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市村名由来记录:镌刻在黄土里的历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31 08:05  浏览量:2

禹州市,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

来到禹州市浅井镇浅井村,一口古老的水井静静地诉说着村名的由来。明嘉靖《钧州志》记载:“浅井,在州西北五十里朵儿山,掘地七尺得水,余地深甚无水。”这口井,不仅解决了先民的饮水之困,更体现了古人择水而居的生存智慧。浅井村地处具茨山腹地南麓,书堂河从村西蜿蜒流过汇入颍河,村落选址藏风聚气,凸显古代择吉地而居的文化内涵。

因水而兴的浅井村,历史上曾是西通洛阳、登封,北连密县,东接瓷业重镇扒村的重要枢纽,又是颍水北岸的旱码头。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置公义镇,与东张镇(今扒村)、白沙镇、清荥镇构成“四十五里斜店街”宏大格局,成为当时禹州北部重要的骡马集市和粮、棉等物资交流地。这体现了禹州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商业价值的智慧与开拓精神。

浅井村宋氏家族的故事,更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传承。据《宋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宋家始迁祖从山西迁居此地。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共14个院落,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房屋500多间。这些建筑布局严谨,有两条东西大街、南北四条古巷,每个院落呈南北走向分布,是北方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又因地就势,设角门、垂花门、后花园,兼有江南园林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孝道院”。院落坐北朝南,上房六间一字排开,是兄弟两人居住。但东侧配房反而比上房宽三尺、高三尺——因为那里住着这哥俩的父母。“这种违反常规的建筑模式,是宋氏家族孝文化的体现。”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包鹏举这样解释。院内两株石榴树,所结石榴一株酸一株甜,仿佛寓意着“人生有酸有甜”。这种敬老孝亲的美德,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温暖的部分。

浅井村还有着红色的记忆。革命先驱、中共党员宋聘三就在这里出生长大。他1907年赴日本深造期间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29年,他在禹州一带领导革命活动,曾是禹县、许昌、新郑、登封、密县五地党组织负责人。1929年,他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这种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为浅井村添上了一抹鲜艳的红色。

扒村,这个位于浅井镇东北部的古老村落,因瓷而闻名于世。2014年4月,扒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24年更是入选了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单。

扒村古称东张镇,又名神前镇。关于“扒村”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洪水退却后,村民含泪扒开层层淤泥,寻找自己的房屋,在扒开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故称“扒村”。另一说则是因为地下到处是被掩埋了的瓷窑和店铺,老百姓翻泥土就能扒出一些白底黑花的瓷器,拿出去卖钱换取粮米,度过饥荒。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扒村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扒村瓷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宋金,村名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元代张克己为伯灵翁庙碑撰写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之矣。”扒村以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唐三彩、宋三彩、钧瓷等,品类众多。同时,扒村也是冶铁重镇,置铁冶提举司。

走进扒村,一个原始状态的古村落,就像一部冰藏千年的古书。古宅院很规整地矗立在古街两侧,很多老宅依旧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习惯——院内的箩筐,水缸里的葫芦瓢,堆在灶台旁的柴火棍,被熏得黑乎乎的石头墙,生机勃勃的百年老树,原始古旧,但依然生动。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址,古建筑观音堂、钱庄、书院、祠堂、花戏楼、牌坊、清代民居等保存完好。2016年,扒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扒村还流传着“扒土为瓷”的民谚,指窑工师傅在扒村境内就地挖出矿土原料,加工烧制成白底黑花“扒村瓷”。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千百年来,扒村人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将普通的泥土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这种工匠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在禹州市,像扒村这样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还有不少,小韩村就是其中之一。小韩村同样入选了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单。

小韩村古称“小韩城”,《河南通志》载:“小韩城,禹州西北三十里,即今小韩村”。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论要》记载:“小韩城,位州(禹州)西北三十里。(韩)哀侯所筑。城基宛在,中不甚广……”村名沿用至今已有2000余年,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尚好。

