人物。
玉琳禅师出生于1614年,俗姓杨,名通琇,字玉林、玉琳,江苏江阴人。他的家庭本是书香门第,但他从小就对佛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十九岁那年,他在常州磬山寺出家,拜在天隐圆修禅师门下。当时的佛教界,禅宗虽然盛行,但许多寺庙的修行已经流于形式,真正有修为的高僧并不多见。
就在玉琳禅师潜心修行的同时,北京的紫禁城里,顺治皇帝正在为自己的统治苦恼。这位少年天子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虽然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治国才能,但内心深处却对世俗权力感到厌倦。特别是1657年以后,顺治帝最宠爱的董鄂妃因病去世,给他造成了巨大打击,使他更加向往出世的生活。
165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顺治帝听说了江南有位玉琳禅师佛法高深,于是下诏请他进京。这对玉琳禅师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不愿与权贵交往,生怕影响修行;另一方面,皇命难违,而且这也是弘法的好机会。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决定北上。
当风尘仆仆的玉琳禅师走进紫禁城时,顺治帝被他庄严的威仪和超凡的气质所震撼。史料记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顺治帝向他请教了许多佛法问题,玉琳禅师都一一作答,言语精妙,深得皇帝赞赏。
最让人称奇的是,玉琳禅师并不因为面对的是皇帝而阿谀奉承,反而经常直言相劝。有一次,顺治帝问他:“如何能得解脱?”玉琳禅师回答:“皇上是金銮殿上的天子,老僧是法王座上的法王。各人各自当家,何必向外求取?”这话深深打动了顺治帝,让他对这位来自江南的高僧更加敬重。
帝师风范:不畏皇权的智慧大师
玉琳禅师在京城期间,与顺治帝的交往日益密切。但他始终保持出家人的本色,不慕荣华,不惧权势,展现出了一代高僧的风范。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一次,顺治帝赐给玉琳禅师一件珍贵的紫金袈裟,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但玉琳禅师却婉言谢绝:“出家人只需寻常袈裟即可,这等华贵之物,反成修行的障碍。”顺治帝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佩禅师的为人。
还有一次,顺治帝正在为一些朝政大事烦恼,向玉琳禅师请教对策。禅师却说:“老僧只知念佛参禅,朝政大事非出家人所宜过问。”这种明确的分寸感,让顺治帝意识到这位高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政治智慧,而在于精神指引。
玉琳禅师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1660年,他在京期间生了一场大病,许多御医都束手无策。顺治帝亲自前往探望,见他面色苍白,虚弱不堪,不禁潸然泪下。玉琳禅师却笑着说:“生死如昼夜交替,乃是常理,皇上何必悲伤?”
更神奇的是,玉琳禅师提前预知了自己康复的时间。他告诉顺治帝:“七日后,僧当愈。”果然,七天后他的病奇迹般地好转了。这件事让顺治帝对他更加信服,认为他确实是有神通的高僧。
玉琳禅师在京期间,不仅影响了顺治皇帝,还对宫廷中的许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原本对佛教并不热衷,但在玉琳禅师的影响下,也开始虔诚信佛。许多王公大臣也纷纷皈依佛门,一时间,京城兴起了一股学佛的热潮。
然而,玉琳禅师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宫廷是非之多,不宜久留。在京城待了将近一年后,他向顺治帝请辞,要求回南方继续修行。顺治帝虽然不舍,但还是尊重他的决定,赐予他“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尊号,这就是“玉琳国师”称号的由来。
禅门宗匠:改革佛教的一代宗师
玉琳禅师不仅是一位帝师,更是一位佛教改革家。他在禅宗的发展和佛教的整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末清初,佛教界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寺庙纪律松弛,一些僧人甚至不守戒律,引起社会的不满。玉琳禅师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心重整禅门,恢复佛教的清净形象。
首先,他大力提倡严守戒律。他自己身体力行,过午不食,夜不倒单(夜间不打瞌睡),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寺院清规,对僧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后来被许多寺庙采纳,成为清代佛教寺院的基本规范。
其次,他重视禅修实践,反对空洞的理论研究。玉琳禅师经常教导弟子:“佛法不在书本上,而在每个人的心中。”他强调实修实证,要求弟子们真参实悟,不要只会背诵经文而不解其义。
