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下的不只是经典角色,晚年丧偶再遇幸福,十年相伴,直至离世

发布时间:2025-09-03 03:24  浏览量:3

观众是否还记得,在影片《英雄儿女》(1964)里有这样的动人场景:冰天雪地,被毁坏了的大铁桥旁边,伤病员担架队里有一位鬓发颁白的朝鲜老大爷同他的孙女,抬起担架,冒寒风、涉激流,送我志愿军伤病员过江。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浦克

他挺拔刚毅,纯朴的脸庞显现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这位朝鲜老人的扮演者就是著名电影演员浦克(1916-2004)。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浦克饰演的朝鲜老大爷,眼神慈祥和善

浦克,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观众并不生疏,他塑造了象《马兰花开》(1956)中的教练、《地下尖兵》(1957)中的陶干、《艳阳天》(1974)中的马之悦、《祭红》(1979)中的老瓷匠、《丹凤朝阳》(1980)里的医生……等等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

电影《马兰花开》(1956)剧照,浦克和秦怡

他的戏路很广,能演正直、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老人,又能演道貌岸然、人面兽心、阴险狡猾的特务。他对那种主题严肃、形式幽默的影片中的角色,能巧妙地使深沉的感情和开朗的表演有机地结合。

右三为浦克

浦克先后参加拍摄过80多部影片。从艺60多年,他蜚声影坛,历久不衰。

1916年1月11日浦克出生在山东蓬莱,后随父母到了鸭绿江边的安东。其实,他当电影演员是偶然当中还带有点奇特色彩。

那是1937年的事。那时,21岁的浦克正在沈阳泰和商店当学徒。

浦克1935年时留影

当时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跑电影院去看电影。

开始是消愁解闷,可后来看了《渔光曲》(1934)、《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等一些进步影片深受影响。

从此,对电影更关心了,电影画刊、电影消息都饱览无遗。十分倾慕也很向往那种倜傥不羁的电影演员生活。

1938年5月的一天,他在报纸上忽然看到满映在沈阳招考第三期电影演员,他心里翻腾了一夜,第二天去报名应试。

怕老板和家里知道后阻拦,就把原名浦聿方改成浦克,没想到从此以浦克而得名,万万没想到,“天赐良机”,金榜有名。

意外的喜讯使他欣喜若狂。可家里却反对,认为当“戏子”没出息,唯经商才是“百业之本”,老板也认为他不务正业,冷嘲热讽。

而浦克有股子倔犟劲,自己认定的事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家里奈他不过,只好凑上三块大洋,他来到了长春宽城子满映演员训练班。

那时,演员训练是很苦的。学骑马、开车、跳舞、摔跤……。

一天累得疲惫不堪。三个月后便成为正式演员。从此开始了电影艺术生活。

先在一些戏里“跑龙套”,当一般配角。那时候的浦克,只知道老老实实做人,好好演戏。

浦克早期的银幕形象

可有些阔家小姐少爷,讲吃讲穿,放荡不羁。

相形之下,他常被讥讽为不懂明星生活的“来自乡村的人”,被人瞧不起。

可并非都如此,在当时有抱负心的女演员夏佩杰(1920-1991)看来,浦克朴实温厚,人品不错,渐渐地产生爱慕之情。就在1939年11月他们结为伴侣。

浦克和妻子夏佩杰

不过在那时片厂就连恋爱结婚都要管。如果男女演员结婚,须有一方辞职。对此,大家早就憋在肚子里,愤感不平。

对浦克、夏佩杰的美满婚姻都很支持,许多人向厂方请愿,要求取消那个不合理的规定。见群众起来了,厂方只好让步。

浦克和同事在外景地

在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之前,浦克还算很幸运,先后在《荒唐英雄》(1941)、《皆大欢喜》(1942)、《绿林外史》(1943)、《千金花子》(1943)、《夜半钟声》(1944)等影片中饰演喜剧角色。

电影《迎春花》(1942)剧照,左为李香兰,中为浦克

其中与李香兰(1920-2014)主演的《迎春花》(1942),令人瞩目,使他有了点名气,被公司捧为“明星”。

日本投降后,浦克高兴得一夜未眠,在这期间,他和一些厂子里的演艺人员一起参加护厂斗争。

直到1946年6月,北京派袁牧之(1909-1978)、舒群(1913-1989)、田方(1911-1974)等人接管了满映并随后改名为东北电影厂。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浦克参加了庆贺光复和纪念鲁迅逝世9周年的文艺演出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浦克

他走上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又在赶排的大型话剧《阿Q正传》、《家》、《太平天国》里分别饰演了阿Q、二少爷高觉新和洪秀全,受到赞赏和好评。

