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念佛止观修学法要》(马来西亚)
发布时间:2025-09-05 15:14 浏览量:2
净界法师主讲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林主席,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能够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有关《念佛止观》的一个主题。念佛跟止观的相互的关系,我们预定要花三个晚上的时间,把念佛跟止观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解释这个止观的大意。佛教的教义跟世间的学问,是有所不同的。世间的学问,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在我们内心当中会增长一种知识。透过这样的知识的力量,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生活的资具;但是世间的学问,本身不能对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力量。也就是说呢,即使你饱读了世间的学问,但是我们的痛苦还是依旧的存在。
身为一个佛教,它本身不完全只是一个知识,更重要它就是一个宗教。身为一个宗教就是有改造生命的功能,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生命,而改造成安乐的生命。那么,既然佛教的宗教是可以改造生命,当然佛陀必须有一些修学的方法。在佛教的修学当中,主要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皈依三宝以后,第一个开始注意自己的业力,所以刚开始的学佛是仰仗一份的信心,开始去修习业力的法门。也就是说,透过对业果的思惟,我们开始去断恶修善;我们尽量避免自己去造罪业,尽量鼓励自己多多的行善。这是我们身为佛弟子修学的第一个基础,就是从业力的改造下手。
第二个、自净其意。当我们有这样的断恶修善的基础,我们进一步的要求自己,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应该从业力的改造,进一步变成一种思想的改造,提升我们对生命的一个观照的思想。
天台宗把有情众生的思想分成了四种的差别:
(一)三涂种性:就是有一类人,他内心当中对于恶法是有信心跟欢喜心,他认为一个人造作了杀盗淫妄的罪业,会给他带来快乐;他认为内心当中,只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就能够得到快乐。这种人,他的内心当中是颠倒的,他的整个生命当中多分都是在三恶道里面待过,偶尔变成人天,但是一下子又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智者大师说,这种三涂种性的人,对恶法生起了坚定的信心,所以叫做三涂种性。
(二)人天种性:这种人对善法生起信心,他知道要离苦得乐,应该要积极行善,而断除恶法。那么,对善法生起信心的种性呢,我们称为人天种性;当然他也可能会一时的失控造了罪业,但是因为他对善法有信心,他就会自我反省。透过自我反省,他的生命也就会对恶法产生调伏,这种人叫做人天种性。他在三界流转当中大部分都是做人或者做天。
(三)二乘种性:前面的三涂种性跟人天种性的众生,内心都是在有相的境界分别;二乘种性,他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的观照,能够从有相的因缘当中,进入到无相的空性。他认为有所得的心就是痛苦,所以对于安乐的定义更加的严格,他认为只要你是有所扰动的、对立的心,就是痛苦。所以呢,当你一个人对空性生起了好乐、欢喜的时候,那表示你是一种二乘种性。
(四)菩萨种性:第四种人是最为殊胜的菩萨种性。他能够同时观察到有相的因缘,又能够观察到无相的空性,使令自己能够真空妙有的一种中道的实相而行,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菩萨种性,在他生命当中能够直接的成就殊胜的佛道。
所以智者大师说啊,我们要判定一个人生命的相貌,就从他内心的思想来决定他的生命,当然,思想是可以改造。前面的业力的改造,是透过断恶修善;思想的改造呢,就只有透过止观的修学。透过止观能够改造我们的思想,也就改造我们生命的相貌。所以我们可以说,止观是整个佛法修学的根本。因为你没有修止观,你根本不可能改造你颠倒的思想,不可能。
那么,念佛…我们应该这样讲,止观是一个总相,念佛是一个别相。什么叫做念佛?简单的说,就是忆念佛陀的功德。念佛止观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如何能够透过止观的方法,来达到念佛的目的。念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这一念心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就是透过止跟观的修学。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课程之前,简单的把这次的主题做一个大纲的说明。
好,我们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我们分成四科来解释念佛止观的主题。
甲一、总标念佛法要。首先我们把念佛的方法做一个扼要的说明。
甲二、别明止观体性。第二科,我们把止、观的体性做一个说明。
甲三、正示念佛止观方法。第三科是我们的主题,念佛止观方法。前面是单独的就着念佛,或者单独的约着止观,来说明它的内涵;第三段,就是我们把念佛跟止观,加以互相的合作,来说明我们如何来忆念佛陀的功德。
甲四、结示劝修。第四科是结示劝修,我们做一个总结。
我们先看第一科,总标念佛法要。这当中有两小科,先说明念佛的超胜。我们看第三面的地方,有两科,第一科是总序多门,我们看论文:
甲一、总标念佛法要(分二:一、明念佛超胜。二、示念佛方法。)
乙一、明念佛超胜
