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8 首经典七律:笔尖藏尽千年愁,每一句都戳中人心深处
发布时间:2025-09-27 08:42 浏览量:1
提起晚唐诗人李商隐,人们总绕不开 “朦胧” 二字。他的七律诗,似蒙着一层江南烟雨,初读觉字句清丽,再品却见愁绪暗涌,那些藏在 “锦瑟”“蓬山”“青鸟” 里的心事,跨越千年仍能叩击现代人的心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李商隐的七律世界,逐首拆解这 8 首传世经典里的深情与沧桑。
一、《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起李商隐的七律,《锦瑟》是绕不开的 “压卷之作”,也是最富争议的一首。开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看似写琴,实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隐喻 —— 五十弦的锦瑟本就不合常理,正如他颠沛流离、充满遗憾的一生。“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根弦、每一个琴柱,都牵动着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平淡起笔却藏着千斤重的愁绪。
中间两联更是将 “朦胧美” 推向极致。“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写尽人生的迷茫与虚幻 —— 究竟是自己活在梦里,还是梦照进了现实?“望帝春心托杜鹃”,又借杜鹃啼血的传说,把无法言说的深情与悲愤,化作泣血的悲鸣。下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以沧海遗珠、明月泣泪的意象,喻指才华被埋没的委屈;“蓝田日暖玉生烟”,则用美玉在暖阳中蒸腾烟霞的画面,勾勒出理想中美好却虚幻的境界。
最后两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堪称千古绝唱。它跳出典故的堆砌,直抒胸臆 —— 那些曾经的情愫与遗憾,如今回想起来早已刻骨铭心,可当时的自己,却在懵懂与犹豫中错过了一切。这份 “当时惘然” 的怅惘,恰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过的共鸣,也让《锦瑟》成为跨越时空的 “遗憾独白”。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 “无题诗” 向来以深情著称,这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开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 “难” 字叠加,把离别之苦写到了极致 —— 相聚本就不易,离别时的不舍更是让人肝肠寸断。而 “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暮春时节的衰败景象衬景,东风渐弱、百花凋零,恰如两人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伤感扑面而来。
颔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早已成为爱情的经典象征。“丝” 谐音 “思”,春蚕吐丝直到生命终结,蜡炬燃烧至灰烬才停止流泪,用两种事物的极致状态,喻指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 哪怕耗尽一生,这份思念也不会停歇。这两句不仅语言优美,更藏着 “至死不渝” 的深情,至今仍被无数人用来表达真挚的情感。
颈联转而写思念中的细节:“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梳妆时,担忧自己的容颜因思念而憔悴;“夜吟应觉月光寒”,又设想对方在夜里吟诗时,会因孤独而感到月光的清冷。一写己、一写人,双向的思念让情感更加浓烈。尾联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给这份绝望的思念留了一丝希望 —— 蓬山虽远,但若有青鸟(传说中传递消息的神鸟)相助,或许还能互通音信,带着淡淡的期盼,让整首诗的情感不至于太过悲切。
三、《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同于《锦瑟》的朦胧与《无题》的缠绵,《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少有的 “慷慨之诗”,写尽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理想抱负。开篇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先描绘安定城楼的壮阔景象 —— 高楼高耸入云,城外绿杨依依,远处是茫茫水洲,意境开阔,为下文的抒情铺垫了基调。
颔联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用两个典故自比。贾生(贾谊)年少有才却被贬,只能空自流泪;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漂泊,春日里仍在远方漫游。李商隐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仕途不顺、四处漂泊,他借贾谊、王粲的遭遇,诉说自己的不得志,情感悲愤却不外露,尽显含蓄之美。
颈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则展现了他的理想抱负。“回天地” 是想扭转乾坤、建功立业,“入扁舟” 则是功成之后归隐江湖的洒脱。这两句一进一退,既写出了他对理想的执着,又藏着对官场的厌倦,尽显文人的风骨与洒脱。尾联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用《庄子》中鹓雏不屑腐鼠的典故,讽刺那些沉迷功名利禄的小人,嘲笑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文雅。
四、《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无题》写的是对昨夜欢宴的追忆,情感细腻而美好。开篇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仅用两句就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 —— 昨夜星光璀璨、微风和煦,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一场美好的聚会悄然发生。语言简洁却充满诗意,让人瞬间沉浸在昨夜的氛围中。
颔联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整首诗的灵魂。“身无彩凤双飞翼”,写两人无法像彩凤一样比翼双飞,暗含距离的遗憾;但 “心有灵犀一点通”,又转折出心灵的契合 —— 即便不能相伴,彼此的心意也能瞬间相通。这种 “遗憾中的美好”,恰是爱情中最动人的瞬间,也让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被用来形容灵魂契合的感情。
颈联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细致描绘了昨夜欢宴的场景:隔座猜钩、共饮春酒,酒气暖心;分组射覆(一种猜谜游戏)、蜡灯泛红,气氛热烈。温暖的春酒、泛红的蜡灯,细节中满是欢乐与温馨,与下文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尾联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则拉回现实 —— 清晨的鼓声响起,自己不得不去官府任职,像飘转的蓬草一样身不由己。昨夜的美好与今日的漂泊形成反差,更添几分无奈与怅惘。
