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算命抽到无字签,回去立马娶了一个瘸腿麻脸女
发布时间:2025-09-20 07:00 浏览量:1
话说大宋年间,咱们清河县有个张秀才,自幼聪慧过人,十六岁就中了秀才,在当地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人人都道他是文曲星下凡,将来必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可这张秀才却有个怪癖,年年腊月十八这天,定要瞒着老父亲,偷偷带着继母刘氏离家。
等三五天后回来,老父亲必然抄起扫帚就往他身上打,骂他是个不孝子。
张秀才从不还手,任由老父亲打骂。继母在一旁抹眼泪,却也不敢劝阻。
这事儿成了村里一桩奇谈。
邻居们都在背后议论:"你说这张秀才,那刘氏分明是他的继母,怎么母子感情反倒比亲生父子还要好?年年挨打,还年年都要违抗父命带继母外出,真是怪事一桩!"
后来张老爹中风,瘫在床上动不得,张秀才便不再偷偷摸摸了,大大方方地备了牛车,载着继母出门。
张老爹躺在床上骂得双眼通红,嘴角冒沫,张秀才却像没听见似的,照样出行。
这般过了七八年,张老爹活活气死了。
出殡那天,张秀才哭得撕心裂肺,几乎昏死过去。
村里人却在背后指指点点,都说他是不孝子,活活气死了亲爹。
张秀才守孝三年,恰逢继母刘氏又病逝。
这下他可真是痛彻心扉,水米不进,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多亏了邻居李婶心善,天天过来送饭送水,悉心照料,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您定要问了,为何继母离去,比亲生父亲离去给张秀才带来的痛苦还大?
那可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生恩不如养恩大"。
张秀才的生母在他五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
那时候的小张还不懂事,整天哭着要找娘亲。
张老爹是个粗人,只会种地,哪里懂得照顾孩子?常常是孩子哭累了,自己睡着了才算完。
后来经人介绍,张老爹娶了刘氏过门。
那刘氏原本也是苦命人,但并没有怨天尤人,还是个心慈仁善的。
她一进门,就把小张当成了亲生儿子般疼爱。
记得那年冬天,小张染了风寒,高烧不退。
刘氏三天三夜没合眼,一直守在床前。又是煎药,又是用温水擦身,生生把孩子的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张老爹倒是也着急,可到底是个粗汉子,除了蹲在门口抽旱烟,也想不出别的法子。
平日里,刘氏对张秀才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天冷了,早早给他缝制棉衣;读书累了,总记得温一碗热粥;夜里读书,必定在旁边陪着做针线活。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爱,让小张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
最让张秀才感动的是,刘氏虽不识字,却十分重视他的学业。
她常说:"儿啊,你娘我没读过书,吃尽了苦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为娘争口气。"
为了供张秀才读书,刘氏省吃俭用,连自己的嫁妆都变卖了。
张老爹虽然也望子成龙,但总觉得读书人太多,不如老老实实种地实在。
为此,刘氏没少和张老爹争执。
张秀才十六岁那年中了秀才,刘氏高兴得哭了整整一夜。
她把自己最后一件像样的首饰——一枚银簪子当了,给张秀才置办了一身新衣裳,说是"秀才老爷要有秀才的样子"。
相比之下,张老爹虽然也为儿子高兴,但更多的是盘算着:"中了秀才也好,将来在县衙里谋个差事,总比种地强。"
久而久之,张秀才对继母的感情越来越深。在他心里,刘氏就是他的亲娘。
回过头来,且说这张秀才感念继母恩情,又为她守孝九年。这一来二去,十二年的光阴就过去了。
当初风华正茂的少年秀才,如今成了三十好几的老光棍。
再说这个在张秀才为继母守孝期间照顾他的李婶,原本是打算让张秀才做女婿的。
她家里有个闺女,名叫秋月,自小就喜欢张秀才。
李婶和老伴原本也觉得这张秀才有出息,两家又是邻居,知根知底,便想结这门亲事。
可自打张老爹死后,老两口就改了主意。
李婶常对老伴嘀咕:"这张家小子看着文质彬彬,又是个读书人,谁知心肠这般硬,连亲爹都能气死。咱闺女若嫁过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因秋月年纪也不小了,于是就在张秀才给父亲守孝的第二年,老两口匆匆把闺女嫁到了隔壁村子。
说来也怪,隔壁村就在河对岸,平日里两个村子的人来来往往,熟得很。
可秋月嫁过去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回过娘家。
李婶老两口去看望,也总被亲家以各种理由推脱,见不到女儿的面。
张秀才那时正沉浸在悲痛中,对此一无所知。
双亲的守孝期满后,张秀才已是身无分文,只好外出谋生。
这一去又是三年,期间颠沛流离,吃尽苦头。
等他再回到家乡时,已是满头风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
这一日,张秀才路过一座古寺,想起自己孑然一身,功名未就,不禁悲从中来,便进庙求签,想问个前程。
庙里老和尚递过签筒,张秀才摇出一支签,拿来一看却愣住了——那签上竟然一片空白,半个字也没有!