总序多门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在施设法门的一个原则。十方诸佛都安住在一个大般涅槃的安乐当中,但是佛陀在清净的涅槃当中呢,他以他的大悲心,来怜悯我们在三界这些颠倒的众生;既然有怜悯的心,佛陀就施设了种种止观的方便来教化我们。这个止观的内涵当中,应该要合乎两个条件:
第一个、它的一个契理性--归元无二。只要是佛教的止观,都应该有引导众生解脱生死,趋向涅槃的功德,这是佛法不共于其他宗教的地方。我们透过其他宗教的礼拜、布施,我们也能够生到天上,但是没有超越三界的力量;所以它本身,外道的修学根本就不契理,它的道理是不究竟的。佛教的止观,它一定是在目标上有成就于涅槃的功德,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而方便多门。方便多门是说明佛教的止观有它的契机性,它有针对众生的根机的不同,安立了种种的方便。比如说天台宗有它的止观、唯识学有它的止观、密宗有它的止观、净土宗自然也有它的止观。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必须施设这么多的方便。
所以,我们知道止观的内涵,一定要有所谓的契理性--它的目标的正确;跟它下手的一个契机,有契理性跟契机性。
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在净土宗当中呢,它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先看净土横超胜。
别显净宗
净土横超胜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如果我们今天心平气和的看佛陀所施设的止观当中,我们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它的直捷,下手最为直捷简单。第二个、它的成就最为高超的。在所有的止观当中,就是以念佛来求生净土的止观,是最为殊胜的。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把止观的修学主题分成了三类:
第一种、是以众生的法界为止观的修学重点。
也就是说呢,你在止观修学的时候,以众生法界,以你现前的五蕴身心当作你止观的修学重点。大部分的南传的止观,都是以凡夫的有漏的身心世界来当作止观的修学。当然这个凡夫的世界,我们以佛法的道理来检查我们的生命,很快的会感觉到我们的生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在修南传佛教的止观,基本上他的心态是呵责的,厌离的。
当我们是以众生法界为所观境的时候,小乘的佛教他对生命的价值,基本上是采取否定的角度,他认为生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以这样的一种止观来培养我们的出离。这种小乘的止观,是以众生法界为止观的对象。
第二种、止观的对象是以佛法界,是以佛陀的清净功德为我们止观的对象。
在宗派当中呢,密宗的本尊相应法,或者净土宗的对阿弥陀佛的皈依都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就是说,他在生命当中,直接观察佛陀的生命。当然从经典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佛陀的生命,是无量的神通三昧、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以佛法界为止观的对象,对生命的态度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呢,生命有悲观的一面,但是也有它的积极追求的一面。当然佛法界为所观境,他的心情在观察佛菩萨功德的时候,他不是一种呵责的,他的心是一种皈依、向往的心情,这个地方就不同。所以,智者大师说,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他是偏重在一种皈依、欣求的心情。
第三种、是以心法,以我们内心的这个明了心为所观境。
当然心法有包括杂染的凡夫法界,也包括了清净的佛法界,心法通十法界。像天台宗、唯识宗、禅宗,它的止观就偏重在观心法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
身为净土宗,它的一个止观的对象是偏重在观察佛法界,这个地方大家要先知道,就是它在修止修观的时候,它的所缘境是以佛的功德为所缘境。当然,在这三个所缘境当中,以众生法界、以佛法界、跟心法界这三种法界,当然佛法界它有一个特色,就是你以阿弥陀佛,或者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本尊,这当中有一种他力的加被。
这个地方为什么他力加被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功德,往往不是一生能够成就的,你要通过很多生命的累积。但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当我们今生死了以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可能是人间,也可能是天上;如果我们积集善业的话。当我们来生得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对今生的生命的因缘全部忘失掉,得一个新的果报,这个果报体有一种报障。
这个报障又是一个…因为大部分修习止观的人,他有持戒做基础,他来生的果报会变成富贵的福报;问题就是说,在止观的修学过程当中,他栽培了一个善根,但是他也有烦恼,他的烦恼没有断除;烦恼在福报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很容易去带动烦恼的活动,所以来生就很容易造业,这是我们凡夫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容易起惭愧心,皈依三宝,断恶修善;但是当这样的业力的改变,来生变成福报的时候,我们开始放逸;放逸的结果堕落到三恶道,又开始起惭愧心;惭愧心久了以后又积集善业,又变成有福报;在福报的时候又开始放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三界当中,一直不能解脱的一个因缘。就是我们的烦恼,如果跟福报和合以后,会加强烦恼的势力;这就是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容易退转的一个理由。
