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后来大多不受待见,洪雪飞怎么看待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17 12:33 浏览量:1
1941 年 8 月 1 日,洪雪飞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歙县。她的童年被家庭的阴影所笼罩,母亲作为父亲的妾室,母女俩备受排挤。在洪雪飞 5 岁那年,父亲狠心地将她们母女抛弃,从此,洪雪飞便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洪雪飞对艺术的热爱,自幼她就展现出对唱歌和表演的浓厚兴趣。10 岁时,她以一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志愿军壮行,那纯真的童音仿佛预示着她未来不凡的艺术之路。学生时代的洪雪飞不仅爱好文艺,学业成绩也十分优秀,数理化成绩尤为突出,彼时的她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 。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高考的落榜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
1958 年,北方昆曲剧院到南方招生,这成为了洪雪飞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 18 岁的洪雪飞虽然没有任何昆曲基础,但她长相漂亮、聪明伶俐,被负责招生的马祥麟、傅雪漪两位老师看中,幸运地考入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就此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刚进入剧院时,洪雪飞面临着诸多挑战。她普通话带有南方口音,也没有学过昆曲,和那些从小就受到昆剧熏陶的孩子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洪雪飞没有因此泄气,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她从最基础的站桩、踢腿练起,别人练一遍,她就练十遍。为了练好眼神,她会对着镜子,一眨不眨地练习眼神的流转,直到双眼仿佛能说话。
在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俞振飞、周传瑛等昆曲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洪雪飞进步飞速,学会了《琴挑》《偷诗》《游园惊梦》《断桥》《问病》等 20 多出传统折子戏。仅仅学戏 3 个多月,她就勇敢地登台演出。1959 年春节,在马祥麟的指导下,她出演大型昆曲现代戏《红霞》的女主角,成为学员班中第一个挑大梁的人,自此在昆曲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后,她又陆续在《断桥》中饰演白素贞、在《千里送京娘》里扮演京娘,还主演了小戏《审椅子》《打铜锣》 ,逐渐在昆曲界站稳脚跟。为了博采众长,洪雪飞还两次南下,向南昆 “传” 字辈老师学习,同时广泛研习中国文学史、昆曲史、昆曲音韵学等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为以后的艺术创造和表演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方昆曲剧院学员班,洪雪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昆曲艺术的养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她就已经在练功房里开始了基本功的训练,压腿、下腰、踢腿,每一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即便汗水湿透了衣衫,她也从不喊累。念白练习时,她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口型,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唱腔练习中,她跟着老师的示范,仔细揣摩每一个音符的韵味,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嗓子哑了也不停歇。
尽管起步较晚,但洪雪飞凭借着这股子拼命的劲头,迅速在学员中崭露头角。1959 年春节,对于洪雪飞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她迎来了自己登台演出的机会,在《琴挑》中担任主角。演出前,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不断在脑海中回忆着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然而,当大幕拉开,灯光洒在她身上的那一刻,她迅速沉浸在了角色之中。她的表演灵动而自然,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清脆悦耳的唱腔如黄莺出谷,婉转悠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恰到好处,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此后,洪雪飞在昆曲舞台上愈发活跃,陆续在《断桥》中饰演白素贞,她将白素贞的温柔善良、对爱情的执着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与许仙的对手戏中,那种含情脉脉又略带哀怨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在《千里送京娘》里扮演京娘时,她又展现出了京娘的娇羞与勇敢,把京娘对赵匡胤的感激与爱慕之情,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戏《审椅子》《打铜锣》中,她也凭借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完美呈现,成为了剧团的重点培养对象。
