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南舍:淮海抗日根据地劳动模范王维德结婚记

发布时间:2025-09-05 08:36  浏览量:2

淮海区劳动模范——泗沭县三庄区农民王维德

王维德结婚

章南舍

王维德结婚的消息,风一样地传遍了实验乡、三庄区,在傍晚,在树下,男女老幼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是几千年来罕有的事情呀!

马洪乡的妇救会长刘兰英,她在马家已寡居了3年,她是兆祥乡的一家佃户的女儿,从小就受尽了苦,现在又没有了丈夫,她活了28岁,差不多全在苦痛中过的。

马家人口很少,除却一个年老的公公之外,还有一个分居了的大伯,她在马家一年到头象牛一样劳动着,里里外外什么活全仗着她,马家的30几亩地,就是她一个人种的。因之马家是不愿她嫁人的。

每当乡里、区里、县里开大会的时候,劳动英雄王维德的名字总为千百人呼喊着,赞扬着,因而这名字渐渐为刘兰英所熟悉,她景仰他劳动英雄的称号,她爱慕他出色的生产成绩,尤其当她知道了王维德在两年前死了妻子的消息之后,她就愈觉得这名字和她亲密起来了,她心里开放了一朵幸福的、希望的花。虽然,她还未看见过王维德的样子。

一天,泗沭县召开抗日联合救国会积极分子大会,这一对未来的新夫妇都要去参加。在路上,刘兰英不断地向区妇救会副会长史大姐打听王维德的家庭、为人、工作、性情……每当史大姐向她介绍王维德一段故事的时候,她总是不自觉地说:“噢!就这么个好法子!”在她的心头,王维德三个字逐渐地扩大起来。

开会的人数很多,每天集合、吃饭、起床等集体生活的管理,是王维德负责的,他整队,喊口令,矮小壮实的个子常在大家面前出现,刘兰英认识了这位爱慕已久的劳动英雄。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王维德的影子已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上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刻在上面,在紧张的会议生活里,大家都异常疲劳,但王维德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迟,那工作的精神、态度,加深了她对他的印象,她无时不在向史大姐讲:“王维德真好啊!”她下定决心了,她决心嫁他。

但是,家庭、“礼教”,是一条多么不容易摆脱的锁链呀!刘兰英不顾这些,她向史大姐要求脱离生产工作,并且还特别提出了她们最关切的问题:“参加工作能结婚吗?”这使史大姐有点觉察了,她将这事悄悄地告诉了王维德,后来在一件事上证明史大姐的推断完全正确。

一天晚上,王维德吵着没被子盖,刘兰英不自觉地拿了一幅花被单子给他,这可使大家惊异起来了(虽然在一起开会,农救和妇救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不知是谁突然问道:“你为什么要给他呢?”这突然的一问,倒使刘兰英的脸上泛起了红潮。

王维德从史大姐的话里,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的精神更饱满,声音更响亮,尤其是在大队面前,他格外显得活泼,他不时地像似无意识地把眼光投向着妇救的行列,他要迅速地在这行列中找到那高大的、健壮的、浓眉大眼的劳动妇女刘兰英。王维德爱她,爱她健壮、爱她能吃苦、能工作。

终于在一个傍晚,经过史大姐的介绍,他们谈话了。这是王维德的要求,虽然有人“穿针引线”,但也要当面对口的谈一谈,这样双方才能更了解。因为这是“自由”呀!

虽然是王维德的要求,但是,当他们见面说话的时候,却真比组织互助组还要难,他们的脸都发烧,他们的心都跳得通通响,尤其听到史大姐他们在不远的地方吃吃地笑着的时候那心更跳的发慌,然而,他俩毕竟尽情地谈了。

“你那点看中我呢?地又少,又穷……”

“我就看中你人好,能干,现在民主政府,什么田不田、地不地的……”

“我们一言为定,日后谁要……”

之后,他们又秘密地谈了三次,在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跟着共产党走——下,他们的爱情便象钢铁一样的坚固了。

县里的大会结束,接着便是区里的大会,这又给他俩以聚会的机会,这爱情也就更迅速地发展与巩固,任你多大的力量也拆散不了他们。

区的会议结束了,区委书记和区长批准了他俩结婚,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问题,决定让刘兰英回到马家去辞行。然后再与王维德同居。

在前一天,这消息早传遍了马洪乡,马家的公公趴在乡干部面前痛哭。老太婆、长舌妇嘁嘁喳喳的议论着,老头子叹着气,恶毒地骂着,青年汉子放下了活计,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马洪乡哄起来了!