所以,以佛法界为所观境它有一个殊胜点,就是求生净土,在净土当中成就了不退转。所以这个地方,藕益大师特别的标出,我们以佛法界为所观境的时候,它的一个功德的直捷性跟圆顿性,它能够避免在三界流转当中的一个退转的因缘。好,我们再看第二段。
又显持名胜
正显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净土法门,它的所观境是以阿弥陀佛的功德为所缘境,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你一定要想尽任何的办法,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三个方法,这三个方法就是观相、观想、持名。透过观相、观想、持名,都能够可以达到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一个目的。
在三个念佛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说要找一个特别的简易,下手不会太复杂,而且成功率最高的,就是以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就是,同样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我们可以选择以佛的相好、以佛的功德、或者以佛的名号,来当作你止观的修习主题;这当中以名号是最为简单跟最为稳当。
在中国丛林里面,讲到一个公案,说是有一个冬瓜和尚。这冬瓜和尚长的矮矮胖胖的像冬瓜一样。古时候丛林都是在山中当中,都不是在平地。那么高山当中呢,你从山上下来采购要花好几个小时,上去也是好几个小时;所以,冬瓜和尚在丛林当中,他是负责采购的工作,他一天当中就是为大众师去采买这个饮食。他出家以后,整天就忙着这些事务的工作,虽然积集善业,但是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觉得佛法的修学应该不只是这样子而已,不是表面上的积集善业,应该有更深层的东西才对。
有一天,他就请教一个善知识,他说我虽然为大众师服务,积集善业,广修福德,但是我的心自我调伏力不够,希望这个善知识开导一个修习止观来调伏自己的一个法门。这个善知识就告诉他,你应该要忆念弥陀的圣号,以弥陀的圣号当作你止观的主题,因为你实在是工作太忙碌了。冬瓜和尚他听了善知识的开导以后,他就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当然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声音;所以,在持名法门当中是以声音--一句弥陀念、诵、听,以声音来总持弥陀的功德。
冬瓜和尚经过这样的止观的修学几年以后,我看那个净土圣贤录,他还是三年,三年以后的一个早课,大众师做完早课要下殿的时候,冬瓜和尚就跟维那师说,大家先不要下殿,今天我要往净土了,大家帮我助念一下;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平常念佛堂也看到你参加,就半信半疑的为他助念。冬瓜和尚就在大众助念当中,他结跏趺坐,就往生净土了。往生之前他讲了个偈颂,他说: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
就是说,大家看到我的身体,外表的身体是终日走街坊,我的身体在菜市场走过来走过去,但是我的内心可没有闲着,心中念佛忙,我心中的止观,不断的在启动,忆念弥陀的功德。有空的时候,我就专注的、相续的去忆念弥陀的功德,跟弥陀一次一次的感应。所以我现在有这种功德,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我在我有漏的生命当中,内心当中别有一天堂,有一种殊胜的止观的功德;所以他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坐着往生。
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你的生命的规划是选择要求生净土,诸位都知道,求生净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往生的;印光大师说,不要说凡夫,阿罗汉都不能到净土去,阿罗汉的神通只能够在一个娑婆世界的神足通,不能够超越十万亿个佛土,不可能。所以,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佛力的加被,仰仗佛力。仰仗佛力这就不是单方面的,就是一种佛陀的功德的摄受,你自己也要想办法跟佛陀的功德接触;这当中,你可以选择观想、观相、持名。
问题就是说,我们必须很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环境,你的生活当中扣掉你的工作,扣掉你日常生活的忙碌,你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就是你要很务实的去考虑这个法门对你的契机性。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冷静的思考,在所有的忆念佛陀的功德当中,以忆念弥陀的圣号,是最为稳当最为简易的,它的成功率最高。
你看藕益大师他是一段一段的来简别,先说明整个止观;整个止观当中,以忆念佛陀的功德最为直捷圆顿;忆念佛陀的功德当中,又以忆念弥陀的圣号为简易跟稳当。我们最后再做一个引证。
引证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以不可思议也哉。
所以在净土三经当中,古德特别以阿弥陀经列为我们的晚课,就是因为忆念弥陀的方法,它的重点在于普被三根,上中下根都能普被,而且有事有理,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这地方,我们等于是先说明净土止观的所缘境是弥陀的圣号。