"大师,这..."张秀才疑惑地看向老和尚。
老和尚接过竹签,微微一笑:"施主,空即是满,无即是有。此乃上上签也。"
张秀才更糊涂了:"还请大师明示。"
老和尚合十道:"天机不可尽泄,老衲只送施主一句话: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莫被表象迷惑,真情常在平凡处。"
张秀才若有所思地走出寺庙,一路琢磨着老和尚的话。
回到家中,看着冷冷清清的屋子,不禁长叹一声。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这些年来一直跟着他的瘸腿麻脸书童端着热饭进来:"先生外出一天,想必饿了,快用些饭吧。"
看着这个自继母去世后一直不离不弃的书童,张秀才突然心中一动。
他想起这些年来,无论自己贫富贵贱,这书童都悉心照料;
想起继母在世时,曾拉着他的手说:"我有个远房侄女,命苦得很,若我走了,你定要好生待她";
想起书童总是不愿与他同桌吃饭,洗澡也从不在人前...
一个个疑点连成线,张秀才突然站起身,对着书童深深一揖:"姑娘,这些年辛苦你了!"
书童吓了一跳,手里的碗差点摔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先、先生何出此言?"
张秀才便将求到无字签的事说了,又道:"和尚点化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思来想去,这些年来对我不离不弃的,唯有你了。我知你女儿身份,若你不嫌弃,张某愿与你结为夫妻。"
书童闻言,眼泪簌簌而下,终于承认自己本是女儿身,名叫刘韵,确实是张秀才继母刘氏的远房侄女。
她有一条腿因小时候救小狗被马车给轧坏了,又生得丑陋嫁不出去,被家人嫌弃是赔钱货。
继母心善,收留了她,为方便起见让她扮作书童。
这些年来,她早已对张秀才暗生情愫,却自惭形秽,不敢表明身份。
次日,张秀才便与刘韵拜堂成亲。
村里人听说他娶了那个瘸腿麻脸的书童,都笑他疯了。张秀才却不在意,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祭祖。
回到村里,却听得一个骇人消息——邻村山洞里发现一具女尸,经辨认正是李婶家嫁过去的女儿秋月!
据说已经死了多年,只剩下一堆白骨和几片衣物,怪不得一直见不到人。
李婶哭得昏死过去好几次,拉着张秀才的手说:"贤侄啊,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秋月嫁给你!都是我们老糊涂,听信了那家人的鬼话!"
张秀才细问之下,才知秋月并非李婶亲生。当年李婶不能生育,夫妇二人便从人贩子手中买了个女婴,视如己出,取名秋月。
“那如何又发现了尸骨?”张秀才问道。
李婶抹着眼泪说:“是有个猎户追兔子,偶然扒开野草,发现山洞里有具尸骨,旁边还有月儿的银镯子...那是我亲手给她戴上的啊!”
