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竟是酒后创作?一文读懂千古第一才女的曲折人生

发布时间:2025-05-20 16:29  浏览量:6

她是千古第一才女、词国皇后、婉约词宗,她是大宋第一拽姐,手撕渣男、狂怼文坛,她更是火出天际,水星上其中一座环形山以她命名,她的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灵,一首《夏日绝句》打了所有贪生怕死官员的脸。

从汴京名媛到乱世孤舟,从闺阁才女到二婚家暴,她就是半生繁华半生凄,以词为舟,渡尽世间沧桑的绝世才女——李清照。

公元1084年,北宋文坛发生了三件大事: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苏轼写下《题西林壁》,而第三件便是李清照出生了。

这位山东姑娘堪称顶配投胎,父亲是苏轼得意门生李格非,母亲是宰相王珪的长女,姨姥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表姐夫蔡京四次出任宰相,被称为“六贼之首”,表妹夫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秦桧,两个小叔子,一个是画了《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另一个是之前提到的唐琬的第二任丈夫赵士程,还有一个远亲是家喻户晓的王安石。因此有人调侃说:李清照要是被诛九族,半个宋朝就没了。

但最令人惊叹的是她与生俱来的才情,以及在男权社会中格格不入的性格。

父亲李格非为女儿取名“清照”,源于家乡章丘明水镇的百脉泉,泉水清可照天,他不会想到这个名字日后会与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并列史册,更不会想到千年之后水星上会有一座以李清照命名的环形山。

在书香门第的滋养下,李清照的童年自由而烂漫,和其他大户人家的小姑娘一样活泼开朗、自由自在,但是和其他小姑娘不一样的是她喜欢喝酒,小小年纪经常把自己灌多。

六岁那年,李清照酒后独自划船回家,不慎划到荷花丛中迷路了,暮色渐浓,她慌乱中奋力划桨,惊起沙滩上成群的鸥鹭飞向天际。十年后,十六岁的她忆起这段奇妙经历,挥笔写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一经问世,北宋文坛瞬间炸了锅,李清照这三个字如一轮新月横空出世,登上宋朝文坛。

没过几天,李清照又一次饮酒至酣,一觉睡到次日清晨,醒来后昨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记忆渐渐清晰,她连忙询问身边的丫鬟,昨夜风急雨驟,园中的海棠花可还好。丫鬟平日里忙于伺候,哪有闲心赏花,便随后敷衍:我看着和昨日没什么两样。

李清照听罢,急得直跺脚:怎么会一样?你可知经此风雨,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于是又诞生了一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怜北宋的文人们,刚从上一首如梦令带来的震撼中缓过神,转眼间又被一首如梦令轰炸的措手不及。

16岁的李清照仅凭两首词便在北宋文坛掀起惊涛骇浪,此时的她名门出身、才貌双全,自然引得无数青年才俊竞相追求。幸运的是父亲李格非并未选择包办婚姻,而是尊重女儿的心意。

命运的红线将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连,这位痴迷金石书画的金石才子与李清照一见钟情,赵明诚为了多见李清照,便市场往她家里跑。有一回李清照在家里喝酒荡秋千,玩得大汗淋漓之时赵明诚突然到访,李清照慌乱之下,满心想着自己这副模样可不能让赵明诚瞧见,于是躲了起来,事后写下了《点绛唇》,其中一句“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的娇羞与心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明诚读了这首词后,心中爱慕之情愈发浓烈,便打算让父亲提亲,可是有个大问题摆在眼前:李清照的父亲和赵明诚的父亲在朝堂上分属两个阵营关系不睦,赵明诚知道直接向父亲表明心意肯定行不通,于是他灵机一动,跑到父亲面前说“爹,我昨晚做了个梦,我梦见东岳帝君给了我一本书,书里具体写的啥我记不太清了,但最后三句我记得——言与司合、安上己脱、芝芙草拔”。

这是什么意思?父亲思索了一会便说“你还是太年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将来会娶一个写词的女子为妻”,赵明诚表面上装作惊讶,心里却想着快说快说。看到儿子求知若渴的模样,就解释说“言与司合就是词字,安上己脱,把宝盖去掉就是女字,芝芙草拔,两个字草头一拿走就剩下之夫,连起来不就是词女之夫的意思吗?”

