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一场感恩之旅
发布时间:2025-09-02 19:41 浏览量:3
感恩:亚伯拉罕宗教的核心姿态与大卫诗篇中的信仰实践
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本质,是一场对神圣恩典的持续回应,而这回应的起点、核心与终点,始终是“感恩”。它并非孤立的教义,而是贯穿神学根基、信仰实践与伦理生活的根本性姿态;而大卫的诗篇,则以个人生命体验为镜,将这种“以感恩为核心”的信仰具象化、深刻化,展现出感恩如何成为信仰生命的基石与动力。
一、亚伯拉罕宗教的感恩根基:源于“被赐予”的神学叙事
亚伯拉罕宗教的整个信仰体系,建立在“上帝是恩典的赐予者,人类是恩典的领受者”这一核心认知上,感恩则是对这一关系的首要回应。
1. 创造的恩典:存在本身即是感恩的理由
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与人类,生命、世界、意识皆非“必然存在”,而是无偿的、慷慨的礼物。因此,“存在”的每一刻都自带感恩的属性:
- 犹太教徒每日的祷告、穆斯林每日的礼拜,开篇必是对造物主的赞美与感谢,将“活着”这一事实,直接转化为对神圣恩典的回应;
- 这种感恩无关境遇,是对“被赋予存在资格”这一最根本恩典的确认,是信仰最朴素的起点。
2. 救赎的恩典:信仰身份的核心锚点
三大宗教的“救赎叙事”,是感恩最具体、最深刻的源头,塑造了各自的信仰身份:
- 犹太教:感恩的核心是“出埃及”——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奴役中拯救,这一救赎是犹太身份的基石。逾越节本质是“感恩庆典”,每年重述“我们曾是奴隶,上帝救了我们”,以历史记忆激发对救赎恩典的持续感恩;
- 基督教:感恩的核心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上帝通过圣子的牺牲,将信徒从罪与死亡中救赎。圣餐(Eucharist,词根为希腊语“感恩”)是核心仪式,信徒领受饼与杯,记念并感恩基督“一次成就、永远有效的救赎之恩”;
- 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顺服者)的顺服,根植于对真主恩典的感恩。“一切赞颂,全归真主”(Al-Hamdu Lillah)是穆斯林最常说的话,感恩真主的指引(《古兰经》与先知)、慈悯(日常供给)与最终的赦免,将顺服转化为“对恩典的回应”。
二、亚伯拉罕宗教的感恩实践:制度化、生活化的回应
三大宗教的日常仪式与律法,本质是“将感恩转化为可践行的生活方式”,让感恩从内心感受变为具体行动。
1. 犹太教:以“祝福”贯穿生活的每一刻
- 每日祷告:传统犹太教徒每日固定祷告,内容充满对上帝的赞美与感谢,将“与上帝对话”的核心定为“感恩”;
- 祝福(Berakhot):犹太人几乎为所有日常活动诵读祝福词——吃到美食、闻到花香、看到闪电,甚至上厕所后(感谢上帝奇妙的身体构造)。这种实践将平凡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转化为“对上帝恩典的觉察与回应”,让感恩成为生活的“底色”。
2. 基督教:以“颂赞与圣餐”为核心的感恩敬拜
- 感恩的祭祀:早期基督教将犹太教的动物献祭,理解为在基督里已完成,因此基督徒的“祭”是“以颂赞为祭”(《希伯来书》13:15)与“感谢的祭”,祷告与敬拜的核心不再是“求告”,而是“感恩”;
- 圣餐的意义:如前所述,圣餐是感恩的顶峰——通过记念基督的救赎,将对“具体恩典”的感恩,升华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让感恩与信仰核心紧密绑定。
3. 伊斯兰教:以“五功”践行感恩的顺服
- 每日五功:礼拜、斋戒、天课等“顺服”行为,内在动力是对真主恩典的感念——礼拜是“当面感谢”,斋戒是“体验匮乏以铭记恩典”;
- 天课(Zakat):是感恩的物质表达——因领受了真主赐予的财富,故将一部分分享给穷人,将“领受的恩典”转化为“给予的行动”,体现感恩的慷慨本质。
三、亚伯拉罕宗教的感恩伦理:从“领受”到“给予”的生活动力
感恩并非单纯的情绪,而是驱动道德行为的核心力量,让伦理从“责任”变为“喜乐的回应”。
1. 慷慨的源头:从“得到”自然生发出“给出”
真正的感恩会打破“占有”的执念,产生分享的冲动。伦理行为(慈善、公正、怜悯)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对恩典的回馈”——正如《哥林多后书》9:7所言:“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将行善转化为“感恩的喜悦”。
2. 谦卑的根基:对抗自私与傲慢
感恩的本质是承认“自己是依赖者、领受者”,粉碎“一切都是我应得的”的傲慢幻觉。这种认知让人自然生发出谦卑,进而对他人产生责任感——因自己领受了恩典,故愿意成为他人的“恩典管道”,践行怜悯与公正。