《阿Q正传》是张辛实(1916-1984)导演。姜浩演假洋鬼子,凌元(1917-2012)演小吴妈。

电影《地下尖兵》(1957)剧照,浦克

演了两三个月,场场满座,田方说比他们在延安时演得好。已暂时离厂的演员方化(1925-1994),又跑来连看了7天,佩服浦克演得成功。

后来在演《家》时,他主动要求与浦克合作,在戏中演五爷。

那个阶段,浦克的妻子夏佩杰正生孩子,可他忙得顾不上家里活。吃饭、走路,比比划划,嘴里念念有词。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浦克,难以抑制的兴奋简直使他变成了另一个人。

接着,在“接收大员”金山(1911-1982)的领导下,浦克参加了《国家至上》、《万世师表》等剧的演出。

1946年10月,他与张瑞芳(1918-2012)一起参加了由金山编导的电影《松花江上》(1947)的拍摄。

电影《松花江上》(1947)宣传照,左起:浦克、张瑞芳、王人路

这部电影描写东北村民一家人的遭遇和他们最后走上抗日斗争的故事。

浦克饰爷爷,张瑞芳演孙女,他们一起坐上雪橇,深入到永吉老爷岭一带拍外景。

一路上进入农家体察了解老乡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愤恨的思想感情。激起了张瑞芳、浦克等人的创作情绪。

电影《松花江上》(1947)剧照,左起:王人路、浦克、张瑞芳

对拍好电影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到1947年4月这部影片拍摄完成。

后来由张瑞芳带到上海放映,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好评,称赞这部影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忆江南》(1947)是“三江好”。

电影《小白龙》(1948)的宣传页

在此期间里,浦克还与张瑞芳参加了《小白龙》(1948)等描写抗日斗争的故事片拍摄,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当时,浦克虽然不知道张瑞芳是地下党员,可觉得她与众不同,张瑞芳也不拿他当外人,彼此很接近。

电影《丰收》(1953)的造型照,浦克

每当张瑞芳来他家时,他们给她做大饼子燉豆角,吃上东北的乡土饭菜,唠家常。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岁月里,彼此间结下了情谊。

有趣的是1979年,张瑞芳在上海听说浦克“病故”,她给浦克的妻子夏佩杰去信,追思往事,还“沉痛哀悼”。

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剧照,浦克和王心刚

后来,浦克在北京见到张瑞芳时,她双手捶打着浦克说:“真对不起,没想到你还活得这样结实……”

当时,浦克也非常激动。革命的友谊,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1948年底根据上级指示,东北电影厂的浦克随一些电影工作者一起到北京学习。

这时的浦克与妻子夏佩杰在新街口附近的一处房子住了下来。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于是中电三厂被合并成立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与张瑞芳、于蓝(1921-2020)、桑夫(1922-2004)、谢添(1914-2003)、胡朋(1916-2004)等一起参加了该厂的恢复与建设,他担任演员科副科长。

电影《吕梁英雄》(1950)剧照,浦克

解放后的新生活和新的电影事业,为浦克展示了广阔前景。

从1950年开始,他在吕班(1912-1976)导演的《吕梁英雄》(1950)中饰张忠老汉。

这是浦克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非常鲜活生动。

电影《沙家店粮站》(1954)剧照,浦克

接着又在《高歌猛进》(1950)、《内蒙古人民的胜利》(1951)、《害人一贯道》(1952)、《丰收》(1953)、《沙家店粮站》(1954)、《夏天的故事》(1955)等影片中,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取得可喜的艺术成果。

电影《夏天的故事》(1955)剧照,浦克

这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1955年由于体制的调整,演员下放回各厂。

1956年,他与妻子夏佩杰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他任剧团副团长。

电影《国庆十点钟》(1956)剧照,浦克

浦克回厂后先后参加拍摄了《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国庆十点钟》(1956)、《冰雪金达菜》(1963)、《英雄儿女》等20多部影片。

特别是进入1958年后,长影在拍摄上突然进入一个“高速通道”——反映现实题材的电影猛增。

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剧照,浦克

这让上影厂只能干着急,而北影和八一厂也迅速调整创作思路,和长影齐头并进。

从诸多艺术形象里,不难看出,浦克是个很有艺术修养的电影演员。

电影《冰雪金达菜》(1963)剧照,浦克和妻子夏佩杰

他戏路较宽,象《高歌猛进》中的纯朴正直的老工人李广才;《害人一贯道》中的地主;《地下尖兵》里的机智干练的我党地工人员陶干;《寂静的山林》(1957)中老奸巨滑的特务;《徐秋影案件》(1958)里深思熟虑的公安局长;《万木春》(1961)中洗面一新的老工程师;《甲午风云》(1962)中有民族正义感的丁汝昌;《英雄儿女》(1964)中善良刚毅的朝鲜老人;《艳阳天》里两面三刀的马之悦以及《祭红》中的老瓷匠等。

电影《风从东方来В едином строю》(1959)片场,前排左起:浦克、凌之浩、崔嵬

电影《甲午风云》(1962)剧照,浦克

他都以纯熟自然的表演技巧使一个个艺术形象生活化,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人们说他演什么象什么。又称费他象一面镜子,反映出生活中真实的人。

