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陶然亭墓碑“春风青冢”之谜!高君宇死后,信是谁寄的?
发布时间:2025-09-22 16:41 浏览量:2
北京陶然亭公园内,两座汉白玉墓碑静静矗立。
碑文上的“春风青冢”四字篆书,不仅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隐藏着一个世纪未解之谜。
1933年秋日,北京陶然亭公园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一位身着黑色旗袍的女子缓缓走到高君宇墓前,放下了一束鲜花。
当她转身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墓碑脚下有一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简单地写着“石评梅亲启”。
里面是一张信纸,短短几行字却让这位女子脸色骤变:“他并非病故,乃为所害。君宇之死,另有隐情。知情人上。”
这位女子就是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而她收到的这封匿名信,指向的是她已故爱人高君宇的真正死因。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始于1921年的一次同乡会。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石评梅则是北京诗坛声名鹊起的女作家。
1923年秋,高君宇从西山碧云寺寄给石评梅一枚红叶,正面写着两句诗:“满山红叶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面对这直白的表白,曾经在感情中受挫的石评梅犹豫了。
她在红叶背面写下:“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将红叶寄回。
高君宇没有放弃,他在信中写道:“你之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之所不愿,我愿赴蹈汤火以阻之。若不这样,我怎么能说我爱你?”
高君宇曾写信对石评梅说:“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这两个世界,一个是高君宇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他为之奋斗的革命世界。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参与了众多革命活动。
1924年,高君宇受组织委派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在上海赴广州的船上,他给石评梅写信说:“对从事的革命神圣事业,我谦称‘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长期南北奔波,出生入死的生活最终拖垮了高君宇的身体。
1925年3月6日,29岁的高君宇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石评梅在整理高君宇的遗物时,看到了那帧写有自题诗的像片、一封封整齐的书信,还有那片向她第一次表示爱情的红叶题诗。睹物伤情,她无限悔恨与自责,当场昏厥过去。
高君宇的生平如他所愿,短暂而耀眼。
他曾在自己照片上写下一首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遵从高君宇的遗愿,石评梅和高德全将其安葬在陶然亭边。
此处是清末民初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高君宇和李大钊、邓中夏等人曾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
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刻下了那段著名的话:“君宇!
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此后,石评梅每个星期日都要到高君宇的坟头哭祭。
她在悲痛中写下著名散文《墓畔哀歌》:“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1928年9月30日,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脑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朋友们遵照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
石评梅的墓碑形制与高君宇墓一样,汉白玉墓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四个篆体字。
这一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春风”“青冢”两个文学意象,以及唐代张乔《书边事》中的“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这对有情人,生未成婚,死而并葬,成为当时人们传诵的佳话。陶然亭公园也因此更加知名。
1933年,石评梅已经去世五年,但她生前收到的匿名信再次浮出水面。
这封信暗示高君宇可能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遭人迫害。
匿名信的作者提出了几个疑点:高君宇作为孙中山的秘书,曾协助镇压商团叛乱,并在过程中手受微伤,可能因此结下仇家。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他的政治立场坚定;他的病情恶化突然,从住院到去世时间短暂。
关于匿名信的来源,有多种猜测:
一是政治对手所为。高君宇曾参与领导多次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树敌不少。有人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打击革命阵营。
二是医疗纠纷相关人士。高君宇在协和医院治疗期间,可能存在医疗失误或不为人知的情况,知情人通过这种方式透露信息。
三是石评梅的爱慕者。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目的是加深石评梅的痛苦。
四是高君宇的革命同志。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警示方式,提醒石评梅注意安全。
随着时间流逝,匿名信的作者和高君宇死亡真相已成为永远的历史谜团。
1956年6月3日,周恩来总理审阅北京城市规划总图,看到陶然亭畔这对墓碑时,指示要保存高石之墓,“革命和爱情并不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6年,北京团市委等单位在高石之墓东侧建造了一座高君宇和石评梅半身大型雕像,在相隔近60年之后,高石二人终于紧紧相依。
如今,陶然亭公园里的高石之墓已成为一处风景,也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戴着红领巾的北京孩子常来这里参加少先队活动。
那封匿名信的作者永远成谜,但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却永远流传。
正如石评梅所说:“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这对红色恋人以他们短暂而灿烂的生命,诠释了革命与爱情可以如何完美交融。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