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法门,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重点,修习本尊相应的重点。
在西藏的上师顿珠仁波切讲到一个重点说,当我们在选择本尊相应的时候,比如说你今天是修文殊菩萨为本尊,当然你那个时候对文殊菩萨生起一种绝对的皈依。你可以选择忆念文殊菩萨的圣像,你可以找一个画像,或者木雕的,或者纸做的;或者你选择直接忆念文殊菩萨的圣号,都可以。或者你觉得,顿珠仁波切说,你觉得忆念圣号也有问题,你干脆就观想一团白光,都可以。
重点在于:你要深信,在你心中所出现的,不管是一个光明,或者是一个文殊菩萨的名号,或者文殊菩萨的形状,你要真正的相信,它就是文殊菩萨的一个化身,这个是一个修习净土成败的关键。就是说,你如果选择以阿弥陀佛的声音--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为你的止观的对象;你要相信,你所听到的声音,这个声音本身就是代表了阿弥陀佛的功德。
说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净土法门的一大原则--皈命阿弥陀佛。那问题就是说,谁代表阿弥陀佛?台湾画的阿弥陀佛的圣像跟马来西亚画的也不一样,哪一尊佛像是代表阿弥陀佛呢?这个地方就不是重点了。就是说,一个月亮它可以以不同的形象,千江有水千江月,它可以在一千个不同的水当中显现它的月亮,而每一个月亮的影像,都是月亮的所有的功德。所以身为一个阿弥陀佛,他可以以不同的形象出现,他可以以声音的方式出现,他可以以形状的方式来出现。
问题就是,你能念的心,你对这个所缘境,要有真实的信心!
这就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先说明止观在净土当中的主题,是以佛的功德为所缘境;在佛的功德当中,我们选择以阿弥陀佛的音声来当作我们的止观对象,因为它简易跟稳当。
好,这是说明净土的殊胜,第一个、它直捷、圆顿;第二个、它简易、稳当。它有四个殊胜。
乙二、示念佛方法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阿弥陀经要解》—
这段藕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一、总标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
信愿持名是整部阿弥陀经的修学大纲。阿弥陀经当然是引导一个苦恼的众生,如何的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当中要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有三个重点:
第一、信心: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我们有救拔的力量,第一个,信心。第二、愿力:你要对净土生起往生的愿力。第三、持名:以这个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这就是整部阿弥陀经的修学三种资粮。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先把修学净土的内涵标出来。
再看第二个、别明,个别说明。
二、别明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
信愿持名当中呢,信愿是一种慧行,持名是一种行行。在修习净土止观的时候,这个信心跟愿力,是一种观照力,就是你对弥陀功德的观照。当然这个观照力后面会说到,净土的观,止观的观--观照力,有两个观察:第一个、对娑婆的观照;第二个、对净土的观照。它的所观境主要是两个。
持名它是一种行动力,从观照当中付诸行动,所以持名基本上是偏重在止;信愿是偏重在观。藕益大师说,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
讲到我们是不是能够往生,主要是靠我们信心、愿力的观照,你心中对净土的观照,是决定往生与否。至于往生以后的品位高低,是由持名的浅深,你的念佛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由这个持名的浅深,来判定品位的高下。
这地方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就是说,我前几年在台湾,有一个地方,我去一个商店买东西。这个商店的老板是一个一贯道的教授师,这个一贯道的教授师他就问我说,他说你们道场是不是有办佛七?我说我们定期都办佛七的,他说你办佛七的时候可不可以告诉我时间,我想参加,一贯道他也打佛七;我就说,你是一贯道,你也念佛?他说我每天晚上都念阿弥陀佛。
我说,那你念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你所念的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它对你有一种救拔的力量,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心情,想要离开三界,来生到净土的心情。他说他完全没有,他也不相信阿弥陀佛对他有救拔的力量,他不相信,他认为阿弥陀佛只是一个音声。我说,你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在哪里呢?他说我一天工作太忙碌了,我就晚上的时候念佛,把心静一静,就这样子。
从因缘的角度来观察他今天止观的对象,有止无观,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不能往生。因为,你要进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有一个密码,你要启动这个功德,你一定要以信心跟愿力的心情,才能够启动这句佛号的功德。所以,我听了他的这句话,感到非常的可惜,这句佛号在他的生命当中,只扮演让他觉得心静一静的角色,如此而已。一个万德洪名,同样一句佛号,进入到不同的心中,这句佛号产生不同的力量。
