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派创始人,初代阿庆嫂!丁是娥的《罗汉钱》曾将沪剧推向全国

发布时间:2025-09-07 06:58  浏览量:1

1923 年,丁是娥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寒的缫丝工人家庭,原名潘咏华。她的童年时光是在母亲工作的缫丝厂车肚中度过的,潮湿简陋的环境便是她儿时的 “摇篮”,甚至还曾被缫丝锅里溅出的开水烫伤 。因家庭贫困,她自幼便承担起照顾弟妹、操持家务的重担。

儿时的丁是娥,最大的乐趣便是观看流浪艺人唱戏,那些精彩的表演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戏曲的种子,一颗想要学戏、挣钱养家的梦想种子也在心底悄然萌芽。然而,在当时,唱戏被认为是不入流的职业,母亲坚决反对她踏入这一行,严厉地告诉她 “唱戏的来世不能投人身”,浇灭了她最初的希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 1932 年,母亲的离世让丁是娥的生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她甚至面临着被送去做童养媳的命运。就在她感到绝望时,善良的姑母伸出了援手,拿出 50 块大洋,让她得以拜师丁婉娥,学习申曲(沪剧前身),就此开启了她的沪剧艺术之旅。9 岁的丁是娥正式踏上学艺之路,她的天赋与努力在这个新的领域逐渐展现出来。老师丁婉娥为她取艺名 “丁是娥”,寓意着她既是自己的得意门生,也希望她能像申曲界的前辈孙是娥一样,在戏曲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扬 。

学艺的道路充满了艰辛,第一课学敲板时,先生为了让她掌握技巧,在她手腕上放一根筷子,要求敲板时筷子不能掉落,否则就要接受严厉的惩罚。面对硬木戒尺的威慑,丁是娥没有退缩,她咬紧牙关,刻苦练习,学会了敲慢板、快板,在不断的学演中,她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

12 岁时,丁是娥加入丁婉娥主办的 “婉社儿童申曲班”,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戏班台柱之一,因其唱腔和表演酷似老师丁婉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小小婉娥”。此后,她跟随戏班跑码头、唱茶馆,开始了最初的舞台实践。

1936 年,13 岁的丁是娥加入了丁婉娥主办的 “婉社儿童申曲班”,与汪秀英、杨飞飞、筱爱琴等一同学戏、演戏 。他们在永安公司楼上唱日场,晚上则到 “大世界” 共和厅唱夜场,有时在舞台上唱完一折戏,稍有空隙,还要赶到有钱人家唱堂会,忙碌而充实的演出经历,让丁是娥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

1938 年秋天,15 岁的丁是娥进入文滨剧团,开启了她演艺生涯的新篇章。1940 年,剧团演出的《恨海难填》被搬上银幕,丁是娥在其中扮演爱慕虚荣的少女徐兰萍。电影开拍前一天,导演突然删掉了她的一段唱,这让她十分难过。但她没有就此妥协,在拍摄当天,当摄影机对准她时,她大胆地放开喉咙唱了起来,这一 “意外” 举动令导演措手不及 。虽然导演严厉地质问筱文滨这个小姑娘是谁的学生,但好在筱文滨大包大揽,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也让大家看到了丁是娥对表演的执着与坚持 。

1942 年大年初三,19 岁的丁是娥满师,正式开启独立登台演出的生涯,她加入了由石筱英领衔的鸣英剧团,在东方饭店二楼的东方书场登台献艺 。初到鸣英剧团时,她生活上得到了石筱英诸多照顾,石筱英见她没有住处,便让她住在自己家中,出去唱堂会时还经常把自己的海勃龙大衣借给她穿,在艺术上,石筱英也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

真正让丁是娥声名鹊起的,是她满师后挑大梁主演的《女单帮》。这部戏以上海沦为 “孤岛” 后,百姓为求生存被迫跑单帮的社会现象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舒丽娟的坎坷身世。丁是娥从戏情和人物感情出发,自行设计了大段叙述性强、充满激情的赋子板唱腔,自编自唱,一口气唱了一百多句,将舒丽娟的辛酸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演出大获成功,连演连满,轰动了上海滩,丁是娥也因此一举成名,为她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迎来了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丁是娥积极投身其中,她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坚信沪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她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致力于沪剧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沪剧现代戏排演的领军人物 。