1966 年,一场史无前例的 “运动” 席卷而来,北方昆曲剧院也未能幸免,被迫解散 。洪雪飞被借调到北京京剧团,从此改唱京剧。这一转变对洪雪飞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京剧和昆曲虽同属戏曲范畴,但在唱腔、表演风格、念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昆曲注重细腻婉转的水磨腔,表演风格典雅含蓄;而京剧则唱腔丰富多样,表演更加夸张、大气。
1967 年,洪雪飞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她成为了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扮演者。在此之前,赵燕侠、刘秀荣等著名京剧演员已经成功塑造了阿庆嫂这一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无疑给洪雪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洪雪飞没有退缩,她凭借着扎实的昆曲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阿庆嫂。她仔细研究剧本,深入挖掘阿庆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南方茶楼老板娘的爽快、利索融入到角色中,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人物形象的俗气、流气和铜臭气。
在 “智斗” 一场戏中,洪雪飞的表演堪称经典。面对刁德一的步步紧逼和胡传魁的老奸巨猾,她饰演的阿庆嫂不卑不亢,以老板娘的身份巧妙周旋,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将阿庆嫂的精明干练与共产党员的正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得直呼过瘾。在 “授计” 一场,她沉稳洒脱,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阿庆嫂的智慧展现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她身上迸射。而在 “斥敌” 一场,她藏锋芒于无形,却又有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将阿庆嫂与敌人斗争的坚定决心和无畏勇气表现得十分到位。
1971 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洪雪飞饰演的阿庆嫂随着电影的放映走进了千家万户。她那精彩绝伦的表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一时间,洪雪飞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了观众心目中阿庆嫂的代名词,她的表演艺术也因此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
1979 年,文艺界迎来了春天,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院,洪雪飞终于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昆曲舞台。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在京剧领域的历练让她的表演更加成熟,也让她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归昆曲后,洪雪飞没有满足于以往的成就,而是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为昆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在《春江琴魂》中,洪雪飞开始了她的创新之旅。在导演周仲春的启发下,她紧紧抓住 “形美神真” 四个字,致力于塑造一个全新的昆剧人物形象 —— 宦娘 。在创造过程中,她巧妙地将人物的 “形美神真” 融入戏曲的形式美之中。亮相,这个在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表演手段,在她的演绎下有了新的内涵。她将亮相用于人物刻画,使其在片刻的静止中展现出雕塑般的美,又与一般传统戏的亮相有所不同。
当宦娘追忆春江之上所闻琴曲,唱到 “天啊天,指引我遨游广寒宫,做一曲霓裳羽衣梦” 时,洪雪飞大胆地把为观众所熟悉的唐代舞蹈动作揉进表演中,摆出一个 “霓裳羽衣舞” 的造型 。这一刻,她仿佛穿越时空,将人物心驰神往、如醉如痴的神态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真正做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神、形美而情真,让观众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于过去演过的戏,洪雪飞在重新演出时也不放过任何探索的机会。在《晴雯》中扮演袭人时,她为了塑造这一反面形象,从艺术的美丑对比中寻找灵感。她借鉴了《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貌丑心美,以及《伐子都》中子都貌美心丑的艺术形象塑造手法,决定不从外形上丑化袭人,而是沿着人物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她的内心世界,刻画她的性格。为了更好地诠释袭人这一角色,洪雪飞仔细阅读了《红楼梦》的有关章节,努力寻求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开启人物心灵的窗扉。她沿着端庄和顺、怡红院里第一人的路子刻画人物,采用正旦和闺门旦结合的表演方式 。
在 “密谋” 一场中,袭人充当女奴队伍中的叛徒,洪雪飞通过对袭人做丫头的本分的思想逻辑的准确把握,成功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袭人形象。她在貌似庄重坦然之中,巧妙地显示出人物的巧于心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貌美、端庄、温柔、体面,却又封建毒汁浸入骨髓、奴性十足的奴才,使这个角色在戏虽不多的情况下,依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 年,洪雪飞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 在新整理、改编的《长生殿》中扮演杨玉环 。杨贵妃这一角色与洪雪飞以往所塑造的形象截然不同,她的雍容华贵、千娇百媚与洪雪飞学生出身的气质相差甚远,因此,当导演丛兆桓选中洪雪飞扮演杨贵妃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然而,洪雪飞没有辜负导演的信任,为了演好杨贵妃,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深知要想塑造好这个角色,必须深入学习传统,于是她南下江南求师,一去就是三个月 。
