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堂》里的柴嫂朱媛媛走了,曾坚持十余年为自闭症孩子发声

发布时间:2025-05-22 12:33  浏览量:2

VOL 3480

5月21日,当朱媛媛离世的讣告传出来时,很多人想到的,是那部市井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的媳妇。朱媛媛饰演的李云芳,温柔、善良、勤劳、乐观还带着风趣。

多年以来,朱媛媛带着“嫂”和“姐”的形象,出演《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大宅门》、《我的姐姐》等影视剧和话剧。在演艺圈,她并不是顶流,但在一个剧中,她的形象支撑起了故事。

在2010年上映的那部广为人知的自闭症主题电影《海洋天堂》里,朱媛媛出演了“柴嫂”一角,戏份不多却让人惊艳。

这部电影也让朱媛媛和自闭症公益之间建立了长久的链接,不管是公开的倡导还是私下的帮扶。

就像她在其他影视剧里的角色一样:温暖、善良、低调,带着久久的回响。

《海洋天堂》里的柴嫂并不是朱媛媛最知名的角色,但她却在这部电影里演出了对自闭症家庭最真诚的支持和理解。

朱媛媛塑造的小卖部老板娘柴嫂,以朴实温暖的邻里形象,默默守护着自闭症青年大福(文章饰)和他的父亲王心诚(李连杰饰)。

《海洋天堂》于2010年上映,朱媛媛饰演的柴嫂虽然戏份不多,却是大福和王心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者。

她不是亲人,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个艰难的家庭,展现了平凡人的伟大善意。

柴嫂经营着一家社区小卖部,大福经常光顾。尽管大福有自闭症,经常会反复摆正货柜里的商品,但柴嫂从不嫌弃,反而会耐心配合他,甚至开玩笑说“以后来给柴姨打工吧,我看谁都没有你摆得好”。说完再以给大福工钱的借口,送给父子俩一些生活用品。

一次大福拿了一包冰棍却忘记付钱了,柴嫂只是笑笑轻声说:“瞧把孩子给吓得,没事,随便拿,就跟自己家一样。”

王心诚因肝癌晚期体力不支时,柴嫂会主动帮忙照看大福,让他短暂休息。虽然她并不完全理解自闭症,但她接纳大福的所有行为,甚至在他情绪失控时尝试安抚。

王心诚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内心充满焦虑——他怕自己走后,无人照顾大福。柴嫂是少数愿意听他倾诉的人。还经常关心他:有什么事一定要说出来,说不定帮衬下就过去了。

作为一个外人、邻居,柴嫂虽然能力有限,无法真正解决王心诚的困境,但她始终以陪伴的姿态存在。这种“无力但仍在”的支持,恰恰是许多特殊家庭在现实中最需要的。

柴嫂并不完全明白自闭症是什么,但她从未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大福。

电影结尾,王心诚去世后,柴嫂依然关注着大福。虽然没有明说,但她的存在暗示着——即使父亲不在了,仍有人记得这个孤独症孩子。

她不是英雄,没有能力改变大福的命运,但她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社会的温暖,往往来自普通人的微小善意。

在自闭症家庭常常被忽视或误解的现实里,柴嫂这样的角色让观众看到,哪怕只是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耐心,都能给这些家庭带来莫大的安慰。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对特殊家庭的善意与包容。而朱媛媛诠释的柴嫂,也将作为银幕上温暖人心的经典形象被观众永远铭记。

而这部电影,也让她获得了“百花奖”的提名。

在2010年,自闭症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公众认知度。朱媛媛能够恰当把握好“理解、支持、包容”的角色,跟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朱媛媛,1974年3月18日,出生在山东青岛。她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很讨人喜欢,是那种大家想象中双鱼座女孩的样子。

初中毕业后,朱媛媛在一所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中专上学。那时候,中专还分配工作,她毕业时被分配到教育局,但因睡过头错过了报道时间。

妈妈带着她去北京寻找机会,她曾做过一段时间伴舞,一位亲戚说,伴舞难有出头之日,继续读书深造吧。

1993年,朱媛媛同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中戏和上戏,那是她已是往届生,文化课不好,很多科目都不会,复习起来比较难。

但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说,你尽量考,你文化课不够也要你。

她有一个阿姨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给她讲了很多中戏的事,对她说,你不是很漂亮那种,咱也不完全靠脸吃饭,演不了电影电视剧还可以演舞台剧。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是毕业于中戏的巩俐非常火,而巩俐和她是山东老乡。

在学校期间,朱媛媛在出演过电视剧《一地鸡毛》和《都市英雄》,1998年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而走红,被称为“国民媳妇”。