3. 喜乐的源泉:在感恩中寻得满足
感恩让人专注于“所领受的”而非“所缺乏的”,带来深层的平安与喜乐。《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的教导“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正是将感恩与喜乐绑定,让信仰成为“充满满足感的生命关系”。
四、大卫诗篇中的感恩:信仰生命的具象化与深度表达
如果说亚伯拉罕宗教的感恩是“体系性的姿态”,大卫的诗篇则是“个人性的活出来的见证”。他的感恩并非偶尔的情绪,而是扎根于真实经历、以上帝为中心的信仰基石,展现出四个核心维度。
1. 感恩的根基:对上帝属性的深刻认知
大卫的感恩从不盲目,而是建立在对“上帝是谁”的清晰确信上:
- 感恩上帝的慈爱(hesed):“我要歌唱耶和华的慈爱,直到永远!”(诗89:1)“hesed”指“立约的、忠诚不变的爱”,他确信上帝的本质是爱,且这爱永不失败,这是他感恩的“底气”;
- 感恩上帝的公义:“耶和华啊,因此我要在列国中称谢你,歌颂你的名。”(诗18:49)上帝为他伸冤、审判敌人,大卫感恩的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公义的主终将纠正一切”;
- 感恩上帝的信实:“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他在坚固城里向我施展奇妙的慈爱。”(诗31:21)从牧童到君王,他亲身见证上帝信守应许,这份“信实的经历”成为感恩最坚实的根基。
2. 感恩的范围:涵盖生命的一切境遇
大卫的感恩极具穿透力,能从顺境、逆境甚至管教中,看见感恩的理由:
- 顺境中的感恩:“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诗103:1)他为生命滋养、赦罪、医治、救赎等日常恩典感恩,展现对“平凡祝福”的敏锐觉察;
- 逆境中的感恩(最珍贵):许多动人的感恩诗篇写于逃亡、背叛、患难之中。“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他在未脱离困境时,已因“上帝的同在”感恩,甚至预见上帝终将带来的胜利(“在敌人面前摆设筵席”)——这种感恩不依赖环境改变,只基于对上帝主权的信靠;
- 为管教而感恩:“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67,71)他将苦难视为上帝“使他回归正路的慈爱工具”,而非惩罚,这份认知让他在痛苦中仍能感恩。
3. 感恩的表达: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倾泻
大卫的感恩从不沉默,而是用尽一切方式表达:
- 音乐与歌唱:作为音乐家,他用琴和瑟称谢上帝(诗71:22),将感恩转化为“敬拜的旋律”,让情感在音乐中尽情释放;
- 公开的见证:“我要在众民面前歌颂你。”(诗57:9)他的感恩不是“私下的感动”,而是渴望在共同体、甚至“列国”面前述说上帝的作为,引导他人一同感恩;
- 具体的行动:感恩最终转化为“寻求上帝、遵守诫命”的行动(诗119:55)——他用顺服的生命,活出对上帝恩典的回应。
4. 感恩的焦点:始终以上帝为中心
这是大卫感恩最核心的特质:他的感恩从不停留在“恩典本身”,而是最终指向“恩典的赐予者——上帝”:
-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73:25)
- “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渴想你,我的身切慕你。”(诗63:1)
对大卫而言,赦免、拯救、供应等恩典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们来自上帝;恩典是“道路”,上帝才是“终点”。他的感恩最终升华为对上帝位格本身的渴慕、爱慕与颂赞——这是超越一切外在祝福的、最深刻的感恩。
结语:感恩——亚伯拉罕宗教的信仰本质与生命归宿
无论是亚伯拉罕宗教的体系性叙事,还是大卫个人的诗篇见证,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感恩是信仰的起点,也是终点。
- 对亚伯拉罕宗教而言,感恩是连接神与人、信仰与生活、个人与社群的黄金纽带——它让神学脱离冰冷的教条,让实践脱离机械的仪式,让伦理脱离勉强的责任,转化为“因领受恩典而喜乐回应”的生命关系;
- 对大卫而言,感恩是“在任何光景中与上帝保持亲密”的自然结果——他之所以能“凡事谢恩”,是因为他先学会了“在任何事中看见上帝”,确信上帝的慈爱与主权超越一切环境。
一个真正的亚伯拉罕宗教信徒,正如大卫所展现的,首先是“被恩典震撼,从而一生活在感恩之中的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一场对神圣恩典的、终身的感恩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