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屯:李敖最后一任女人,为他改变自我,陪伴才子经历人生谢幕
发布时间:2025-05-15 17:40 浏览量:3
那是1983年,一个刚从护理学校下课的女孩,走出校门,在公交站等车,手里捧着水杯,长发垂落,穿着学生制服。
她叫王志慧,一个普通的学生,却因为那天的一次偶遇,从此开始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
“你好,我叫李敖,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听上去很像一句广告台词对吧?但说这话的人真的是李敖,一个曾经让台湾政界、学界、文坛头疼的大人物。当时的王志慧,还只是个十九岁的女生,而李敖,已经48岁,名声在外,是个出了名的“狂人”和才子。
李敖那个时候,已经是“名人中的名人”了。写文章一针见血,敢怒敢言,天天在媒体上掀风作浪。说白了,他是那种“你不一定喜欢,但绝对记得住”的人。
可对王志慧来说,他不是那个社会舆论的“刺头”,而是她心里早已敬仰的大师。
她看过他的书,《传统下的独白》、《李敖有话说》,这些文字对她这个年轻女孩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她说,“他不是光会骂人,他是真的懂得用脑子活着。”
所以当这个人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自我介绍,还要电话号码,她没有多想,就给了。
那一刻,她其实已经“中招”了。
几天后,李敖打电话来了。他在电话里说得很细,说那天是从朋友郑南榕家出来,在公交站远远看见她,一眼就觉得“这个女孩像画里走出来的”,于是才跑上去搭讪。
那通电话聊了很久,从文学到历史,从政治聊到电影,甚至还讲了几段笑话。后来一天打三四通电话成了常态。
再后来,他们一起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看到博物馆里一只小猪雕塑,李敖忽然笑着说:“你干嘛不叫‘小屯’?听起来可爱。”
她笑了,也接受了。她从那以后就不再是王志慧,而成了“王小屯”。这个名字,是她为李敖改的。
李敖看她对文学感兴趣,就鼓励她放弃护理专业,考文化大学的中文系。他说:“你读护理,是在为别人活;读中文,才是为自己。”
小屯听进去了。她真就考上了文化大学,读了中文,也一边开始帮李敖打理事务、收拾资料。那时候她才20岁出头,每天骑车穿越半个台北,只为送一封信、拿一本书。
爱情在学问之间萌芽,也在日常琐事中升温。
但外界不这样看。
小屯和李敖在一起的事没多久就传开了,校园里议论纷纷。很多人说她“爱慕虚荣”,甚至直说“图钱图名”。还有老师叫她去办公室“好好谈谈”,劝她离开李敖,说:“怎么能和一个快比你爸妈还年长的人在一起?”
但她没动摇。
她说:“我爱的是他这个人,他的脑子,他的气魄,不是他的钱。”这种话,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天真,但她是认真的。
学校联系了她父母,家人一开始也炸了锅。小屯的父母其实也读李敖的书,也佩服他,但一想到自己女儿要和这样一个“大叔级别”的人恋爱,立马就急了。
她只好暂时听话,毕业后按父母意思回了南港,做了个“安稳的老师”。
小屯回南港不久,就收到了李敖寄来的一首情诗。这首诗后来说进了李敖的书里,但对小屯来说,那不仅是文字,更是他为她写下的心。
“有情可要恋爱/然后就去远行/惟有恋得短暂/才能爱得永恒。”
她读完后对身边人说了一句话:“我今生,非李敖不嫁。”
从那以后,她每个周末都坐火车回台北,只为了见李敖一面。即使工作再忙,都会打电话、写信,一如初见时那样投入。
李敖在1992年向她求婚。其实他早就想结婚了,只是一直顾忌她父母的态度。那年春天,小屯终于下定决心告诉母亲自己要嫁的决定。
她母亲当场差点崩溃,还说“你要真嫁给他,我就跳河”。可小屯坚持,说:“我认定他了。”最终在哥哥的劝说下,父母才点头。
1992年3月8日,小屯穿上婚纱,成为李敖的合法妻子。他们没有办隆重的婚礼,甚至没请太多宾客。但李敖在婚礼当天说了一句很动情的话:
“我漂泊了一辈子,今天终于有了家。”
婚后的李敖,还是那个锋芒毕露的李敖,在报纸上骂人、上电视开炮,可回到家,他却变得柔和、安静。
小屯给他做饭、安排日常、处理稿件,有时还帮他整理参考资料。他写书,她打字。他开会,她陪着。她就像是一个稳固的后方,帮他撑起了属于李敖的“王国”。
她很少上镜,李敖也不让。李敖说:“我风风火火惯了,但我不要家人也被风火卷走。”
所以直到1995年,李敖60大寿,小屯才第一次带着两个孩子一同亮相,那也是媒体第一次看到他“完整的家”。
李敖晚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患前列腺癌、糖尿病,身体大不如前。
有一天,他对小屯说:“你还年轻,以后你万一不照顾我怎么办?”
她没有像平常那样开玩笑回他,而是非常认真地说:“我不会不管你。你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李敖生命的最后十年,过得安稳、宁静。他没有再多制造什么话题,转而专注写书、看书、和家人待在一起。他写《李敖自传》《答客问》,把自己的思想再一次整理出来。
而小屯就在他身边,始终如一地照顾他。没有声张,也不接受媒体采访,低调而坚定地陪他走过人生最后的章节。
2018年,李敖去世,终年83岁。
很多人看王小屯,只看到她“为爱牺牲”,为李敖放弃了自己原本的道路。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会发现,她其实并不是“被动承受”。
她是选择的。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爱李敖的才情,也接受他的缺点。她没有被婚姻“压住”,而是在婚姻里活出了自己的节奏。
李敖曾说:“我这一生,花开花落,小屯是最后一朵,不仅美,也最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