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会古诗词汇总

发布时间:2025-09-28 01:06  浏览量:1

高考语文核心必背古诗词全解析与备考指南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与默写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学生语言积累与审美能力的核心板块,其分值占比稳定,考查形式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势来看,考查范围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涵盖从《诗经》到清代的经典诗词曲,既注重对名家名篇的深度考查,也关注对小众经典的精准覆盖。本文将系统梳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的核心篇目、考查重点、理解技巧与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古诗词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与文化素养。

第一部分 高考必背古诗词的范围与命题特点

一、核心考查范围:课标推荐篇目与高频考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高考必背古诗词共64篇,涵盖“诗、词、曲、文”四类,其中诗词曲40篇、文言文24篇。从考查频率来看,高频必背篇目集中在以下领域:

- 先秦诸子与《诗经》:《诗经》中的《静女》《无衣》《氓》,《楚辞》中的《离骚》(节选),是考查“比兴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核心素材,近五年高考默写题中出现3次以上。

- 唐诗宋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唐诗代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辛弃疾(宋词代表)的作品占比超60%,如杜甫《登高》《蜀相》、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既是默写重点,也是鉴赏题的高频选材。

- 唐宋八大家散文与元曲:韩愈《师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赤壁赋》等文言文,关汉卿《窦娥冤》(节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元曲,侧重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特点”与“思想情感”,是文言文阅读与默写的双重考点。

二、命题特点:从“记忆”到“理解”的深度转化

近五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查呈现三大趋势:

1. 默写题:侧重“情境化填空”

不再是简单的句子默写,而是结合语境设置情境,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提示补写句子。如2024年全国甲卷默写题:“杜甫《登高》中,‘,’两句以萧瑟秋景烘托诗人晚年漂泊的悲凉心境”,需考生不仅记住诗句,更要理解“秋景”与“心境”的关联。

2. 鉴赏题:聚焦“艺术手法与情感主旨”

命题多围绕“意象分析”“手法判断”“情感解读”展开,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考查李白《越中览古》,要求“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表达兴亡之感”,需考生掌握“对比”手法的特点,结合“宫女如花满春殿”与“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场景差异,提炼情感。

3. 文化素养:渗透“传统文化内涵”

考查内容延伸至诗词中的文化常识,如2022年全国乙卷考查王维《使至塞上》,要求“解释‘属国过居延’中‘属国’的含义”,需考生结合汉代“属国”制度,理解诗句中的边塞背景,体现“文化传承”的命题导向。

第二部分 分时期核心必背古诗词解析(附高频考点)

一、先秦时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1. 《诗经》三首:《静女》《无衣》《氓》

- 《静女》

核心诗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考查重点:①“比兴手法”——以“荑草”象征女子的美好与情谊;②“细节描写”——“搔首踟蹰”刻画男子等待时的焦灼,“洵美且异”凸显礼物的珍贵,实则表达对女子的爱慕;③情感主旨:表现先秦时期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语言质朴自然,是《诗经》“风”诗的典型代表。

- 《无衣》

核心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考查重点:①“重章叠句”——三章句式重复,仅更换“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强化士兵同仇敌忾的气势;②情感主旨:反映秦国军民团结一心、共抗外敌的爱国精神,是《诗经》中“雅”诗的代表作,体现先秦时期的家国情怀。

- 《氓》

核心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考查重点:①“比兴手法”——以“桑之未落”喻女子青春美好,“桑之落矣”喻女子年老色衰,形象展现女子的命运变化;②“叙事结构”——按“恋爱—结婚—婚变—决裂”的顺序,叙述女子的悲惨遭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之一;③情感主旨:批判男子的始乱终弃,警示女子“无与士耽”,体现先秦时期女性的觉醒意识,是高考鉴赏题的高频篇目(近五年考查2次)。

2. 《离骚》(屈原,节选)

核心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考查重点:①“浪漫主义手法”——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与君王,“上下求索”的意象展现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②“情感主旨”——表达诗人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奸佞小人的批判,以及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③文化常识:“离骚”的含义(“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愁),屈原的“楚辞”体特点(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二、唐诗: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1. 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仙

- 《蜀道难》

核心诗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考查重点:①“夸张与想象”——以“难于上青天”夸张蜀道的险峻,“黄鹤”“猿猱”的意象衬托蜀道难行;②“结构层次”——从“蜀道来历”到“蜀道险峻”再到“蜀道隐患”,层层递进,最后抒发情怀;③情感主旨:既感叹蜀道的雄奇险峻,也暗讽当时朝廷的腐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达不媚权贵的傲骨,是高考默写与鉴赏的双重重点(近五年考查3次)。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核心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考查重点:①“梦境描写”——以“海客谈瀛洲”引入梦境,“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的奇幻场景,展现浪漫主义风格;②“主旨句”——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全诗的灵魂,体现李白的人格追求;③手法:对比(天姥山与五岳、天台的对比)、衬托(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黑暗)。