赵明诚佯装疑惑的问道“那京城中会写词的女子都有谁啊?”父亲笑道“你天天就知道摆弄你那些古董,啥也不知道,会写词的女子有李清照,也只有李清照”。

就这样,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婚后赵明诚在太学求学,每月初一、十五放假,平日里独居的李清照便将满腔情思倾注于笔端,诉说着她对丈夫的深切眷念,因为赵明诚喜欢研究金石学,放假归来时李清照就陪他一起搜求金石字画,研读古书,两人情投意合。

赵明诚每月俸禄只有五百文,但为了金石学,夫妻两人经常典当衣裳换钱,然后冲进相国寺里去淘碑文,守着油灯啃果子,日子清苦却自称是一对无忧人。每当觅得心仪的金石书画,二人便如获至宝。

有一次他们看上了南唐徐熙的《牡丹图》,但对方开价20万钱,两人因为买不起抱在一起痛哭了三天三夜。朋友们得知羡慕道:人生难得一知己,更何况这知己还是至亲的枕边人,有人爱你所爱,陪你哭陪你笑,这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幸运。那些斑驳的碑帖、古朴的器物,不仅是他们收藏的珍品,更是爱情的见证。

也就在这一年苏轼去世了,这位文坛巨匠的离世,也成了李清照人生转折的开始,她父亲作为苏轼一派,在朝堂党争中很快遭到打压。

次年,蔡京得势,李清照的父亲被贬出京,赵明诚的父亲却步步高升,李清照为救父亲不得不向公公求助,却遭到拒绝。更令她失望的是丈夫赵明诚对此竟然无动于衷。直到她发现当时朝廷下令销毁司马光和苏轼等人的作品,但赵明诚不顾禁令,冒着蹲大牢的风险也要去收集,她才明白赵明诚就像一个沉浸在金石艺术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他对政治毫不关心,也不在乎世俗的功名利禄,李清照自己也想明白了,或许正是赵明诚这样的心性,才让自己如此深爱着他。想到这里,之前对赵明诚的那一点点怨恨也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没过多久,朝廷又颁布了一道诏令,这一党派人的子弟不能在京城居住,如此一来,李清照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明水老家,夫妻俩就此两地分居。她满心都是对赵明诚的思念,以书信寄托牵挂,用诗词倾诉衷肠,那首经典的《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短短几句便将她对赵明诚的思念与牵挂和相隔两地的愁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远在京城的赵明诚其实心里也想着李清照,只是那个时候他忙于官场之事回信不及时。那年的重阳节,一直等不到回信的李清照又给他写了一首词《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的时候,立马就起了和李清照一较高下的心思,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憋了三个晚上,写出了五十首词,然后他把这些词和李清照的这首词放在一起拿给友人看,让友人评判哪一首写得好,结果友人告诉他,这些词里只有李清照的那首词写的好。这时赵明诚从心底里彻底佩服李清照的才华了。

公元1107年,蔡京对赵家也下手了,赵明诚的父亲被罢官,不久病逝,赵明诚也随之失势,夫妻俩前往青州隐居,两人把平淡的日子过成了赌书泼茶的佳话。这是李清照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也是在这十年,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前卷,李清照写了大名鼎鼎的《词论》,她大胆点评历代词人“柳永词语尘下,秦观专主情致”,就连祖师爷苏轼,她也直言其词不协音律。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北宋末年,水浒原型里的宋江带着36个人跑到了梁山泊起义,另一个叫方腊的农民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攻城略地,手底聚集了上百万的起义军,北方还有个完颜阿骨打的女真小伙建立的金国开始崛起。内忧外患之下,赵明诚被重新启用,夫妻俩再度分离,兵荒马乱的李清照就自己一个人在青州帮赵明诚守着那些金石画帖。

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此时的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一天夜里,江宁发生兵变,作为最高长官的赵明诚不仅没有组织平叛,反而带着他的金石文物弃城而逃。

都说百姓如子,父母官危难之际的逃跑无异于抛妻弃子,李清照对此极为不齿,因此事赵明诚被罢官,罢官之后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去隐居,途中路过乌江,李清照看着眼前的丈夫,想起项羽乌江自刎的气节,悲愤之下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20个字像淬火的铁,烫穿了赵明诚内心的骄傲,也化作投向临安城的一支利箭,讽刺着南宋偏安的帷幕与丈夫的懦弱。赵明诚羞愧难当,自此留下了心病,几个月后病逝。

都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南宋的风雨中,一个孱弱的女子,一面为保护丈夫留下的金石字画颠沛流离,一面在至亲离世的打击中饱受煎熬,如浮萍一般孤身无援,凄苦难言,那一年李清照45岁,她悲惨的下半生就此开始了。

兵荒马乱之中她孤身一人,身上没有多余的钱财,有的只是赵明诚的那一大堆金石书画,这些东西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可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里,她一个弱女子要守护这些东西谈何容易,她只能不停的逃跑,不断的更换地方,那些东西不是被偷就是被抢,所剩无几。

