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南大学美女教授说自己和李清照一样好酒、好赌,还好色
发布时间:2025-09-19 05:17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8年那本书出版时,没人想到它会在十几年后被翻出来,成为网上一场不小的争议焦点。
书的作者叫杨雨,那年她刚刚三十出头,是中南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她在书里写了句让人炸锅的话——“我和李清照一样,好酒、好赌、还好色。”
说实话,这句话太容易被误解。
脱离上下文,看上去几乎像是自曝癖好。
但如果往前翻一翻,看看她在书里写的东西,就知道这其实是她对李清照这个历史人物做出的一种“另类”解读。
而她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她查过很多资料,看过李清照留下来的词、信、甚至一篇关于纸牌的说明书。
那本《打马图经》,就是李清照自己写的。
内容不只是记载宋代女子如何玩纸牌,还夹杂了不少她自己的得意之语:“后人知晓打马,是因为我传下来的。”这话挺有底气。
她不仅玩得多,还写得出来——文字、图画一起上,绘声绘色,像是今天的“游戏攻略”。
杨雨就是从这些细节入手,说李清照“好赌”。
不过她解释得很清楚,这里的“赌”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赌博,而是文人之间用诗词比拼、用文字竞技的那种雅玩。
当时的贵族圈子里,尤其是女性之间,喜欢玩“飞花令”“打马”等等,一场游戏下来,输了的要罚酒。
对她们来说,赌的是才情。
说到“好酒”,李清照的词里面确实没少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篇就是“沉醉不知归路”。
那会儿她跟赵明诚还在一起,两人时常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赏景,一不小心就喝多了。
还有那句“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她独自在风雨夜里,喝得昏沉,醒来发现海棠依旧。
词写得细腻,那股子忧愁背后,其实藏着她的酒量和酒意。
而“好色”这个词,一直是争议最大的。
杨雨解释说,她并不是用今天的意思去套,而是说李清照对爱情、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直接。
不管是“笑语檀郎”,还是“今夜纱橱枕簟凉”,都透露出她对丈夫的爱慕之情,没有遮掩,也不故作矜持。
这在当时的文化氛围里,其实挺罕见的。
那时候大多数女子即使有情,也不会写得这么明白。
但李清照是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出身,又是文坛名家赵挺之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格局不一样。
她敢写,也写得好。
词里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之痛。
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能震住整整一代人。
可惜的是,她和赵明诚的婚姻没能一直走到最后。
赵明诚在南逃途中病逝,李清照孤身一人,颠沛流离。
四十五岁那年,她再婚,嫁给了张汝舟。
这个人起初对她百般示好,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婚后马上变脸,不但图谋她保管的金石书画,还对她动手。
那段婚姻只持续了一百多天。
李清照咬牙去官府起诉离婚。
按照宋代法律,女子主动提出离婚是要坐牢的,最长两年。
她没退缩,哪怕要吃官司也要脱身。
最后靠朋友活动,她只关了九天就出来了。
出狱那年,她写下了《声声慢》。
头一句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情绪,是写不出来假的。
后人读到那几句词,很难不心酸。
杨雨在讲这些的时候,语气一直很平静。
她不是为了“吸睛”而写,她是真心觉得李清照身上有种现代人少见的真实感:她敢爱,也敢断;她喝酒,不为借酒消愁,而是酒里有她的生活;她玩牌,不是为了赢钱,而是用文字和人过招。
那会儿的杨雨,正好在带一门选修课,讲宋词。
她有时候会带学生玩飞花令,输了的也要喝一小口酒——当然了,是她从家里带来的梅子酒或者桂花酿。
她说:“酒是个媒介,能让人说真话,也能让人放松。”有学生说她像“活在宋代的人”,她笑笑不否认。
可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被放大成了“教授自称好色好赌好酒”,放到社交媒体上立刻引发争议。
有人说她“毁三观”,有人说她“别有用心”。
但她没回应,也没删文。
她很早就说过那句:“如果写的东西和别人都一样,那就没必要写。”
那几年,文化节目正在兴起。《百家讲坛》刚火,《中国诗词大会》还没开播。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回潮,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圣人版”的历史人物。
越完美越好,越高冷越能代表中华古风。
可真实的李清照,并不是“神女”。
她也会在秋千上荡得满头大汗,也会偷偷看赵明诚,也会丢了鞋、掉了簪子。
她会因为丈夫远行写满一纸相思,也会因为误嫁渣男而宁愿坐牢。
她的词不是“编”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杨雨愿意写出那个真实的李清照,是因为她看见了底层的逻辑。
那不是反叛,而是还原。
后来,那本书的再版印刷加了一句话:“文人爱酒,古今同理。”封面没改,内容也没删。
只是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因为这句话骂她了。
参考资料:
傅璇琮主编,《宋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00年
胡可先,《李清照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杨雨,《诗词背后的女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兆鹏,《宋词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清照,《漱玉词》,中华书局,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