小韩村地处汴宛故道,民国以前沿街多制帽业、轧油业、轧花业店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如今的小韩村更是一个美丽、和谐、富裕的小村庄,村支部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致富,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在创“五星”支部的康庄大道上大步向前。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向着富裕的未来迈进,小韩村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张得镇张西村则是汉留侯张良故里,又称张得寨。该寨初名韩里,是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的封地。两汉时,当地人感念张良及祖上的功德,将地名改为张得。寨中面积约1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南北主街一条,长0.7公里。寨内26条街巷纵横交错,呈棋盘格局。寨内“张家大院”、“朱家大院”、“子房寺”、“马王庙”、“谋圣殿”等遗迹尚在。张良作为“谋圣”,其智慧与谋略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西村以张良为荣,体现了对历史名人与智慧的尊崇。

禹州市多山,许多村庄依山而建,与山相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精神风貌。

方岗镇石坑村地处全镇最西南的小山村,却坚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大力保护乡村原貌,按照传统村落的格局修复乡村,保持原有的静谧、古朴、天然、闲适,还原清新古朴、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景,让一砖一瓦都成为看得见的“乡愁”。

石坑村的栗子沟自然村保持着传统的石墙、石屋、石垌、石堰,更保存着“环山十里尽垣墙”的农家山庄、清末举人王棽林故居“何陋居”和“小瑯嬛”,2017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传统村落。该村就突出传统古村落特色,开发王举人故居游。

鸠山镇上官寺村位于禹州市区西北35千米处,西邻汝州市,北接登封市。村名源于大禹时期官职‘上官事’谐音演变。相传在大禹时期,在此地有一个人比较喜欢调解邻里之间的杂事,后来大家都叫他管事;大禹听到此事之后,就封此人一个职务叫上官事,人们在读的时候有谐音,读着读着就念成了谐音“上官寺”。这个小故事,体现了乐于助人、为民服务的官民和谐思想。

上官寺村地处大鸿寨山周边,毗邻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大鸿寨。村内分布古石沟红叶观赏园、红石浴景观及红石峪大峡谷,贯穿山间自行车越野赛道为特色景观。经济以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及木材运输为主,特产包括钧瓷、禹州丹参。依托景区资源规划发展旅游业,所在鸠山镇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上官寺村的发展之路,展现了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智慧。

在禹州的许多村庄,乡贤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梁镇曹楼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20年,乡贤王根发精心撰写了《曹楼村赋》《曹楼村训》,分别聘请许昌市书协副主席白朝辉、禹州市书协主席马可书写,请人錾刻在横碑两侧,放置在村中心广场上。《赋》《训》均为30句60行480字,分别以四字诗赋的形式,把曹楼村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淳朴民风、浓厚学风以及教育村民敬畏天地、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兄弟同心的村训公之于众,教育众人代代守望,铭记心田。

王根发还协助村党支部策划实施了家家户户“晒家风”“立家训”活动,为全村439户村民在大门口挂上“家风家训牌”,引导村民尊家训、传家风。在外成功人士曹东旭也通过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曹国敏,表达了捐资20万元修建牌坊的愿望。2020年8月,一座由曹东旭、王晓辉夫妇捐建的大理石跨街牌坊在曹楼村出村东路与103省道的入口处揭牌。

牌坊面向东向的正门主联写道:“山乡逢盛世鸿瑞升腾春日永,黄龙吟芳辰紫气凝祥物华新”;两侧副联是:“积善福地曹楼嘉庆,向阳旺境民生和谐”。牌坊向西的背后,主联是:“十姓宗族德广仁厚,百家子弟才博贤达”;两侧副联是:“奋进孝亲长勉励,真诚爱众必荣光”。这些楹联,充分体现了曹楼村积善向善、孝亲爱众的村风民风。