多年来,浦克正是以他朴素真实、纯熟含蓄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于影坛。

《大众电影》1968年第3期封底,《地下尖兵》(1957)剧照,浦克和张圆

“宝剑锋自磨砺”。浦克的艺术成就,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

没念过几年书,文学艺术的熏陶在他家是没份的。

他又没经过专门艺术学校的造就。在早期的片厂学的那套表演方法与后来刻画普通老百姓的形象是不相适应的。

1975年浦克和妻子夏佩杰等人与李香兰合影,后排右一为摄影师王启民-——白玫的丈夫

因此,在孕育新的艺术形象时,他深深感到文学艺术知识的贫乏。

之后,他开始较有系统地阅读了《演员自我修养》、《演员的艺术生活》、《角色的诞生》和《演技六讲》等文艺书籍,还涉猎了中外古典名著和戏剧、曲艺著作,从中借鉴,为我所用,丰富了知识,使他感到充实多了。

前排左起浦克、庞学勤;后右为李亚林

尤其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充分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家创作源泉的重要性。

他到过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各行各业他都有所了解。

1966年后还他全家被赶到吉林省东丰县那丹伯公社下放3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使他感受到一种“特殊”生活。

电影《马兰花开》(1956)剧照,浦克

无疑的,生活的积累对表演艺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在他拍《马兰花开》时,他对剧中人物教练员很生疏,他是个出色的篮球手,他感到扮演这个角色自己还有距离。

于是,他就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运动员的生活细节、语言行动、对人对事的态度等,用心揣摩他们的思想感情,还请教他们打篮球。使自己也逐渐运动员化了。

有了生活,也就改变了先前在扮演上把教练员概念化了的毛病,使教练员有血有肉,令人可亲可爱。这样就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电影《万木春》(1961)剧照,左起:梁音和浦克

生活对于演员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无止境的。他感到,电影演员的艺术生命全在于真实。但不从生活出发,不从人物出发,那么,也就不会有真实。

1980年6月15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浦克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

他谦逊地说:“我是个普普通通的演员,我还要把自己磨练得更坚强,在电影上多塑造几个能被人记住的人物形象。”

浦克1984年从长影厂办理离休手续后依然闲不住,而且比在长影时显得还忙。

在拍摄《祭红》(1979)期间,浦克(右)和导演张辛实(右二)、龚雪(左二) 及林强(后排)等人

除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还相继在《谭嗣同》(1984)、《御林军的枪声》(1986)、《冒名顶替》(1987)、《两宫皇太后》(1987)、《中国的“小皇帝”》(1987)、《最后一个皇妃》(1988)等影视片中扮演角色,演戏简直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这时他的老伴夏佩杰患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这给他外出拍片带来很大困难。但老伴夏佩杰深知丈夫不演戏便会憋出病来,因此总劝浦克出去转转。

浦克每次出门都要找人来家帮忙,老两口千叮咛万嘱咐依依惜别。

电影《家务清官》(1982)剧照,浦克

两位老演员相濡以沫,古稀之年仍在为银屏幕增光添彩,成为影坛一段佳话。

曾拍摄过《胡雪岩》(1996)的导演金韬于1991年拍摄电影《大禹的传人》(1992)时,就邀请浦克在片中饰演一位正直的民族企业家林秀轩。

电影《大禹的传人》(1992)剧照,浦克和李幼斌

本来这个角色原定由北京人艺的蓝天野(1927-2022)出演,因蓝天野当时身体不适而由浦克接替。

由于这是一个关于水利工作者的故事,自然涉及到很多关于在江河上劳作的镜头。

浦克和李媛媛

浦克看完剧本风趣地说:“现在再让我演《英雄儿女》中抬担架过冰河的戏恐怕是不行了,但还不至于让别人抬着去演戏。看来,我在这个电影中的好镜头不多啊!”

非常不幸的是,在拍摄《大禹的传人》期间,浦克的妻子夏佩杰1991年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1岁,这对他打击非常大。

浦克夫妇与女儿女婿合影

浦克身边的朋友看到他因为夏佩杰的离世终日闷闷不乐,担心他会出问题,最后决定帮他找一个新的伴侣,也方便照顾他。

于是将一名叫张静的老师介绍给了他,两人在进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于1995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同时浦克也收获了他的第二段婚姻。

1995年末,浦克与教师张静喜结连理

而浦克在拍完电视剧《毒玫瑰》(2000)后就再也没在影视作品中亮相。

从此他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一直在低调的过着他的生活,他和张静也一起幸福的生活了近10年。

电视剧《毒玫瑰》(2000)剧照,浦克

2004年3月17日,浦克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他的离去,让无数影迷和同行深感痛惜。

但他的银幕形象和经典作品,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