当刘兰英一进庄子的时候,庄前庄后,庄左庄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黄蜂一样的围了上来,仿佛刘兰英没有在这庄子上生活过,她是一个陌生人,不,是一个稀奇的宝贝,她走到院子里人群就跟到院子里,她走到屋里,便又跟到屋里;有的说,有的骂,有的劝解,有的嘲笑,一会儿低声的交谈,一会儿又哄然大笑了起来。

乡干部吓昏了,他们认为这是群众所“不允许”的,这将“影响”工作,他们想到在动员刘兰英参加工作的时候,曾向马老公公拍过胸脯,保证她不会跟人家“跑”的,但现在,她跟王维德“跑”了!

马洪乡轰动了!连乡的副指导员也卷入了这个浪潮:

“寡妇再嫁人,这成什么体统呀……”

有人故意造谣说:

“王维德50多岁了!有哮喘病。两头喘作一头了……”

“王维德只有三亩薄岗地,两间山头门的屋,穷得烧雪吃呀……”

这环境是多可怕呀!那么多的眼!那么多的嘴!那么多指责的手指头!全向着她——刘兰英。

但刘兰英并不害怕(她曾看到多少姐妹就是因为害怕而苦了一生啊)!她拿定主张,斩钉截铁地说:“我年纪轻轻的,男孩女孩没一个,守到什么时候是个终结!”

但农会会长王谓成赞成她再婚,他虽然不敢公然援助她,却暗暗地给了她不少的鼓励和安慰,在她回家的第三天早晨,王谓成设法把她送到娘家去了。

马家知道刘兰英的母亲是不会让她再嫁的,他们以为刘兰英会在母亲的面前认错悔过,这也许就是她“回心转意”的兆头了。

他们猜中了她老母亲的心思。可是他们估不透刘兰英的心,刘兰英并没有回心转意,相反的,她通过王谓成约定一个地点,准备和王维德相会。就在刘兰英走后,三庄区的分区委代表到了马洪乡向乡干部提出了几个原则问题:

“寡妇应不应当再嫁?”

“工作干部应不应当结婚?”

“婚姻应不应当自由?”

干部开始清醒了,大家都说:“我们不是成天在喊打倒封建势力吗?原来自己脑子里也有封建哩,这不是也要打倒吗?”这一来,没有人反对了,老头和老太婆,也只叹口气说:“这是民主世道了!”

但是,第二天的早上,刘兰英的母亲却强领着兰英到王维德家里去拿衣服(原来,在她回去之前,开会时带来的衣服被子已送到王维德家里去了),老奶奶还想挽回呢,她不晓得世界已经变了,过去是老中央国民党的天下,现在是新四军共产党的民主世道了,过去的刘兰英也不再是今天的刘兰英!

王李庄在忙着生产,王维德的门上落了锁。实验乡的干部把她俩领到乡公所坐了一会,王维德满头大汗地来了,这几天,王维德虽然照常工作着,然而他的心却异常不安,他知道刘兰英的遭遇,他跑东跑西去打听她的消息,但他又不敢到马洪乡去,他是如何焦急啊!

现在,他俩又会见了,要不是当中隔着她母亲,他们真想马上就谈个痛快,尤其是刘兰英,她真要诉述一下这几天来所受的波折。

这时候,老奶奶想把衣服拿回去,势必是行不通的了,干部们劝她,乡公所附近的妇女都来劝她,可是,她不愿意听,她要找女儿跟她回去,她想:“这里婆婆妈妈也变了,他们都帮王维德说话!”

晚上,刘兰英的母亲就住在王李庄王兆吉(王维德叔叔)的家里,他们原来是亲戚,他领着她去看王维德的房子,他劝她,给她讲道理,其实,道理她已听得很多,不过,她怕王维德老、穷,女儿得不到幸福。然而,她看到了王维德年轻力壮,有房子,地虽少却能吃苦,他是淮海闻名的劳动英雄。

第二天,在区署里,马家的公公、刘兰英的母亲及王家的人,共同签定了婚约。

刘兰英胜利了!王维德胜利了!他们没有媒婆,没有花轿,也没有打锣鼓吹喇叭,自由地结婚了。(原载1946年3月6日《新华日报》华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