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李敏和孔令华的合影,她24岁长相出众,和毛主席长得真像
发布时间:2025-09-19 15:3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张照片拍的是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游玩时的合影,时间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地点就在北京的一个公园里。
照片里的李敏,穿着一件旗袍,看上去非常温婉,笑得特别甜,浑身都是年轻人的朝气,她本身五官就精致,皮肤又白,放在当时绝对是公认的漂亮姑娘。
不过最显眼的是,她那张圆乎乎的饱满脸蛋,还有宽鼻梁,跟毛主席年轻时候特别像,不愧是父女,长相上的相似度太高了。
再看孔令华,从照片里能看出来,他是个帅气的小伙子,他的坐姿比旁边的李敏还多了点姑娘家的端庄文静,一看就知道他性格内向又温和。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1936年冬天,陕北保安县迎来了这个小生命。
孩子出生时又瘦又小,赶来道贺的邓颖超看着心疼,忍不住念叨:“真是个小娇娇呀!” 一旁的毛泽东听了,当即就给孩子取了“娇娇”这个小名。
几个月后,贺子珍要远赴苏联,只能把襁褓中的娇娇留在延安,直到娇娇4岁那年,才被送到苏联与母亲团聚,总算结束了两地分离的日子,照片中是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在苏联,两人的打扮都变得洋气了。
在苏联的那段时光,娇娇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那里不仅有日夜思念的妈妈,还有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妹几人相伴,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可后来,父母的关系走到了尽头,娇娇发现妈妈的脾气渐渐变了,有时候甚至觉得妈妈太厉害,还有点狠心,但即便如此,娇娇心里清楚,妈妈对自己的爱从来都是毫无保留的。
有一次,娇娇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医生看过之后摇着头说没救了,让贺子珍准备把孩子送到太平间副室,贺子珍怎么也不肯放弃,硬是把娇娇抱回了家,自己一点点照料。
那时候物资匮乏,为了给娇娇找点牛奶补充营养,贺子珍每天四处奔波,用自己种的土豆去换牛奶,就是凭着这份不放弃的母爱,娇娇竟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可命运的考验还没结束,后来贺子珍被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娇娇被留在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从那以后,她过上了像孤儿一样的生活,那时候的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
直到1947年,贺子珍在精神病院待了两年后,终于带着娇娇回到了中国,定居在哈尔滨。
刚回国时,娇娇对中文还半生不熟的,说起来带着股外国腔调,听着就跟别处来的孩子不一样。
她的模样,也透着点异域味儿,头发、眉眼的样子都跟身边的小朋友不太一样,活就像个从画报里走出来的洋娃娃,特别惹眼。
后来毛泽东派人来接她回北京,娇娇心里还满是疑惑,半信半疑地踏上了归途。
1949年初夏,娇娇终于回到了毛泽东身边,见到这个久别重逢的女儿,毛泽东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骄傲地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后来送娇娇上学,毛泽东给她取了李敏这个正式名字,要知道,毛泽东当年在陕北时曾用过“李得胜”的化名,给女儿取这个姓,藏着父亲对女儿的特殊牵挂。
1949年6月,贺子珍和妹妹贺怡,在上海同大哥一家留下这张珍贵的合照,她虽然面容瘦削,却精神焕发,充满幸福的微笑。
在大家眼里,李敏是个秀气文静的姑娘,性格内向又真诚,总想着为别人着想、替别人分忧。
她从没有因为自己有个伟大的父亲就自傲清高,跟朋友相处时,总是那么纯朴、厚道,让人觉得亲切又可爱,毛泽东对这个女儿也格外宠爱,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照片中的是13岁的李敏和56岁的毛主席,李敏穿得很洋气,一身碎花连衣裙,扎着两个辫子,看起来十分可爱。
这是时隔多年,李敏第一次回到父亲身边,她还感觉不太自然,毛主席那时也才56岁,他的头发很黑、很多,身躯健壮,也是他最好的年纪,毛主席显得特别年轻,面容很亲切。
李敏和孔令华的缘分,始于八一学校,那时候八一学校里大多是干部子弟,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李敏则是毛泽东的女儿。
但那个年代的孩子心思单纯,从不会拿“我爸是谁”来炫耀,交朋友只看合不合眼、聊不聊得来。
两人认识时,孔令华比李敏高两级,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优秀;李敏在学校也很活跃,喜欢跳舞,经常在舞台上表演。
在李敏眼里,孔令华又高大又英俊,两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生出了爱慕之情。
那时候他们俩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父亲是谁,纯粹是因为喜欢才走到一起的。
后来李敏回中南海跟毛泽东说自己谈恋爱了,毛泽东笑着问她:“孔令华的父亲是谁啊?”
