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多多的徐沟婚俗
发布时间:2025-09-22 20:59 浏览量:2
王斌礼 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沟是一个县。史载“市廛辐辏,商旅络绎”,婚俗由此也渐趋于都市模式,婚俗礼仪愈发创意多多,既有乡情浓郁的民俗风韵,也有时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一份《山西日报》曾对徐沟婚俗进行过特约报道,勾勒出了一幅既淳朴又文雅的民间婚嫁图。据这份报载:“属婚龄期有媒翁撺掇,以门当户对、位称财埒者为合格,攀富贵而自贱其地位者,殊不多观。”“媒翁”,指的是男性媒人。尽管当时已提倡自由恋爱,但徐沟人的婚姻,仍以“媒妁之言”为主。与影视剧里不同的是,徐沟城给人说媒的,主要是中老年男性,相对于媒婆便叫成“媒翁”。男性当“媒婆”,可谓是早年间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创意,这大概基于当年徐沟商贸活跃,而男性擅长于买卖的缘故吧。不过,媒翁们并不以取酬为目的,只接受结婚双方的礼品。
“门当户对”历来被认为是理想婚姻的重要标准,但在徐沟说亲,“门当户对”还需配上“位称财埒”,对方才愿与其结“秦晋之好”。“位称财埒”是指财富与德行要匹配,如果“为富不仁”,在村里名声不好,不务正业,则不被人看好。“门当户对,位称财埒”用徐沟人的白话来说,就是“羊皮对毛毡,土炕配席片”。虽然也有人家为高攀富贵而低三下四,但毕竟不多见。可见早年的徐沟人就有一种不俗的婚姻价值观。
与多数地方不同的是,徐沟人相亲是男方及男方父母在媒翁的引领下,去女方家中实地考察,乍看给人一种想当“上门女婿”的感觉,这一过程叫“相女”或叫“察人家”。“相女”过程中,要对女孩进行“面试”,即将女孩请入堂屋里露个面,观其容,听其言,还要查看一番女孩做的针线活儿,看看是不是“巧女”。虽然这看上去似乎对女孩有些苛刻,但也表明男方家相亲的诚意,是不会出现“闪婚”之事的。“相女”的结果也很含蓄委婉,并不直接表白,而用“喜饺”来暗示,这也是徐沟人特有的礼节创意。女方家事先已包好了“相女”饺子,名曰“喜饺”。如果男方家同意这门亲事,便应其挽留,盘腿坐炕上吃喜饺,否则托词而走。当然,“相女”也是双向选择,如果女方没有挽留之意,便是没有相中这门亲事。徐沟喜饺,代表着“一见钟情”的临时婚约,也预祝着团圆美满的未来。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提亲、择日及迎娶完婚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一个文雅和贵气的名称,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男方正式下聘礼提亲叫“纳采”,选择完婚日期叫“涓吉”,新婚夫妇回门叫“归宁”……而每一个文雅的名称里又包含了诸多细节的雅称。如“涓吉”时的彩礼钱,美其名曰“席儿钱”,字面意义上是酒席钱,白话就是份子钱。男方家选好日子后,要给女方家送彩礼钱。彩礼钱当然要比份子钱数额大多了,但把彩礼钱说成“席儿钱”,意思这仅仅是为亲家凑个份子。这样的说法,一则显得自家大气,二则女方家也有面子,可见徐沟婚俗里的说法有着满满的文化创意。
迎娶新娘是婚俗高潮的开端。与别处“迎亲”的叫法有所不同,徐沟人叫“亲迎”。可别小觑了这两字的颠倒,“迎亲”是广义上迎接新娘流程的总称,而“亲迎”则特指新郎本人要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两字一前一后的顺序是徐沟新郎对新娘的爱慕与重视。
“亲迎”的场面也不同于影视剧里的套路,新郎不是骑着高头大马,而是四乘小轿外加一溜鼓乐吹打者,新娘坐轿,新郎也坐轿,区别于新娘坐的红色花轿,新郎坐的是蓝色花轿,一对新人主打一个“龙凤配”的美满组合。另外两乘轿子坐的是两家迎亲送亲的女眷,二人专职“押轿”以增添喜气。据说,这四乘花轿寓意四时吉祥、圆满成婚,相比于达官贵人家的礼仪,四乘花轿堪比“半副銮驾”了,在这里,婚俗的“轿文化”竟然“僭越”了数千年的礼仪制度,因为平生仅此一回,可以放纵一次。
“亲迎”回到新郎家华堂后的典礼仪式与现在的中式婚礼差不多,除跨火盆马鞍、拜堂敬酒等,还有两种比较好玩的环节,一个叫“同牢”,一个叫“合卺”。“同牢”就是把畜肉上笼蒸熟,肉本身是有甜味的,然后新郎新娘各吃一口,表示同甘;“合卺”就是把一个葫芦从中间一剖两半,挖出瓤儿,做成两个小瓢,然后用小瓢去盛酒,因为葫芦是苦的,盛过的酒也是苦的,新郎新娘喝“合卺”酒,就相当于现在的交杯酒,喝到的是苦酒,表示共苦,“同牢合卺”就寓意要同甘共苦。这一仪式不仅是古代婚俗的体现,更蕴含了徐沟人对婚姻本质的深刻理解——从生活共同体到精神契合的升华。
以婚俗创新庚续文脉,以文脉力量滋养梦想。梦想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永恒动力,如今的婚礼场面上仍不乏诸多的“徐沟创意”,让人们感受着温馨幸福的氛围。
并州新闻 彭庆东
- 上一篇:《灼灼韶华》:康二妞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渣男,原因在此
- 下一篇:上吐下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