2. 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圣

- 《登高》

核心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考查重点:①“意象叠加”——“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个意象,营造萧瑟悲凉的秋景,奠定全诗基调;②“对仗工整”——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词性相对,意境开阔;③情感主旨:融合“秋景之悲”“漂泊之苦”“年老之衰”“家国之痛”,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近五年高考默写题必考点(2022-2024年连续考查)。

- 《蜀相》

核心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考查重点:①“借景抒情”——“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以“自”“空”二字,反衬祠堂的荒凉,表达对诸葛亮的缅怀;②“用典”——“三顾茅庐”“出师北伐”的典故,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凸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③情感主旨:既赞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渴望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

3. 王维: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人

- 《使至塞上》

核心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考查重点:①“意象与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以“直”“圆”二字,刻画大漠的辽阔与雄浑,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情感”——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同时“都护在燕然”暗含对边塞将士的赞美;③文化常识:“燕然”指燕然山,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后在此刻石记功,后泛指边塞战场。

- 《山居秋暝》

核心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考查重点:①“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莲动”是动景,动静相生,展现山居的宁静美好;②“情感主旨”——表达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王孙自可留”化用《楚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用之)。

4.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 《琵琶行》(节选)

核心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考查重点:①“音乐描写”——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比喻,形象描绘琵琶声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音乐的典范;②“情感共鸣”——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既同情琵琶女的悲惨命运,也抒发自己被贬江州的愤懑;③手法: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托离别氛围)、对比(琵琶女年轻时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与如今的“老大嫁作商人妇”对比)。

- 《钱塘湖春行》

核心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查重点:①“炼字”——“争”“啄”二字,生动刻画早莺、新燕的活泼,展现早春的生机;②“写景顺序”——从“孤山寺北”到“湖东白沙堤”,由远及近,描绘钱塘湖早春的秀丽景色;③情感:表达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与闲适的心情,语言通俗,意境明快。

三、宋词:婉约与豪放的双峰并峙

1. 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核心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考查重点:①“意境营造”——“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展现赤壁的雄奇壮阔,奠定豪放基调;②“用典”——以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典故,反衬自己“早生华发”的失意;③情感主旨:既赞美历史英雄的豪迈,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最终以“人生如梦”的旷达收尾,体现苏轼“豪放中见旷达”的风格,是高考鉴赏题的高频篇目(近五年考查2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核心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考查重点:①“哲理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生的悲欢与自然的变化结合,体现豁达的人生态度;②“情感变化”——从“问天”的迷茫,到“欲归去”的向往,再到“何似在人间”的释然,最后以“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愿收尾,情感层层递进;③文化常识:“婵娟”指明月,后泛指美好的事物,此处指兄弟情谊(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2. 辛弃疾: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 《青玉案·元夕》

核心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考查重点:①“对比手法”——以“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的热闹场景,与“灯火阑珊处”的孤寂形成对比,凸显“那人”的高洁;②“意象象征”——“那人”既指词人追寻的理想人物,也象征词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③情感主旨:词人借元夕夜的场景,表达对世俗繁华的疏离与对理想人格的坚守,结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成千古名句,常被用来形容“历经追寻后豁然开朗”的境界,是高考默写与意象分析的高频考点。

3. 李清照: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 《声声慢·寻寻觅觅》

核心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考查重点:①“叠字运用”——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层层递进地展现词人的孤寂与愁苦,堪称“千古叠字第一句”;②“意象选择”——“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均带有悲凉色彩,共同营造“凄苦”的意境;③情感主旨: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代表作,既抒发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也暗含对国破家亡的悲痛,“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点明情感核心,是高考鉴赏“婉约词风格”的必选篇目(近五年考查2次)。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核心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考查重点:①“炼字”——结尾“瘦”字是全诗的“诗眼”,既写菊花的凋零,也喻指词人因思念丈夫而身形消瘦,将“愁绪”量化,生动传神;②“用典”——“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既点明赏菊的场景,也暗含词人的高洁品格;③情感:表达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语言清丽,意境婉约,是李清照早期婉约词的经典之作。