就是我们能够正确的念佛,正确的方法,我们真的可以把佛号的功德开展出来;因为我们没有用正确的信心跟愿力来念佛,所以这个佛号只是说,我们心很散乱,念佛让自己心静一静,如此而已。这当然跟藕益大师所说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就相违背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知道…,诸位看《净土往生圣贤录》,在历代的往生的传承当中,有些人是善人,甚至有些人是一生造恶的众生。有些人念了三年的佛,有人念了三天的佛,每一个人念佛的因缘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你去纵观《净土圣贤录》里面,你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人在忆念名号的时候,都具足一种深切的皈依的心情,他相信弥陀的圣号能够救拔他,而且他也想要往生净土;就是一句弥陀,信愿具足,这是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必须有观照力的原因。因为你没有这样子信愿的观照,弥陀圣号的功德,就没办法开展出来。所以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三、总结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阿弥陀经要解》
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慧行--就是观照的智慧,所谓的信愿,是整个佛号的一个前导者。行行是一个正修,你执持名号,它是一种所谓的行力,行动力它是一种正修。讲出一个譬喻,如目足并运也,就像眼睛跟脚的关系。眼睛当然是我们的观照,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哪里,我们的目标在哪里;这个脚,就是我们可以实际的前进。
这个目足并运的经验,其实信愿跟持名,应该是有关系的。比如说我们讲爬山,你爬山一定有眼睛来判断你的山路是往左往右,来确定你的方向、目标;但是随着你爬的越高,你眼睛也就看的更清楚。念佛也是这样,你有信愿,你就会念佛;随着你的念佛,你的内心当中就会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你就会对弥陀的功德就更有信心。更有信心,你就会拨出更多的时间来念佛;更多的念佛,你就会进步更快,你又更有信心...这两个是辗转增盛的。
但是就一个初学者来说,如果你的佛号还没有在心中开始启动,那么信愿又更为重要。就是你还没有念佛之前,你的心理建设:你对佛号的认知,你对生命的规划,就更为重要了。
我前几天看一本书叫《念佛法要》,在《念佛法要》里面讲到一个公案,是讲到清朝一个叫王鼎石的居士。这个居士他生长在一个富贵人家,十六岁就中了秀才,他要去京城考举人。在考举人考完了之后,他生了一场重病;这个意思,这个病就治不好了。这个时候,他就跟他一起去考试的同学说,说我这个病治不好了;其实我不应该投生在这个王家的,这个王家应该只有一个儿子,我是多出来的。
我为什么会投生在王家呢?他说他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说,我那个时候年轻出家了,做老和尚的时候拿个念珠到处在寺庙里面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呢,有一次就看到这些所谓的大富长者,大富长者来到寺庙里面,礼拜还愿。我看到这些富贵人家的这种富贵的境界,有种种的车乘的庄严、眷属的庄严,我生了一念的爱慕之心。所以我那个爱慕之心,没有在修止观的时候把它消灭、调伏。结果我就投生在这个地方。
《念佛法要》讲完这个公案以后,那个应该是一个洛居士做的。那个洛居士他后面做了一个眉批,他说啊,这个老和尚,一生念佛数十年,几成大道,几乎成就圣道,但是一念的差错,又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就是把他念佛的一个功德,转成一种短暂一生的富贵;印光大师说的,把摩尼宝珠换成了糖果吃。
他为什么念佛会失败?就是他对生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我们一个人生命当中,你根本不确定你来生要到净土去,你就很可能在过程当中,因为某一个殊胜的果报而产生贪恋,这个时候贪恋的力量,就使令我们念佛的因缘,在这个小境界里面得果报。就是因为他本身在念佛的时候,他那个信愿不是很坚定。虽然佛号本身有引导我们冲出三界到净土的力量,这部车本来有这个能力的,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起障碍、起颠倒,就是他那个观照力不够。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基本的两个概念:
第一个、建立信心。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你每一句佛号的声音,它是摄持了、或者说总持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这个阿弥陀佛的声音,就是弥陀的化身。你相信这个声音,对你有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对你有强烈的救拔的力量,你要深深的对佛号有一种信心,它对你有一种救拔的力量。
第二个、你要对来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就是你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你应该以信心跟愿力的这两个基础之下,来操作这个佛号,这个佛号才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否则这个佛号的功德就表达不出来。就是说,你买了一个车子,这个车子的速度、状况都非常好,但是你没有遵守它的操作手册,它本来可以开到一百公里,结果你没有遵守它正常的操作仪轨,它只能够开出三十公里。但是这不是车子本身有问题,我们没有正确的去开车子。
这个地方,我们是先把念佛的一些概念做一个说明。后面我们会把止观跟念佛的配合再加以详细的说明。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