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极其重要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
发布时间:2025-09-09 15:51 浏览量:3
这一回是全书的枢纽和真正意义上的开篇。前两回是神话和背景的铺垫,从第三回开始,故事的两位核心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正式登场,并通过黛玉的视角,我们第一次走进了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整个故事的大幕由此拉开。1
一、 回目解析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 **贾雨村**:一个野心勃勃、精于算计的官僚。他是连接林黛玉与贾府的“引路人”。
* **夤缘(yín yuán)**:指攀附权贵,拉关系走后门。
* **复旧职**:恢复他原来的官职。
* **情节**:这一条线讲述了贾雨村如何借助林如海(黛玉之父)的推荐信,又通过贾政的关系,轻易地官复原职。这不仅是贾雨村个人命运的转折,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为后文他“乱判葫芦案”等情节埋下伏笔,也体现了贾府权势熏天,能轻易左右官场。
*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 **林黛玉**:本回的绝对主角,故事的“眼睛”。
* **抛父**: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词。黛玉母亲贾敏去世,父亲林如海身体欠佳,无人照料,只能忍痛将唯一的女儿送往外祖母家。这奠定了黛玉寄人篱下、敏感多疑的性格基调。
* **进京都**:指进入京城,进入贾府。这是黛玉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也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核心舞台。
* **情节**:这条线是本回的重心。详细描写了黛玉辞别父亲,在贾雨村的护送下,一路进京,以及初入贾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
### **二、 核心情节与内容详述**
本回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黛玉进京的缘由与准备**
1. **背景交代**:黛玉母亲贾敏(贾母的女儿)病逝。黛玉体弱多病,父亲林如海(前科探花,巡盐御史)公务繁忙,无法兼顾。恰逢黛玉的外祖母——贾府史太君(贾母)派人来接黛玉,让她去京城抚养。
2. **贾雨村的登场**:此时,被罢官的贾雨村正在林家做黛玉的家庭老师。他得知林如海与贾府是至亲,便动了攀附之心。林如海是个正直之人,但为了女儿的将来,也为了给这位老师一个机会,便爽快地答应帮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给贾政,并让贾雨村护送黛玉一同进京。
* **作用**:这一安排巧妙地将两条线索合二为一,既解决了黛玉的护送问题,又推动了贾雨村的仕途,一举两得。
#### **第二部分:黛玉初入贾府——核心场景**
这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篇章之一,曹雪芹通过黛玉的视角,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贾府的宏伟、奢华、规矩森严展露无遗。
1. **远观贾府**:黛玉还未进门,就看到“三个大字,是‘荣国府’”,以及门口的“华冠丽服”之仆人,气派非凡,让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句话是理解黛玉性格的关键,她初来乍到的谨慎、敏感和自尊,跃然纸上。
2. **拜见贾母**:
* **场面描写**:一进贾母正房,只见“灯火辉煌,如同白昼”。贾母被一群丫鬟婆子簇拥着,一见到黛玉,便“心肝儿肉”地大哭起来。这场面既展现了贾母对女儿(贾敏)的思念和对外孙女的心疼,也显示了贾母在家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 **人物出场**:借此机会,作者引出了“三春”——贾府的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她们不同的容貌和性格:迎春“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见多识广;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活泼可爱。
3. **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经典场面**:众人正在说话,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人物塑造**:通过声音和众人的反应,王熙凤(凤姐)的泼辣、张扬、受宠和权势瞬间被树立起来。她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出场之一。随后对她服饰、容貌的华丽描写(“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以及她与贾母、王夫人、黛玉的对话,更是将她的八面玲珑、能说会道、善于奉承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她一边哭着为姑妈(贾敏)伤心,一边又用笑语逗乐贾母,情绪转换自如,展现了其极高的情商和掌控场面的能力。
4. **两位舅父的“缺席”**:
* **拜见大舅贾赦**:贾赦推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黛玉也只是“略慰几句”,便让夫人邢夫人送客。这暗示了贾赦的冷漠、懒散和与贾政一家的疏远。
* **拜见二舅贾政**:贾政“斋戒”去了,未能见面。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则至关重要。她告诫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这为宝玉的出场做了铺垫,并给黛玉留下了宝玉是个“不好”的坏印象,形成了强烈的悬念。
#### **第三部分:宝黛初会——全书灵魂的碰撞**
这是《红楼梦》全书最核心、最富诗意和宿命感的一幕。
1. **宝玉的出场**:
*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时的装束极为华丽,但最关键的是对他的两首《西江月》词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这是从世俗眼光看宝玉,认为他是个叛逆的“废物”。但紧接着,作者又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了他真实的神采:“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尤其是那双“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眼睛,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多情与纯真。
2. **初见的“似曾相识”**:
* **宝玉的反应**:宝玉一见黛玉,便大吃一惊,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他脱口而出的话,呼应了第一回中“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暗示了他们之间超越现实的宿命联系。
* **黛玉的反应**:黛玉心里也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两人心有灵犀,一见如故。
3. **“摔玉”情节**:
* **起因**: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听后,顿时“发起痴狂来”,狠命摔骂自己头上的“通灵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 **意义**:
* **性格体现**:这是宝玉“叛逆”性格的第一次集中爆发。他认为人人平等,美好的东西(如黛玉)应该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与封建等级观念格格不入。
* **情感表达**:他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他觉得自己与黛玉之间有了隔阂,他渴望与黛玉在精神上完全平等、合一。这是一种极致的、孩子气的爱慕与认同。
* **核心矛盾**:“玉”是宝玉的命根子,也是他世俗身份的象征。摔玉,象征着他对自己贵族身份和命运的第一次激烈反抗。这个情节将宝黛之间“金玉良缘”(指宝玉与宝钗)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摆在了台面上。
---
### **三、 本回的重要性与艺术成就**
1. **结构枢纽**:真正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主要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春、宝玉、黛玉)悉数登场,核心场景(贾府)全面展开,主要矛盾(宝黛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初步显现。
2. **视角独特**:采用“林黛玉视角”来介绍贾府。读者和黛玉一样,都是第一次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敬畏和不安。这种写法极具代入感,同时黛玉的“步步留心”也引导着读者去观察贾府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其复杂的内部关系。
3. **人物塑造的典范**:
* **王熙凤**: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经典手法,一个活生生、立体复杂的人物形象瞬间立住。
* **林黛玉**:通过她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一个敏感、自尊、聪慧而又孤苦的少女形象深入人心。
* **贾宝玉**:通过外貌、判词和“摔玉”这一极端行为,一个既叛逆又多情、既痴傻又纯真的“千古第一痴人”形象跃然纸上。
4. **奠定悲剧基调**:黛玉的“抛父进京”,意味着她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宝黛初会的美好与“摔玉”的激烈,预示了他们未来爱情的美好与波折。贾府表面的繁华与内部的复杂(如贾赦的冷漠),也暗示了其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悲剧结局。
**总结来说,第三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它像一个精彩的开幕式,将所有主要角色请上舞台,布置好华丽的布景,并奏响了爱情与悲剧交织的主旋律。读懂了第三回,就等于拿到了进入《红楼梦》这座艺术殿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