4. 柳永:市井风情的描绘者

- 《雨霖铃·寒蝉凄切》

核心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考查重点:①“场景描写”——以“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等意象,刻画离别时的凄清场景,奠定“伤感”基调;②“抒情手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直接抒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两种手法结合,将离别之愁推向极致;③情感主旨:表达词人对恋人的不舍与离别后的孤寂,是宋词中“离别题材”的代表作,“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被称为“千古离别名句”。

四、元曲:通俗与雅致的融合

1. 马致远:“曲状元”的苍凉意境

- 《天净沙·秋思》

核心曲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查重点:①“意象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七个意象,均带有“衰败、苍凉”的特点,短短28字勾勒出秋日黄昏的萧瑟画面;②“情感主旨”——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题,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漂泊之苦,是元曲中“羁旅题材”的巅峰之作,近五年高考默写题每年必考(2020-2024年连续出现);③风格:语言通俗凝练,意境苍凉雄浑,体现元曲“雅俗共赏”的特点。

2. 关汉卿:现实主义的杂剧大家

- 《窦娥冤》(节选)

核心曲句:“【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考查重点:①“情感表达”——通过“动地惊天”“生埋怨”“怕硬欺软”等词句,直接抒发窦娥的冤屈与对天地不公的控诉;②“现实主义风格”——以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元代社会的黑暗与司法的腐败,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③文化常识:元曲的“宫调”与“曲牌”(如“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是曲牌),以及杂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

第三部分 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与实战技巧

一、默写题:“情境记忆+易错字强化”双管齐下

1. 按“情境分类”梳理篇目

将必背古诗词按“情感主题”分类(如“思乡怀人”“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结合题干常见情境记忆。例如“思乡怀人”类可整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避免孤立记忆,提升情境联想能力。

2. 聚焦“易错字”专项突破

高考默写题常考“形近字”“通假字”“生僻字”,需单独整理易错清单:

- 形近字: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易错写为“潇潇”,“萧萧”指落叶声,“潇潇”指雨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易错写为“墙橹”,“樯橹”指战船)。

- 通假字:《诗经·氓》“匪来贸丝”(“匪”通“非”,易错写为“非”);《离骚》“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易错写为“措”)。

- 生僻字: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兮”易错漏写);白居易《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钿”“篦”易错写为“细”“蓖”)。

建议每天花10分钟默写易错字,避免“会背不会写”的失分问题。

二、鉴赏题:“意象—手法—情感”三步解题法

1. 第一步:抓“意象”定基调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先分析诗词中的核心意象,判断意境基调。例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猿啸”(猿声多悲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落木”(落叶象征衰败),可确定基调为“萧瑟悲凉”;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清泉”,基调为“宁静闲适”。

2. 第二步:辨“手法”找依据

常见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用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例如鉴赏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可判断手法为“衬托”——以黄鹤、猿猱的难行,衬托蜀道的险峻,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供依据。

3. 第三步:联“主旨”答情感

情感主旨需结合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避免泛泛而谈。例如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需联系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渴望收复中原却壮志未酬”的背景,才能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渴望报国却无人赏识”的悲愤,而非单纯的“年老失意”。

三、文化常识:“关联诗词+日常积累”同步推进

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包括“官职名称、科举制度、节日习俗、天文历法、地理名词”等,需结合诗词内容记忆:

- 官职: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是唐代州郡的副职,品级较低,体现诗人被贬后的失意);

- 科举: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登科”指科举中第,体现诗人中举后的喜悦);

- 节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展现春节的习俗)。

建议准备“文化常识笔记本”,每遇到相关内容便记录,日常积累比考前突击更有效。

第四部分 必背古诗词高频篇目汇总(按朝代分类)

一、先秦(5篇)

1. 《诗经·静女》

2. 《诗经·无衣》

3. 《诗经·氓》

4. 屈原《离骚》(节选)

5. 《孔雀东南飞》(节选,乐府诗)

二、汉魏六朝(4篇)

1. 曹操《短歌行》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 陶渊明《饮酒·其五》

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唐诗(18篇)

1. 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杜甫:《登高》《蜀相》《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3. 王维:《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钱塘湖春行》

5. 其他: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高适《燕歌行》(节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宋词(10篇)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 其他: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五、元曲与明清诗词(3篇)

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

3.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语

高考语文古诗词考查的不仅是“背诵记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考生需在掌握核心篇目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手法判断—情感解读”的逻辑链,构建完整的解题思维;同时结合日常积累与实战练习,避免“机械背诵”“答非所问”的误区。相信通过系统备考,不仅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更能真正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与文化之厚,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