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人物,侯孝贤的疗伤路

发布时间:2025-09-07 08:02  浏览量:2

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会很宏伟,然而宏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小个体支撑起来的悲喜。历史的波澜壮阔需要我们记住一些发生过的大事情,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于小小的个体也进行铭记,毕竟,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没有个体。相互依存着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对立。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与此同时,这些需要如何组成?它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恋恋风尘》讲述的就是大时代的小个体。少年阿远因为家境原因在初中毕业后便开始辍学来到台北讨生活。一年之后,自己的恋人阿云也来到了台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两个人的快乐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消散。反倒是两个人在艰难的日子里获得了彼此更多的爱慕,而这一切源于相守与陪伴。但这种陪伴是暂时的。

当阿远开始决定要参军的时候,阿云就沉默了。阿远到了部队,即便是经常写信给阿云,即便是自己服役的时间只有一年,阿云依旧是觉得孤单无依无伴。最终,阿远这个心上人输给了阿云的眼前人,一年之后,阿远回到了家乡,但再也见不到自己昔日的姑娘。

侯孝贤的这部经典影片以一段少年少女的恋爱为起点,准确的刻画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不与常见的爱情电影类似,本片中的爱情多了很多现实味道,这种味道之下,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然而现实当中无奈占据了大多数。之所以我们对于美好的爱情有所期待,还不是因为现实中多有无奈。

年少时候期待的远方总有一天会变成一个自己不情不愿的地方,远方对于阿远来说是希望,不论是台北,还是军队,对阿远来说都是一种寄托了希望的地方。因为家贫,所以阿远比别人成熟的更早,他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赚钱来继续自己的生活,他知道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太过于充裕的物质依靠。然而努力赚钱是一种梦想,这种梦想需要实现的时候,有有太多的彷徨。

现实总是会让人有一种割裂感,这种割裂感来源于现实与理想的不同,但同时,现实却与理想有着一定的交集。人们最惧怕的并不是苦难的生活,而是在苦难的生活与美丽的梦想之间的徘徊。阿远并不是无法接受阿云离自己而去,也不是无法接受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贫如洗的境况。阿远无法接受的是,当他习惯了面对生活的冰冷的时候,生活却猝不及防的给予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此刻的温暖最容易让阿远迷茫。

即便是失去了自己的爱人,阿远依旧是有着一个被人羡慕的家庭,对于家人的惦念可能在阿远当兵的时候是最为强烈的,但是结束了服役之后的阿远,原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家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然而当爷爷看到自己的孙子平安归来的时候,这种情绪一下子抑制不住了。

当意识形态还没有彻底的成为台湾民众的日常,或者说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宣传早已经让台湾民众倦怠之后,他们的内心中残存的那些善良就开始涌上来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省,蒋家王朝的没落时期,这个时候的台湾民众们更多的是对于以前的宣扬的意识形态有一种深深的倦怠,因为倦怠,所以在面对自己敌对的跟自己一样的人的时候,内心之中还是有怜悯的。而本片也恰如其分的展示了这种怜悯。

这种怜悯本质上跟阿远的人生是贯通的,军营当中的普通士兵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然而当现实与理想脱离的时候,或许他们还会沉浸在一场大梦中骗骗自己。然而当现实与理想交汇的时候,这场大梦就会变得更加游离。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跟自己一样的人落难,自然会心生怜悯,这个时候并不在乎双反是否敌对。人性当中的善良的成分,也开始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出来。

在本片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非常舒适,但是却也是很冰冷的时代的众生相。长久以来,在侯孝贤这一代的创作者当中,他们有着比当下的创作者更加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看到了眼前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却又在努力的寻找一种精神寄托。随着长久以来的和平倦怠了人们对于之前的历史的刻骨铭心。解放后的这一代创作者始终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中滋生。

童年时期的无法消弭的梦,遥远但是又临近的现实。以及自己所在的眷村在本地格格不入的文化等等。这些都造就了一群能准去把握时代脉搏的创作者。他们可以看到台湾在八九十年代整体状况之外的例外,他们能从自己的影视作品中找到更多的人文情怀。即便是周围的环境是冰冷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冰冷的环境在与现实交融的时候,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