1950 年,丁是娥与丈夫解洪元积极响应人民政府 “改人、改戏、改制” 的号召,率先创建了民营公助集体所有制的上艺沪剧团,她担任副团长,为剧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2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文化部举办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丁是娥主演的沪剧《罗汉钱》在大会上大放异彩 。这部剧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改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故事,丁是娥在剧中饰演女主角小飞娥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反复研读剧本,深入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表演中,她充分展现了小飞娥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罗汉钱》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不仅荣获了观摩演出大会的剧本奖、演出奖,丁是娥也凭借出色的表演荣获演员一等奖 。10 月下旬,《罗汉钱》到中南海怀仁堂为领导同志作专场演出。丁是娥在演唱〔回忆〕时,因想看一眼台下的首长,不慎掉了一个手中的罗汉钱,好在观众没有发现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在食堂门口迎接演员们,并与大家一一握手,几天后,周恩来又接见了丁是娥,关心地询问了《罗汉钱》的音乐创作情况 。

载誉而归的丁是娥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追求艺术的进步 。她深知自己在发声换气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决定借鉴歌唱家的用气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演唱技巧 。电影导演张骏祥的爱人周小燕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丁是娥便虚心上门请教 。周小燕被她的真诚和好学所打动,毫无保留地传授运气技巧,还建议她练习吹蜡烛来增强气息控制能力 。

丁是娥将周小燕的建议牢记在心,回到家中就开始了艰苦的练习 。她在桌上放几支点燃的蜡烛,隔一段距离吸足气使劲吹,吹灭了再点上,就这样日复一日,她每天坚持训练,从不间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她离放蜡烛的桌子越来越远,吹气的力度越来越大,气息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她还不断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将其融入到沪剧唱腔中,为发展和丰富丁派唱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不断提升自身演唱技巧的同时,丁是娥还积极与乐师合作,致力于沪剧曲调的创新与发展 。他们一起对沪剧的传统曲调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在充分发扬沪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融化了兄弟艺术的长处,发展及创造了 [反阴阳]、[快流水]、[反十字] 等沪剧新曲调 。这些新曲调的出现,为沪剧的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沪剧的表现力,使沪剧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

1960 年,一部名为《芦荡火种》的沪剧在上海共舞台震撼首演,一时间,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被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 。这部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上海滩掀起了一股热潮,而剧中阿庆嫂的扮演者丁是娥,更是凭借出色的演绎,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焦点 。

《芦荡火种》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1939 年,讲述了新四军转移时,郭建光等 18 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他们与以春来茶馆老板娘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阿庆嫂以及当地群众一起,与胡传奎和刁德一的 “忠义救国军” 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顽强机智的斗争 。阿庆嫂这一角色在剧中至关重要,她既是茶馆老板娘,又是党的地下联络员,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丁是娥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

起初,为了演好阿庆嫂,丁是娥可谓煞费苦心 。她心想阿庆嫂既然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那身上理应带有一些江湖气 。于是,她特意去观察、模仿接触过的茶馆小开娘的动作,举手投足间尽显茶馆老板娘的风情 。然而,演出后观众的反应却让她大失所望,大家觉得她演得不太像,这让丁是娥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

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调整方向,开始反复研读反映地下斗争的书籍,试图从文字中寻找灵感 。同时,她还虚心向部队侦察英雄讨教,听他们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了解地下工作者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阿庆嫂的形象在她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丁是娥逐渐意识到,茶馆老板娘和地下联络员这两种身份,不能有所偏颇,否则就会让人物失去主心骨 。阿庆嫂在服装、扮相和一举一动上,要像个地道的茶馆老板娘,在应酬敌人时,也可以带几分江湖之气,让人丝毫看不出破绽 。但在内心深处,阿庆嫂对敌人恨之入骨,她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分分秒秒都在寻找机会解救亲人,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

