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聚财”的方法: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发布时间:2025-09-06 12:30 浏览量:1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朱元璋借助乱世,迅速崛起,春风得意。
关键时候,大臣朱升说了一句中肯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朱元璋低下头,陷入思考,然后用了朱升的建议。
继续努力几年,沉住气,朱元璋终于做了皇帝,建立明朝,天下富足。
思想家蒙田说:“治理一个家庭比统治一个王国更难。”
想让,用治国的办法,来促进家庭致富,也是不无裨益的。
01
广积粮:打造多种源头活水。
有一个东莞的朋友,本地人。多年前,村里人靠房子出租,生活完全不愁。
但是这几年,围村收费、经济整体下行的影响,倒是房子出租困难,收入锐减。
朋友忽然意识到,单靠房租,是不能长久的。特别是一些靠门面的家庭,一旦无法出租,收入会腰斩。
一铺养三代,这是一个设想,根本养不了三代,就是一个地方红一百年,都是困难的。
如果一个家庭有租金,工资,利息等收入,那危机就会降低很多。
我成长在一个农村家庭,母亲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不管工资多少,你先去干。有总比没有好。”
我也看过百丈怀海禅师的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人也好,不能因为今天有收入,就不考虑明天;不能因为没有满意的工作,就不去干活。
家庭要聚财,起码要找到“财源”。并且财源是多种多样的,赚钱的方法是多样的。
一家人要分工协作,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情况。
家庭财源,主要是不断增加原始积累、适应多行业。
第一,好好读书,取得很高的文凭,增加找工作的机会。
第二,寻找合适的地方,拥有房子,并且考虑可以拿到租金的问题。存在增值的物品是可以适当囤积的。
第三,研究钱生钱的方法,股票、理财等,可以不大量投入,但是可以学会,关键时候用得上。也可以创业,聘请员工等。
另外,几代人可以不在同一个行业,就是夫妻也不一定在一个企业。非要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也不要从事一模一样的工种,注意多样化发展。
02
高筑墙:花钱进入计划时代。
修好的围墙,外面的敌人进不来,自己出去也有难度。
如果一个家庭的钱,外人无法随便拿走,自己也不能随便花出去,这聚财是必然的。
北宋的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薪水锐减。
他为了保证家庭的开销,就设定了一个规矩:每个月的钱,分成三十份,每天只能用一份。若是有一点点没有用完,一定是存起来,不能继续用了。
月收入不高的苏轼,在黄州还有一定的结余。
为了省钱,他还带着家里人开荒种地,自己修建房子。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生穷。”
确实是这样的,无序地花钱,钱花在什么地方,说不清,但总是不够用。
建议一家人,养成记账的习惯,看看自己每个月什么地方花钱了。也很快会发现,有的钱是没有必要花的。
省去没有必要花的钱,这就是存款。
比方说,孩子的玩具,如果玩一两次就腻烦了。还不如租用一个玩具,或者去游乐场,玩一玩就可以了。其中是可以省下一些钱的。特别的大型玩具,挖机铲车之类。
明明白白消费,不仅仅是商家要价格透明,还是家庭需求要透明。如果你做不到,是可以家人互相监督的;可以每个集体商量,做计划的。
03
缓称王:越有钱越简朴生活。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说的是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存款,就会飘。虚荣心在膨胀。
一个 家庭里,有几个人爱慕虚荣,钱就会花出去,甚至负债累累。
有了四五十万存款的家庭,都想住好房子,大房子。把钱当成首付,然后就背负了房贷。这聚财,就最终失败了。
一个打工人,好不容易存款十几万,结果到了年底,就决定买车,衣锦还乡。存款悄然消失,车也贬值了。
欲望的膨胀,比金钱的膨胀,速度快太多了。
反过来,一家人都坚持朴素生活,没有“高高在上”的想法,也从不炫耀什么,这金钱就长期留住了。
当一个家庭真正富起来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变成了这样:穿廉价的衣服,也有底气,不会没面子。大家还习惯性装穷,怕人知道自己钱多。
聚财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是几代人的积累,彻底绕开“富不过三代”的概念。
看看宋代的范仲淹,做了高官之后,就建立了义庄,把余钱放在其中,还购买土地,作为义庄的财富。后来,他的子孙继续经营义庄,一边赚钱一边帮助穷苦人,八百多年都兴旺。
过简朴的生活,是修炼品德,是守护初心。
再说了,富人把身体压得低低的,狂风暴雨来了,不会伤害到自己,彻底避免了“枪打出头鸟”的恶果。
04
真正富贵的家庭,不是大红大紫,不是张牙舞爪,而是养成了“富贵的精神”。
我们常常说,要经营一个家庭。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就是经营的最好方法。
一个家庭,80%的困难是钱太少了造成的。如果有钱了,困难自然消失。
赚钱不容易,聚财更难,我们都要学一学经营方法,体验经营家庭的苦。
也许钱多了,几代人用不完,但是钱在,心安,这就够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