"那孩子左肩上还有个月牙形的胎记,我当时想,这定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宝贝,可爱得很,呜呜……我的月儿啊……"
张秀才闻言如遭雷击,急忙追问:"月牙形胎记?在左肩上?"
他忽然想起一事,脸色大变。
那个埋藏心中多年的秘密,万万没想到会与这件事扯上关联。
原来,张秀才的继母刘氏在嫁给张老爹之前,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她本是良家女子,被恶霸强占为妾,受尽欺凌。
腊月十八那日,她在一座破庙里产下女婴,只记得看到女儿左肩上有个明显的月牙形胎记。
结果恶霸的家人闻风而来,趁她虚弱,将孩子抢走,说要送去更好的人家那里教养,实则就是卖孩子。
没成想半道上一不留神,被一个人贩子拐走,一个子也没捞到,回来便痛骂刘氏是灾星。
刘氏欲哭无泪,从此再没见过女儿。
后来恶霸死了,她才改嫁给张老爹,但没有一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女儿。
继母每年让张秀才带她外出,就是去寻找女儿下落。
每年的腊月十八,也就是女儿的生辰,刘氏都要偷偷去那座破庙祭拜,期盼有朝一日能找回自己的骨肉。
直到临终前,刘氏还惦念着这事,叮嘱张秀才继续寻找。
如今事实都摊开摆在眼前,张秀才哪里还不明白——原来秋月就是继母苦苦寻找的亲生女儿!
他立即带着妻子去找县太爷,说出了这段隐情。
县太爷立即派人调查,果然如张秀才所言。
秋月的婆家见事情败露,只得招认:
原来,秋月嫁过去的这户人家,居然就是当年那个人贩子的亲戚,早年间躲债才搬到这里,而人贩子只是来探亲的。
哪想隔着条河就是收养秋月的人家,现在还做了自家媳妇。
秋月原本一无所知,当时还只是个婴孩,哪里认得那人贩子的模样。
偏生她嫁的夫君是个表里不一的恶狼,平日虐待妻子不说,还喜欢与人分享夫妻房事。
那人贩子听他说笑一样讲起妻子左肩上有个月牙形的胎记,顿时一愣,想起自己多年前拐过的那个孩子,当时似乎还卖了个不错的价格。
不巧,这番谈话刚好被进来送酒菜的秋月听到,心知他们不是好人,硬生生装成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摆好吃食就出去了,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般,心里却打量着等到深夜赶紧跑回娘家。
那人贩子可是个混江湖多年的人精,眼神锐利,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可怜又单纯的年轻妇人。
秋月的新婚丈夫得知后,也怕这事泄露有损自己前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与人贩子合谋,当晚就拿了麻绳勒死妻子,趁夜将尸身丢到了杂草掩盖的山洞里。
对外就谎称秋月病死了。这些年不让李婶见女儿,就是怕事情败露。
真相大白,李婶老两口悔不当初。
张秀才也感慨万千,继母每年让他带着外出,是为了寻找失散的女儿。
而外人不知道的是,父亲之所以大发雷霆,不是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他觉得妻子对前夫的女儿比对自己还要上心,以为是对前夫余情未了,因此一直十分嫉妒。
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个自幼爱慕张秀才的邻家姑娘,竟然就是继母的亲生女儿。若是早知如此,这段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失去的宝贝原来一直近在眼前!一想起这点,谁能不觉命运弄人呢?
令人欣慰的是,前面虽有诸多不圆满,但张秀才与刘韵这一对却得到了上苍的祝福。外人看来他俩容貌不称,但夫妻十分恩爱。
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张秀才重拾书本,终于中了举人。夫妻二人一生行善,专门帮助那些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成为当地有名的善人。
这正是:
无字签中有玄机,
麻脸女子解迷题。
多年秘辛终见日,
善恶有报天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