就在她最脆弱的时刻,赵明诚的同窗张汝舟悄然出现,他每日殷勤问候,将体贴做到极致,又总能在交谈中精准提及赵明诚生前的种种细节,从昔日同窗趣事到金石品鉴的点滴,每一句话都是为她特意编织的情网,勾起李清照对往昔的怀念。

李清照看着张汝舟与故人相似的眉眼,恍惚间竟将他视作了生命中的新依靠。于是49岁的李清照在满心期许中仓促踏入了第二段婚姻。然而她不知道这场看似美好的姻缘实则是张汝舟精心设计的骗局,等待她的将是比乱世更残酷的深渊。

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中的金石字帖因战乱所剩无几,根本不像传闻中那般价值连城,便立刻撕下伪装,从恶语相向到拳脚相加,他对李清照肆意欺凌,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虐待,试图逼迫李清照交出剩余的文物。

面对这般非人的待遇,生性高洁的李清照怎肯默默忍受,她决意反抗,不惜以告官的方式结束这段噩梦般的婚姻。但在当时的宋朝,法律对女性极为苛刻,按照规定,女子状告丈夫,无论缘由是否正当,都必须先入狱服刑两年。这样的律法让无数女性在遭遇不幸婚姻时只能默默隐忍。

可李清照不同,她骨子里有着超越时代的勇气与傲气,尊严被肆意践踏的愤怒远超牢狱之灾带来的恐惧。

命运似乎在此刻眷顾了她,偶然间李清照得知张汝舟的官职竟然是通过谎报科举次数谋取而来。当时的宋朝为安抚屡试不第的读书人,规定达到一定年龄且参加科举考试次数符合要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张汝舟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伪造履历,犯下欺君大罪。

李清照抓住这一线索,果断将张汝舟告上官府,在公堂上,她冷笑道“宁带枷锁,不做怨偶”。最终张汝舟被革除官职放逐柳州,而李清照也因状告丈夫按律入狱。所幸李清照在文坛的声望与人脉发挥了作用,亲友们四处奔走营救,她仅在狱中关押了九天便重获自由。

这场不过百日的婚姻,也让李清照受尽世人非议。晁公武评价她“不忠晚节”,而写下过《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竟调侃她有“千年秽迹”,需要用半条 江水才能洗掉。乱世中以稳身再嫁,只为保全身上文物,却落得如此污名。她带着几卷残书、半盏冷酒和亡夫的体温蜗居在临安,全身心投入整理赵明诚的《金石录》后卷。即便山河虽碎,但文脉不可断,她以羸弱之躯将金石器物上的斑驳铭文层层叠叠夯筑成文化的断代史。

公元1134年,51岁的她完成了这部文化典籍巨著,也完成了赵明诚的遗愿,寄托着对亡夫的思念,她写下著名的《武陵春》。此后二十年,李清照孤苦无依,境遇悲凉。这段岁月里,南宋朝局动荡不安,一桩桩大事刺痛着她的心。

1139年,秦桧与金议和,岳飞力主抗金却遭宋高宗驳回,次年,金军再度南侵,岳飞于前线大败敌军,一路高歌猛进,将金兵逼退至离东京汴梁仅几十里的朱仙镇,眼看中原收复在望,宋高宗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

1141年,南宋再次屈膝求和,金朝竟提出求和可以但要杀死岳飞的无理要求。最终,岳飞与儿子岳云含冤死于大理寺风波亭。国破家亡的悲愤,收复无望的痛心,重重压在李清照心头,让她的晚年愈发凄凉。她的创作题材也开始上升到了担忧国家前途的高度。《题八咏楼》这样有气势的诗词实在不像一位悲苦的老人所作,倒像一位征战四野、忧国伤时的当朝大臣。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李清照萌生寻找衣钵传人的念头,恰逢新搬来的邻居家的小女孩聪慧伶俐,李清照满心欢喜,主动提出传授诗词功夫。然而小女孩却一口回绝,直言“才藻非女子事也”,认为女子应专注相夫教子,写诗作词并非正道。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她坚守一生的文学理想,在时代偏见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拮据,粗茶淡饭度日,若想改善生活,她大可变卖残存的金石书画,若想攀附权贵,身为秦桧表姐的她也不乏机会,但她宁可清贫自守,也不愿背弃心中的气节与傲骨。

公元1155年,一场夜雨里,在江南的陋巷中,白玉杯盏落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人们推开门才惊觉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栖庭少女,那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清瘦身影,那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温婉才女,终于离所有人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