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活101岁只爱一人,他们的故事让他抱着妻子的骨灰睡了33年
发布时间:2025-09-11 11:19 浏览量:3
2002年,98岁高龄的巴金说:“长寿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折磨”,他的床头放着妻子的骨灰盒,与他日夜相伴已经30年了......
萧珊第一次寄给巴金的照片
巴金,本姓李,名尧棠,生于1904年,家住成都。当时的李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巴金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最小的一员,巴金本应在万千呵护中长大,但他的成长之路却饱尝了人间之痛。9岁时,母亲离世,才过了四月,16岁的二姐也没了,父亲悲痛欲绝,不久郁郁而终。
家里突遭变故,在外留学的哥哥只得放弃学业,回来顶了门户。在媒妁之言下,娶了不爱的姑娘,内心郁结,不堪重负选择了轻生。面对日渐败落的家族,三姐不得已给别人做了小妾,一生过着凄惨的生活。
小小年纪的巴金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赶上“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决定冲破枷锁,寻求不一样的人生。
1923年,19岁的巴金离开家乡,辗转去到南京求学。经过两年的努力,成绩优秀的他得以去到巴黎留学,从此便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并开始着手创作《灭亡》。
青年巴金
1928年,巴金学成回国,在上海从事文创工作。
1931年,巴金开始创作小说《家》,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家族故事写了进去。作品出版后,很快被读者们热捧,甚至成了许多人心里的指路明灯。鲁迅直接称赞他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只有巴金自己知道,那是在掘自家坟墓。
读者越多,爱慕者也越多,巴金每天都会收到许多钦慕者的来信,其中就有学生萧珊。与其他钦慕者不同的是,萧珊的信每周一封,且言辞情真意切,都是崇敬与钦佩。
巴金被这个特别的女孩儿吸引,提笔给她回了信,没想到这一来一去,两人竟通过笔触聊了大半年,称呼也从名字变成了“我敬爱的先生”和“我的小友”。
又一封信翩然而至,巴金不由得一激灵,萧珊竟主动提出要跟他见面,还在信中附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照片中的萧珊留着利落的短发,戴着一顶圆边遮阳帽,衬托着白衣黑裙,给人以清丽可人的印象,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巴金无法拒绝照片上明眸皓齿、清新灵动的人儿,两人便约在上海的新雅饭店见面了。
巴金与萧珊的初次见面
初次见面,萧珊眨巴着眼睛先开了口:“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19岁的萧珊向巴金直言了自己的爱慕。
当时,巴金已经32岁了。因为成长于封建家庭,家对他来说就是枷锁,婚姻更是家赋予他的束缚,所以巴金不同于其他风流才子,他从未谈过恋爱。
然而眼前这个19岁的女孩,巴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但是因为年龄的差距,他又怕自己耽误了女孩的幸福,于是压抑住情感,委婉地拒绝了。
巴金说:
“你的心意我懂,但是你现在太小,将来要是后悔了怎么办?这样吧,等你再长大一些,思想成熟了,要是还愿意要我这个糟老头的话,我们就一起生活。”
没想到,萧珊的爱情炙热而真挚,即便没有得到巴金明确地答复,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他写信。这一写就是八年,无论对方收到与否,从未间断。
萧珊
八年里,萧珊的信依然话语坚定,有时候甚至直言“我喜欢你,一直喜欢”。可是信件飘飞的同时,也迎来了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两人一度失去了彼此的消息。
巴金快40岁了,好友见他还孑然一身,便劝他赶紧娶妻生子。每当遇到这种好意的规劝,巴金都是坚定地拒绝,他对好友说:“心里装着萧珊,何必去伤害她人?”
在巴金的心里,他和萧珊的爱情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开始了,从此绝不会结束。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原本是个爱情神话,但在巴金身上做到了。他曾说过:
“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冲动,见一个爱一个的做法,我看不惯,当以责任为重,要知道如何控制感情......”
巴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念,他做好了找不到萧珊就孤独终老的打算。
令人惊喜的是,1944年,两人再次重逢,萧珊说:“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我都决定了孤独终老。”
此话一出,巴金知道此生他再也不能失去萧珊了。
巴金和萧珊
40岁的巴金与萧珊结束了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简单的婚礼,简陋的新房,萧珊高兴地嫁给了巴金,这一年,她27岁。
在婚后的28年里,两人从未吵过一次架,也未红过一次脸,相差10多岁的婚姻里,只有恩爱和相濡以沫。
特殊岁月突然而至,夫妻俩经历了巨大的身心煎熬。不明事理的辱骂和折磨铺天盖地,挨打也是经常的事。为了保护丈夫,萧珊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巴金,以至于被打得遍体鳞伤。
看着浑身是伤的萧珊,巴金十分自责,而萧珊却对他说:
“不要难过,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
这段时光对于巴金来说,刻骨铭心,多年后回忆起来仍会泪流满面,是萧珊的真情陪他度过了生命中最难熬的阶段。
巴金与萧珊
1972年,在长期的惊恐忧虑又营养不良下,萧珊病倒了。知道自己患上直肠癌后,躺在病床上的她对巴金说:“看来我们是要分别了!”
巴金赶忙用手轻轻捂住妻子的嘴,摇摇头,示意她不要悲观,可眼泪却顺着脸颊滴落在被褥上。
“我最不愿丢下的人就是你,我走了,谁来照顾你呢?”萧珊将捂住自己嘴的手紧紧握住,说出了自己的不舍。
这一刻,巴金肝胆欲裂。
8月13日,萧珊走了,年仅55岁。临终前,她不停地唤着巴金的名字,而此时,巴金却不能守在她身边。
听到噩耗,巴金的心被撕裂了,他捶打着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说“为什么不是我先死,她还那么年轻。”
巴金一家
艰难的岁月终于过去了,巴金拿回了妻子的骨灰。偌大的墓园太过沉静,他怕妻子害怕,便将骨灰带回了家,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其安放在了自己卧室的床头。
他说:“我要与我的小友时刻相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之后的33年,巴金都抚着萧珊的骨灰入眠,每天除了写作和阅读,他就和骨灰对话。他每天都会告诉“萧珊”,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和什么人见了面,就跟妻子活着时一样。
巴金的枕边放着萧珊的译作,有时候他会翻一翻,但大多时候他都在写作,写与萧珊有关的一切。
他说:
“这间屋子不是萧珊的最后归宿,她的归宿是等我死了以后,将我俩的骨灰合在一起。因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时光荏苒,转眼萧珊就去世30年了,当左邻右舍都羡慕98岁的巴金高寿时,他却认为长寿对自己来说真的是一种折磨。
2005年,在萧珊离世的第33年,101岁的巴金病逝。家人遵照他的意愿,将两人的骨灰融在一起,随花瓣洒入了大海......
萧珊
海之广阔,正如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
一生一世一双人,巴金用至真挚爱的深情诠释了他对萧珊的爱情,那种温情与坚守,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他的文字更是书写了对社会的思考与担当,将文坛的良心和对爱的痴情融到一起,让世人看到了最纯粹、最坚韧的灵魂。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