值得一提的是,玉琳禅师虽然地位崇高,但生活十分简朴。他经常说:“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他的所有物品不过是一衣一钵,从不多蓄财物。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人,就连顺治皇帝也受其影响,一度想要简化宫廷生活。
玉琳禅师还十分重视佛教教育的普及。他在各地建立了不少佛学院,培养了大量僧才。他还鼓励僧人学习文化知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法利生。在他的推动下,清初的佛教出现了一段复兴时期。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玉琳禅师主张佛教各宗派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当时佛教内部存在一些宗派之争,彼此攻击。玉琳禅师却说:“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认为不同的法门适合不同的根器,不应互相排斥。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维护佛教内部的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国恋曲:玉琳国师与珍格格的前世今生
星云法师编写的《玉琳国师之再世情缘》,讲述了在清顺治年间,顺亲王府的珍格格到崇恩寺进香,与玉琳禅师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两人突然泪流满面。 沉睡八百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那段跨越轮回的缘分再次续写。
八百年前,玉琳禅师的前世名叫柯天仁,是一个善良但相貌丑陋的人。 而珍格格的前世则是富家小姐白玉莲,心地善良且容貌美丽。柯天仁两次为白玉莲所救,遂心生爱慕。 当白小姐遭遇劫难时,他一直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 白小姐也为了救出天仁,自投敌网。天仁最终帮助白小姐及她家人脱离大难、恢复家业。 但因自卑情绪,他却不敢直抒爱意。 白父强拆鸳鸯欺骗天仁,天仁顿感事世无常,为了不耽误她的终生而甘愿出家。当真相大白之际,一切已无法挽回,二人相约来世续缘。 于是,两人在轮回中饱受“爱别离苦”,互相寻觅了八百年,才再次重聚。
清朝顺治年间,顺亲王府的珍格格(白玉莲的转世)到崇恩寺进香,遇到了玉琳禅师(柯天仁的转世)。 二人相见时,一瞬间就唤醒了沉睡八百年的情缘记忆。珍格格为再续情缘,不顾身份一心要下嫁玉琳,虽数次被拒而痴心不改。 她还不顾自身安危,一再相助玉琳,度过重重生死难关。直到最后,她不愿成为玉琳禅师的负累而出家修道。 珍格格的无悔痴情确实令人感动。 而此时的玉琳禅师,已经看透了红尘爱欲的无常苦,早已把终生献给普世大爱了。珍格格最终也被玉琳禅师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化,认识到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不是执着而是放下。她不愿成为玉琳禅师的负累,最终选择出家修道。
这一转变过程充分展示了玉琳禅师作为一代高僧的教化能力和人格魅力。他不仅自己能超脱情欲,还能引导他人超脱情欲,这正是佛教“自度度人”精神的完美体现。
据说星云大师编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据说他自己前世就是玉琳禅师。
晚年弘法: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
离开京城后,玉琳禅师并没有停止弘法的脚步。他游历各地,讲经说法,培养弟子,为佛教的发展呕心沥血。
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年仅二十四岁。消息传来,玉琳禅师深感悲痛。他亲自为顺治帝主持了超度法会,并在法会上开示:“生死无常,唯有佛法才是真正的依靠。”这些话不仅是对顺治皇帝的悼念,也是对所有人的警醒。
晚年的玉琳禅师主要居住在浙江天目山禅源寺。这里环境幽静,适合修行。许多学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佛法。玉琳禅师总是有教无类,不论来者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耐心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玉琳禅师虽然是一位禅宗大师,但他并不排斥其他宗派。他经常鼓励弟子们广泛学习,包括净土宗、天台宗等其他佛教流派的思想。这种开放的态度,使他的教导更加丰富多元。
玉琳禅师还十分重视佛教经典的整理和传播。他主持刻印了许多佛经,使这些经典得以流传。他还撰写了不少著作,如《玉琳国师语录》、《玉琳国师法汇》等,这些都是研究清代佛教的重要资料。
1675年康熙十五年,玉琳禅师预感自己时日不多,开始安排后事。他将弟子们召集到身边,嘱咐他们要精进修行,保持道心。他还特别强调:“佛法兴衰,在于人材。”要求弟子们重视人才培养,这样才能使佛法长久流传。
同年八月初十在淮安慈云庵趺坐圆寂,享年六十有二。消息传出,四方哀悼。弟子们按照佛教仪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茶毗(火化)仪式。据说火化后,得到了许多舍利子,这些舍利被分送到各地寺庙供奉,成为信众瞻仰的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