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臣’慕容恪:用最温柔的阳谋,诛杀最执着的野心家

发布时间:2025-05-22 00:40  浏览量:2

慕舆根,燕国的顶级武将,一生战功赫赫,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种不可思议的执着,在任何绝境之下,从来不轻言放弃。

当年石虎数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燕王慕容皝都打算弃城逃跑了,但慕舆根强硬的拦下了他,劝他留在城中跟石虎决一死战。可以说,燕国能打赢棘城之战,慕舆根当居首功。

后来在慕容儁时代,慕舆根也多次展现自己的固执,屡屡在大军陷入苦战、慕容儁心生退意的时候止住他逃跑的想法,而每次也都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样一个人,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会以牤牛式的执拗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原本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将军,这个很早就实现了,凭借自己的勇武,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是能够影响燕王决定的顶级武人,再往上都没什么进步空间了。

想必慕舆根也曾经被这个问题苦恼过很多年,直到慕容儁死了之后,他才找到了一个新的目标。

永远精力旺盛、用铁腕统治着这个王朝的皇帝在壮年去世了,他留下的新皇帝,还是个小娃娃。

看来这是个机会,可他现在都位极人臣了,再往上的话,就只能坐上那把椅子了。

更关键的是,他现在还不具备追求这个进步的条件,要干这种事情,必须得掌握国内的军政大权才行。他尽管也是燕国的顶级高官,但这样的高官不只他一个。

慕容儁死之前,任命了四个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幼子,慕舆根只是其中之一,其它三个都不怎么好对付

尤其是慕容恪。

每次想到这个名字,慕舆根都要在心里打个寒颤。

主要是这个人,竟然好像是没有弱点的,平时在军中的威望高到不可思议。

即便如此,慕容儁要拿走他的指挥权,他就乖乖的交出来,完全没有在军中培植个人势力、甚至把军队牢牢握在手中的想法。

他似乎也不好政权,慕容儁死后,小皇帝年幼,他便是燕国的摄政王,四大辅政大臣中说了算的那个,说他权倾朝野都是轻的了,从实权上来讲,他算是没坐在龙椅上的实权皇帝。

但偏偏这么一个人,居然没有造反,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慕舆根认为,慕容恪一定会动手,这个权力场是没有软弱可言的,你不除掉别人,别人就会除掉你。就算慕容恪真没有当皇帝的念头,但等小皇帝渐渐长大,帝王意识开始觉醒,需要往身上绑上一层层权力来作为铠甲的时候,慕容恪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慕舆根

所以,他一定要趁皇帝还小,没什么力量,将那把椅子搬到屁股底下坐稳,方能永绝后患。

然而他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因为慕容恪好像完全没有半点搬椅子的心思,每天就是老老实实的上班下班,处理朝政事务,既没有往要害部门里塞人,也没有铲除异己的动作。

这不合理啊。

对此完全想不通的慕舆根,干脆不再想了,时间不等人,他不能再这么干耗下去,既然慕容恪不动手,那自己就给他一个动手的理由

于是,慕舆根偷偷的去见慕容恪,充满感情的劝他多为自己考虑一下:

“燕国能有如今的局面,完全是殿下您的功劳,而且兄终弟及,是我族的传统,殿下可以废主上为王,自登宝座,这也是我们大燕的福气。”

以天下的至高权作为诱饵,慕舆根相信,天下没有人能够忍受得住,慕容恪也不例外。

不想他话音刚落,慕容恪却惊奇的回道:“你是喝醉了吗?我和你一共受先帝的遗诏辅政,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慕舆根完全懵了,压根听不懂慕容恪的意思。

自己冒着足以诛九族的风险,跑来说这番话,就是相信慕容恪一定忍不住皇位的诱惑。谁知慕容恪居然想也没想,就一口拒绝了自己的建议。

照理说他刚刚劝慕容恪做的事情,一旦有丝毫的偏差,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现在任何的举动都可能让自己从钢丝上掉下来,摔进悬崖里。

但慕舆根是一个执着的人,不管在任何绝境下,他绝不放弃。

起码在当前这个时候,他的这份比钢丝硬度还高的执着,就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好处了。

所以在慕容恪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后,慕舆根决定换个人再碰碰运气,至于换哪个人,他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把慕容恪得罪死了以后,当然就只能找慕容恪的仇人了。

老实说慕容恪人缘好,魅力值高,在燕国境内,还真没有什么仇人。

不过没关系,慕舆根决定给他造一个出来。

他找到的目标是小皇帝,以及皇太后——敌人如果级别太低,对慕容恪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于是他进了皇宫,造了平生最大的一个谣,这个谣不只是“转发500次就坐牢”这么简单,而是一旦造出来,就只能面临两种结果:要么成功,从此一飞冲天,坐享千万倍收益,要么脑袋搬家,赔个底掉。

没想到实际操作之后,他得到了第三种结果:成功了一半。

通俗的说,慕舆根的目标受众有两个,自己仅搞定了一个。

可能因为这两个受众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小孩,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大胆,不像给慕容恪下套那样,准备好了充满诱惑的话术才去实施。

这一次,他做得很是轻浮,所进的馋言也只有没头没尾的一句:“慕容恪和慕容评图谋不轨,臣请求率领禁军去诛灭他们。”

这两个人都是辅政大臣兼宗室,影响力在慕舆根之上,既然要动手,那就干脆一次性搞定两个,省点工。

没有证据,没有细节,就这么硬梆梆的一句,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不太可能相信他这句鬼话。即使听了之后真的有所怀疑,也不会同意把兵权交给他去诛逆。