在江南学习期间,她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五点钟起床背戏,上午和周传瑛、张娴老师学习《长生殿》,下午请姚传芗老师说《牡丹亭》,或是向沈传芷老师学《烂柯山》。学新戏前照例要给老师复演一遍前次学的戏,因此中午也不能休息。晚上还要背第二天课堂要用的台词,除此之外,她还挤出时间登门向俞锡侯老先生请教吐字、润腔、入声字的唱法等 。通过这三个月的刻苦学习,洪雪飞感觉自己像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对昆曲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长生殿》的演出中,洪雪飞一出场便惊艳了观众,她那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姿态,让人眼前一亮。那一双左抖右抖的水袖,那将硕大的玉如意高高举过头顶的动作,那顾盼溢彩的一双俊目,将杨贵妃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把观众给抓住了。有人甚至不敢相信地说:“这真是那个‘阿庆嫂’吗?”“想不到洪雪飞能演这样一位千娇百媚,压倒群芳的贵妃娘娘。” 洪雪飞之所以能成功塑造杨贵妃这一形象,离不开她对传统技巧的娴熟运用。这些传统技巧使她的表演有了规范,让她能够从外形上接近人物。
同时,她也深知戏曲是长于表现的艺术,没有体验感受,仅靠一招一式地模拟传统技法是无法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的。因此,在排练中,她非常注重眼神的运用,让眼睛替代心灵说话,道出人物的心声 。例如,在 “定情赐盒” 一场,杨贵妃唱 “恩波自喜从天降” 时,她的眼睛放松,心里想着金璧辉煌的宫殿和浑身锦绣流光、簪珠插翠,被宫娥彩女簇拥着的自己,“一霎时判若身腾天上” 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时她眼睛一放,心底的兴奋、得意使她的眼睛变得明亮有神,人物也越发显得光彩照人 。而在 “离宫埋玉” 一场,杨贵妃有三次请求赐死的表演,洪雪飞借助眼神把人物三次请死的内心活动层次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一次请求赐死时,她嘴里求死,眼睛却紧紧盯住李隆基,悲戚之中闪着希望之光,可爱亦可怜,仍寄希望于李隆基能博得一线生机,求死实是求生;众军士 “不杀贵妃,誓不护驾” 的喧哗使她清醒,第二次请求赐死时,眼神流露出惊恐慌乱,表现出人物虽看到自己定死无疑的命运却又不甘心就此一死了之的心理状态;当李隆基发出 “堂堂贵天子,不及百姓家” 的叹息后,她第三次请求赐死,这时的眼神由悲戚、绝望转而镇定,继而圆睁双目,发出 “为什么威风不向逆寇逞” 的质问,唱到 “苦苦逼俺一命” 时,眼神变重,眼帘低垂,表现了一个无力与自己命运抗争的弱女子的愤怒与悲叹 。
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后来大多不受待见。洪雪飞作为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之一,她对这一现象有着自己深刻且独到的见解 。样板戏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广泛的宣传与强大的影响力,迅速风靡全国,洪雪飞也因在样板戏中的精彩演绎而声名鹊起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样板戏的热度消退,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境遇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
洪雪飞认为,样板戏在艺术创作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打破了传统戏曲在题材上的局限,将目光聚焦于现代革命斗争与工农兵生活,为戏曲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在表演形式上,样板戏大胆革新,融合了现代音乐、舞美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这是戏曲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积极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们,是这场戏曲革新浪潮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将样板戏中的角色生动地呈现给观众,推动了样板戏的传播与发展 。
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样板戏被过度政治化,成为一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文化符号 。这使得它在后来遭受了诸多争议,因样板戏走红的名角们也难免受到牵连 。人们在反思那段历史时,容易将对特殊时期的负面情绪,不自觉地转嫁到样板戏以及相关名角身上 。洪雪飞深知,名角们在样板戏的创作与演出过程中,更多的是从艺术出发,以专业精神投入其中,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不应被全盘否定 。她觉得不能因特殊时期的政治因素,而完全忽视样板戏在艺术创新上的贡献,以及名角们在其中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这些名角的表演艺术为戏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戏曲艺术长河中理应占据一定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