2008年,导演薛晓路开始拍摄她准备了14年的自闭症题材的电影。各种机缘巧合,她找来了李连杰、文章、桂纶镁还有朱媛媛。

当时薛晓路想象不到,片酬上千万的功夫皇帝李连杰会同意零片酬出演这部电影,以及周杰伦会为之献声,演唱了主题曲《说了再见》。

朱媛媛自然也想不到,10多年过去,“巨星云集”的《海洋天堂》将成为中国自闭症题材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她估计更没想到,这部电影过后,她和自闭症群体之间有了持续的连接。

2020年,电影上演十周年之际,朱媛媛作为壹基金的蓝色行动代言人,再次出镜呼吁支持自闭症孩子和自闭症家庭。

2021年,朱媛媛在微博上为电影《我的姐姐》做了最后一条宣传,文案是“你好,再见,谢谢,我爱你。”

这部电影也让她最终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现在,以其丈夫演员辛柏青发布的讣告“与癌症抗争的近五年”来推算,那时候她已被发现癌症病情。“你好,再见,谢谢,我爱你”,可能是对青春的告别,也可能是对人生的感悟。

人的一生,与家人,与朋友,都可用这句话来简单归纳。

如果现实中有更多"柴嫂",自闭症家庭的处境一定会轻松许多。这个假设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与期待。

现实中,自闭症家庭常常要面对三重压力:

一是来自孩子特殊需求本身的照料压力;

二是社会异样眼光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是最致命的社会支持缺失造成的系统性压力。

柴嫂这样的的邻居,恰恰能在第二、第三重压力上给家长们提供缓冲。

首先是日常生活层面。一个帮忙照看孩子半小时的邻居,一个允许孩子在店里稍作休息的店主,一个不会因孩子尖叫而投诉的住户,这些看似微小的包容,都能让照顾者获得喘息的机会,甚至能影响一个孩子的干预效果。

大米和小米往期的报道里,不乏这样的案例。

带孩子回老家全职干预的小七爸爸,因为周围街坊的接纳,使得小起有机会体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群体社交,邻居送给小七的一块饼干,一个糖果,一次吃饭的邀请,一次无意的逗笑,都是小七珍贵的社交机会。

其次是情感支持层面。柴嫂最动人的不是她做了什么,而是她"什么都没做"——没有用异样眼光打量,没有给出不请自来的建议,只是安静地接纳这个家庭本来的样子。这种"不评判的在场",恰恰是特殊家庭最稀缺的。

更深层的,是社会认知层面。当这样的个体越来越多时,量变会产生质变。

就像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案例娘闰妈的经历,邻居们虽然觉得还有不对劲,但热心的邻居们什么都没说,反而还主动和娘闰打招呼,邻居们不懂什么是干预,他们只是在逗小孩。

伴随着大家的助攻,娘闰在机构学习的项目,95%以上都能完成,他们告诉邻居们娘瑞在学颜色,结果无论老人小孩,大家看到他就逮着问“我衣服是什么颜色?我鞋子什么颜色呀......”

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身边人的包容和保护圈。比任何干预训练都更能提升自闭症家庭的生存质量。

不过,我们不能只期待个体自发成为"柴嫂"。

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制度化的支持网络:社区配备特教资源角,物业进行自闭症友好培训,商家提供应急协助机制。只有当善意被系统性地组织起来,柴嫂们才不会孤立无援,他们的温暖才能持续传递。

但柴嫂提醒我们:改变可以从一个善意的眼神开始,但绝不能止步于此。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人的柴嫂,而社会应该让这种可能成为常态。

朱媛媛离世后再来回看《海洋天堂》,恍然间有着隔世之感。

那时候,李连杰的脸上还没有太多沧桑,青葱的文章还没有“周一见”,文艺女神桂纶镁正是风华正茂,而朱媛媛也只是“嫂味”十足。

电影中,朱媛媛对肝癌晚期的李连杰爱慕有加,她说影响最深的一场戏,是她陪自闭症儿子参加爸爸的葬礼,失去爸爸的大福全然没有悲伤,而被坟墓旁边的小花小鸟所吸引,这让她倍感牵挂和担忧。

从《海洋天堂》到2025年,我们对自闭症的认知进步了吗 ?对自闭症人士更包容关爱了吗?自闭症的生活、生存环境改善了吗?

有很多误解仍然存在,有很多隔阂仍然,有很多问题依然需要提高,但无论是政府、民间机构和还是普通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自闭症人士的故事得到讲述,为人所知。

很多年后,很多人因为老师的推荐看了《海洋天堂》,很多人因为周杰伦的歌而去看了,无论何种原因,人们更加了解自闭症。《海洋天堂》之后,《星星的孩子》、《特别的你》、《不二兄弟》等电影,做了接力。

“他们真的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心中有一片独特的宇宙,让我们一起关爱自闭症儿童,呵护他们心中的天堂。”《海洋天堂》放映10年后,朱媛媛发出这样的呼吁。

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