慕容儁

不过,慕舆根敢这么胆大妄为,准备工作做得稀烂就跑出来颠倒黑白,就在于他骗纸认为,这招一定会奏效。

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上司并不够优秀。

要知道燕国第一寡妇、现役皇太后可足浑女士,之所以能青史留名的原因,在于她充分具备这些堪称糟粕的品性:心胸狭隘、毫无眼光、爱挑拨是非、以及睚眦必报。

在此之前,她因为妒嫉心作怪,用酷型折磨死了慕容垂的老婆,作为鲜卑族不弱于慕容恪的英雄,慕容垂家破人亡还拿她毫无办法;在此之后,可足浑还将以狭隘到看不见一米以外的胸怀,毁掉了和秦国的盟友关系,助力国家灭亡,让自己成为亡国奴。

而眼下,她则不加思考的同意了慕舆根的意见。

可以说慕舆根对她心理的把握,实在是登峰造极,所以才敢弄一个这么粗糙的理由就匆匆上马,还得到了对方的爽快通过。

在拿到皇太后的首肯后,慕舆根想必是极度兴奋的,只要掌握了禁军,除掉了两个对头,朝中就没有人能够和自己对抗,自己将是大燕第一人了,如果再努努力,还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问题是这一时期,好像老天都偏爱慕容氏,大量顶级人才不要钱一样在这个家族里批量诞生,此时姓慕容的,居然没一个水货。

哪怕年仅十岁。

在慕舆根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十岁的小皇帝慕容暐开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而在表达这个意见之前,他还挥手让慕舆根退下了。

因为他的话只能说给可足浑氏,慕舆根是听不得的。

结果慕舆根一走,他便反对可足浑氏说:“慕容恪和慕容评是先帝选出来的托孤重臣,先帝和慕舆根哪个更可靠一些?谁知道是不是慕舆根想作乱呢?”

慕容恪之前莫名其妙的反应,就为了等这一刻。

当慕舆根跑过来劝他篡位的时候,他便暗暗决定要敲掉这个野心家了。对方既然能劝自己称帝,当然也可能劝别人、还可能亲自来干这笔大买卖,留这么一个不稳定的大炸弹在国内,谁知道什么时候会爆。

毫不夸张的说,慕容恪算是五胡时代罕见的纯臣,在人人想争权、个个想称帝的乱世,他居然真的打算做一个忠臣,更为难得的是,从始至终,他都是这么做的。

只不过,如果当时就对慕舆根动手的话,后果可能就不可控了。

第一个后果,是政权的动摇。老皇帝刚死,新皇帝年幼,四个辅政大臣就是燕国的擎天大柱,如果其中两个突然无缘无故的打起来,外人会怎么想?百分百会认为慕容恪在趁机夺权,国本即将不稳了。

第二个后果,则是慕容恪自身的解释不清。慕舆根只是暗地里作乱,野心并没有暴露出来,这时候收拾他,慕容恪就是跳进黄河,怎么说都说不清楚了。

但是现在,时机差不多到了。慕舆根孜孜不倦的作死,已成功让皇帝了解了他的野心,此时动手,正当其时,既可以搞掉他,还可以把自己干干净净的摘出来。

作为天下第一名将,慕容恪对时机的把握,可谓是世间无双,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的纷争上,都是如此。

只不过,他出击的速度,在慕舆根作死的速度面前,还是要甘拜下风的。

刚刚尝试了犯上作乱这么大的事,同时把皇帝和权臣两头都得罪了,按照一般的行为逻辑,他现在要么挂冠跑路,要么起兵玩一把大的,最不济也也得要老实实的消停下来,别再做任何举动,明哲保身才对。

但他仍然过于执着,再次跑去找唯一还肯听自己话的可足浑氏,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如今中原大乱,国家的生死大敌不止一个,秦朝和晋朝都在外围虎视眈眈,留在中原就要时刻担心这些风险,不如回东北去吧。”

很难明白他提这个建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或许是他在两头打狼失败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恐慌,人一怕就想回家躲着;又或许他是想换一个战场,中原的地盘大部分都是慕容恪打下来的,慕容恪占有天然的主场,他想把燕国搬回老家,抹掉慕容恪的地利,再跟慕容恪决战江湖。

可惜他没机会了,因为慕容恪已经动了。

和慕舆根总也抓不住重点不同,慕容恪只要一动,就是雷厉风行,一击必杀。

他联合另一名被慕舆根攻击的辅政大臣慕容评,向小皇帝密奏了慕舆根的两面行为,使得小皇帝勃然大怒,立即派人诛杀了慕舆根一家极其党羽。

失败的野心家慕舆根,总想诛别人,却总也不成功,但别人一还手,他倒是被诛得干干净净。

然而杀辅政大臣慕舆根容易,只要派一队禁军,锁拿他下狱就可以了,可如何善后就是个大问题,毕竟在这种新老皇帝交替的敏感时期,一旦弄不好,势必会引起周边敌国的蠢蠢欲动。

为此慕容恪的解决方法是:每天照常上下班,而且只带一个保镖,以示心里没鬼,另外上下班专拣人多的路走,让大家都看到。

这招简单,但好用,立刻稳定了国内的情绪。

至于东晋的威胁,那就更好解决了。慕容恪派了一个将军,带着两万骑兵,打上他的旗号,在黄河边巡视了一圈,就镇住了有心无胆的晋军。

可以说慕容恪这个名字,在战场上是非常好用的,甚至不用真打,只要亮出来,就能唬到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