想明白这一点后,丁是娥在表演上确立了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注重分寸的原则 。在著名的 “智斗” 一场戏中,她的表演堪称一绝 。当胡传奎向刁德一介绍阿庆嫂时,丁是娥通过一个简单却又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将阿庆嫂的警觉敏锐和从容大方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站在原地不动,仅用眼神随意打量了一下刁德一,那看似不经意的一瞥,实则暗藏玄机,仿佛在瞬间就洞悉了对方的心思,让观众感受到了阿庆嫂的机智和冷静 。

当阿庆嫂送茶点烟时,刁德一拉下脸来冷言挑衅,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丁是娥捏着点燃的火柴,稍稍停步,凝目相视,那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无畏,仿佛在向刁德一宣告:你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随后,她走到胡传奎面前,以略带委屈的语调埋怨责问,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危机 。这一系列的表演,把阿庆嫂在复杂情况下沉着应对、不卑不亢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让观众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

在 “斥敌” 一场中,丁是娥的表演同样细腻入微 。她的每一个掸袖挥手,每一个泰然自若的亮相,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充满了戏味 。每演到这里,台下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被她的精彩表演所折服,纷纷赞叹:她简直把阿庆嫂演活了 。

丁是娥对阿庆嫂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使《芦荡火种》成为了沪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从 1960 年首演至 1964 年,累计演出高达 580 场,观众人数多达 82 万人次,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1963 年年底,《芦荡火种》被邀进京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 。北京京剧团随后决定将其改编为京剧,搬上京剧舞台 。在改编过程中,扮演阿庆嫂的赵燕侠特地向丁是娥学习,足见丁是娥版阿庆嫂的影响力 。

从北京载誉归来后,《芦荡火种》在美琪大戏院向上海观众作汇报演出,没想到这一演就是 9 个月,总共演出 310 场,观众达 51 万多人次 。这一惊人的演出记录,不仅证明了《芦荡火种》的艺术魅力,也充分展现了丁是娥卓越的表演实力 。她所塑造的阿庆嫂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沪剧舞台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沪剧演员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

改革开放后,丁是娥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她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迅速投入到沪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中 。1978 年,丁是娥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1982 年 9 月,她又担任了上海沪剧院第一任院长 。此时的她,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沪剧的重任,于是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沪剧的改革创新和新人培养上 。

为了培养青年演员,丁是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她深知,青年演员是沪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沪剧才能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她亲自指导青年演员排练,从唱腔、表演到人物塑造,她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她常常与青年演员们一起探讨剧本,分析人物性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在排练过程中,她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她的严格要求让青年演员们受益匪浅,他们在丁是娥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

除了在艺术上的指导,丁是娥还非常关心青年演员的生活和成长 。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她经常与青年演员们谈心,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艺术的追求 。在她的关心和爱护下,青年演员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沪剧事业中 。

在丁是娥的悉心培养下,一批优秀的沪剧新秀脱颖而出,茅善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1 年,丁是娥组织拍摄了一部 5 集电视连续剧《璇子》,这部剧开创了沪剧拍摄电视连续剧的先河 。在剧中,茅善玉担任女主角,她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丁是娥通过这部剧,成功地推出了茅善玉,使她成为了沪剧界的一颗新星 。此后,茅善玉在沪剧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成为了沪剧的领军人物之一 。

除了培养人才,丁是娥还积极推动沪剧的改革创新 。她深知,沪剧要想在新时代立足,就必须不断创新,适应观众的需求 。她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挖掘新的题材,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剧目 。这些剧目在保留沪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沪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

丁是娥还大胆尝试将沪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展沪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她组织沪剧演员与交响乐合作,推出了交响沪剧,这种创新的演出形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她还积极推动沪剧走向国际舞台,组织沪剧院赴海外演出,让世界了解沪剧这一独特的中国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