五、《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代表作,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思历史的兴亡。开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就用 “海外九州” 的传说,讽刺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还幻想在来世与她相聚 —— 来世是否能相见尚不可知,今生的缘分却早已终结,冷峻的语气中满是批判。
颔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对比了马嵬坡之变前后的场景。“虎旅传宵柝”,写的是士兵在夜里巡逻的梆子声,充满了紧张与危机;“鸡人报晓筹”,则是昔日宫中鸡人(负责报时的官)报晓的场景,满是安逸与奢华。一 “空闻”、一 “无复”,把乱世的凄凉与盛世的繁华对比得淋漓尽致,暗含对唐玄宗沉迷美色、荒废朝政的批判。
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更是经典的对比句。“此日” 指马嵬坡之变时,六军不发、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当时” 则指七夕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盟誓,嘲笑牛郎织女只能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能长相厮守。昔日的甜蜜誓言与今日的生死离别形成强烈反差,充满了讽刺意味。尾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以反问收尾 —— 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却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反而不如普通百姓卢家,能与 “莫愁”(泛指贤妻)长相厮守。这一问,不仅是对唐玄宗的批判,更是对 “帝王爱情” 的冷峻反思:权力再大,也无法抵御历史的洪流与人性的贪婪。
六、《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无题》同样写思念,却比《相见时难别亦难》多了几分虚幻与绝望。开篇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写对方的 “来” 只是空口承诺,“去” 后却杳无踪迹,唯有月斜时分的五更钟声,陪伴着孤独的自己。钟声本是报时,此刻却成了思念的催化剂,每一声都敲在心上。
颔联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思念中的两个细节:梦里因与爱人远别而哭泣,醒来后仍难掩悲伤;想要写信寄情,却因心情急切,墨水还没磨浓就匆匆下笔。“啼难唤”“墨未浓”,两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把思念到极致的慌乱与急切写得入木三分。
颈联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描绘了屋内的景象:蜡烛的微光笼罩着绣有金翡翠的被褥,麝香的香气轻轻飘过年绣着芙蓉花的帐子。屋内的陈设华丽而精致,却更反衬出主人的孤独 —— 如此美好的环境,却没有爱人相伴,只剩寂寞与冷清。尾联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刘郎(指汉武帝时的刘晨,曾入天台山遇仙)的典故,进一步写距离的遥远。刘郎早已恨蓬山(指仙境,这里喻指爱人的居所)遥远,而自己与爱人之间,却还要隔着一万个蓬山的距离。这份 “更隔一万重” 的绝望,把思念推向了顶点,让人读来心疼不已。
七、《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借曲江(唐代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曾是皇家园林)的兴衰,感慨岁月流逝与王朝的衰落。开篇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对比鲜明 —— 昔日曲江,皇帝的翠辇常常经过,热闹非凡;如今却只能在深夜里,听到鬼魂的悲歌。一 “望断”、一 “空闻”,把曲江的今昔变化写得触目惊心,满是沧桑。
颔联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继续写曲江的衰败。“金舆不返”,指皇帝不再来此地巡游,那些曾经陪伴皇帝的 “倾城色”(指美女)也不复存在;“玉殿犹分下苑波”,则写曲江的水波仍在,可玉殿早已失去往日的繁华。水波依旧,人事已非,这种 “物是人非” 的感慨,让人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颈联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用两个典故抒发忧国之情。“华亭闻唳鹤”,指西晋陆机临刑前,想起在华亭听鹤鸣的美好时光,喻指对往昔太平岁月的怀念;“泣铜驼”,指西晋灭亡时,铜驼(象征都城的繁华)被埋在荆棘中,人们见之而泣,喻指对王朝衰落的忧虑。李商隐晚年身处晚唐,王朝日渐衰败,他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悲痛。尾联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则把个人的悲痛与 “伤春” 之情对比 —— 即便天荒地老、人心破碎,这份悲痛也比不上对春天逝去的伤感。这里的 “伤春”,不仅是伤季节之春,更是伤王朝的 “春天”(盛世)已逝,情感深沉而厚重。
八、《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最后这首《无题》,写的是春日里的离别之愁,情感细腻而含蓄。开篇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了一幅春日细雨图 —— 东风飒飒,细雨蒙蒙,芙蓉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春雨本是美好的象征,可在诗人笔下,却带着淡淡的哀愁,为下文的离别铺垫了氛围。
颔联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屋内的日常景象:金蟾形状的门锁里,飘进阵阵香气;玉虎形状的辘轳,牵引着绳索,有人正在汲井。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因 “离别” 的背景而变得伤感 —— 屋内的一切依旧,可爱人却即将离去。
颈联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用两个爱情典故,暗指自己与爱人的相遇。贾氏(西晋大臣贾充之女)因爱慕韩寿(贾充的属官,年轻英俊)而窥帘相望;宓妃(洛水女神)因爱慕曹植(魏王,才华横溢)而留下玉枕。这两个典故,既写出了相遇时的美好与心动,也暗示了这份感情可能像典故中的爱情一样,充满了遗憾与无奈。
尾联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整首诗的情感总结。春日里,花儿竞相开放,可诗人却劝自己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不要让相思之情像花儿一样肆意生长,因为每一寸相思,最终都会化作一寸灰烬。这份 “明知相思苦,偏要苦相思” 的无奈,把离别之愁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满心怅惘。
李商隐的七律,没有李白的豪放,没有杜甫的沉郁,却以 “朦胧”“深情”“细腻” 独树一帜。他笔下的遗憾、相思、忧国、怅惘,都是每个人生命中曾有过的情感体验 —— 或许是一次错过的爱情,或许是一个未实现的理想,或许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那些藏在典故里的心事,那些融在意象中的情感,看似晦涩,实则真挚。当我们在某个深夜读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是在思念某人时想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总能瞬间被击中 —— 原来千年之前,早已有人把我们的心事写进了诗里。
这,就是李商隐七律的魅力,也是中华诗词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