李敏眨着眼睛回答:“我不知道呀!我是跟孔令华谈恋爱,又不是跟他爸爸谈,知道他爸爸是谁干啥?”
这番直白又率真的话,让毛泽东特别满意,连连点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婚姻自主才好。”
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两人的婚事提上了日程,原本他们定的结婚日子更早,可刚好赶上毛泽东要去外地开会,一时回不了北京。
毛泽东心里记挂着女儿的婚事,从外地多次打电话、写信回来,反复叮嘱一定要等他回来主持婚礼,婚事就这么往后拖了拖。
直到1959年8月下旬,毛泽东才乘火车回京,李敏和孔令华早早去车站接他,一家人一起坐车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把孔令华叫到身边,和李敏一起商量邀请客人的名单,热热闹闹地操办起了婚事。
8月29日,在毛泽东和孔从洲的主持下,李敏和孔令华举行了婚礼,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跟着毛泽东住在丰泽园里,毛泽东对这对小夫妻格外疼爱,时常关心他们的成长,没事就跟他们聊天,把一个父亲的慈爱全倾注在他们身上。
孔令华对哲学、自然辩证法、相对论这些学问很感兴趣,毛泽东也常跟他聊这些话题,两人聊得格外投机,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婿,认为孔令华是个老实人,靠得住。
一年后,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后来孔东梅的哥哥孔继宁,毛泽东当上了外公,别提多开心了,一有空就抱着小外孙,又是亲又是逗的。
孔继宁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不爱哭也不爱闹,笑起来的时候特别招人喜欢,毛泽东本来就喜欢孩子,这会儿有了外孙,更是把 “隔代亲” 的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毛主席和家人拍下的一张照片,结了婚的李敏看起来有些发福,或许是幸福的肥胖,孔令华也有些圆润,看来两人的小生活很不错。
这个女婿个子不低,看起来比毛主席还高,毛主席对这个女婿很喜欢,他曾经对李敏说:我看小孔是老实人,就是眼睛有点小。
1963年,李敏和孔令华带着儿子孔继宁搬出了中南海,这一搬,生活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出入中南海的证件被收了回去,再想进去,得先在门口联系,等里面通知报告了才能进,有时候等上大半天也未必能进去。
1964年,夫妻俩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从这时候起,他们真正过上了平民生活,再也没有了“领袖家属”的特殊待遇。
搬出中南海后,李敏能见到父亲的次数越来越少,她最后一次见毛泽东,是在父亲逝世前几天。
当时毛泽东拉着她的手,声音虚弱地问:“娇娇,你来看我了?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呢?”
李敏听着父亲的话,心里又酸又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任由眼泪默默往下流。
离开毛泽东身边后,李敏的日子过得很简朴,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清苦,她和丈夫一直靠工资过日子,自从搬出丰泽园,就自己动手做饭,跟普通家庭没什么两样。
那时候两人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算高,既要抚养两个孩子,每个月还得寄些零用钱给在外地的母亲贺子珍。
面对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李敏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反而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平淡的生活。
她还常常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教育他们要艰苦朴素,有一次,她跟孩子们说起,外公曾经因为一顿伙食专门开了家庭会议。
那时候印尼总统苏加诺送了些咖啡、牛奶过来,孩子们煮着吃了,这事被毛泽东知道后,就召集全家人开了会。
会上毛泽东严肃地跟大家说,国家现在的财政收入就这么多,还有好多老百姓吃不饱饭,咱们的日子不能超标。
李敏说,那时候家里的早饭,常常就是稀饭、咸菜配馒头片,一点也不讲究。
在女儿孔东梅的记忆里,母亲李敏是个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
一辈子都在相夫教子,性格贤惠又温柔,从来没有过什么轰轰烈烈的追求,只守着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简单又平静。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可李敏就凭着这份平淡与坚守,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温暖岁月。
人民网-《环球人物》——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2012-03-24
北京娱乐信报——毛主席女婿的悲欢:与江青不和搬出中南海(图)20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