在禹州市的一些村庄,崇文尚武成为传统,代代相传。

浅井镇陈垌村就是这样一个崇文尚武的古村落。书堂河穿村而过,宛如一条玉带,横亘耧铧山南麓。村中秀才院、武举人院、古民居、明代古井、炮楼等明清建筑与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陈垌村下辖自然村上姜庄村,村内有一明代古井,旁边石墙镶嵌一通石碑,记录古井开凿于明万历二十年。该村村民大多姓姜,始迁于明初,先祖爱慕耧铧山之胜景、书堂河之秀丽,于此定居。村民历代耕读传世、崇文尚武,蔚然成风。

在陈垌村,有一四合院,起名秀才院,亦称私塾院。清光绪年间秀才姜绍魁目睹官场腐败,不愿继续做官,在自家宅院兴办私塾,招收村里孩童进私塾读书学习,培育国家栋梁。由此,村里学风兴盛,人才辈出,文武并举。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先后开办小学、联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这种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值得今天继续发扬光大。

上姜庄村武举人院,为四合院建筑,院内影壁前长着一棵松树,有合抱粗,门楼前有一对练功用的石锁。清代中期,从这个宅院里曾走出一位武举人姜广元。陈垌自古有习武传统,人们练的就是黄龙拳。黄龙拳现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崆峒拳、崆门拳,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浅井镇崆峒山逍遥观问道于广成子时,为了健身,模拟飞禽走兽的动作所创。因世人皆奉黄帝为黄龙,故称为黄龙拳。

黄龙拳共有108路,主要特征为“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进攻时给对方以攻而无破(没有破绽)、防之不及的感觉。初黄龙拳秘不外传,至清代中后期,才由“天下第一观”——逍遥观的道人传入民间。上姜庄村是黄龙拳发扬传承的主要代表地,祖传至今已经18代人以上。20世纪80年代,黄龙拳师傅姜金元、姜乐习武传教,现村民姜天代、姜军伟、姜思齐等还经常习武,成为黄龙拳新一代传人。这种武术传承,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姜庄村中央,高高耸立着一座炮楼,名为福庆楼,建于1912年,作用是安保和防御。炮楼共5层,青石结构,楼顶设有炮眼,设计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据村主任姜林超介绍,当时村内共有5座炮楼,其他4座现均被拆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先辈们曾借助炮楼抵御敌寇和匪患侵袭。这种保卫家园、抵御外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

在禹州市,有些地名直接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

郭连镇黄台村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黄台村在琅城岗(明代之前叫望城岗)北侧,西距禹州城13公里。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曾在此设黄台县,隋大业元年撤销。汉宣帝时黄霸为颍川太守,在郡八年,政事愈治,凤凰见于颍川,诏赐有行义民爵帛。黄霸为此在村西筑“欢善台”,碑记中有“南原有黄台之丘,启所居焉”字句。

“黄台之丘”曾是夏启居住的地方,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东巡时曾在这里下榻,是“两代帝王”看顾的“风水宝地”。二十四孝之一黄香墓也存焉。黄香湖北安陆人,九岁失母,守孝三载,几近憔悴,对父至孝,天下无双。入仕后官至尚书令。其子黄琼,应诏入仕,官拜议郎,累迁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尉等要职,后封“邟乡侯”,封地即今禹州东部郭连孝冈、琅城冈一带。黄香晚年因魏郡洪灾被黜职,还乡后,便到儿子黄琼的封地——邟乡来闲度晚年。因黄台岗曾为夏启帝之居,属“兴王之地”,风水绝佳,因此生前便预卜阴宅,死后便埋葬在了这里。据说墓碑上还刻有黄香生前遗嘱:“死葬黄台之丘”的话。黄香的孝道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黄台之丘”海拔186米,岗顶平坦开阔,面积不下两千亩。北望具茨,西连嵩少,南接大陵,东眺丘陵起伏渐次苍茫于豫东平原,的确是古人理想的“宜居之地”。如今还有一个行政村叫“黄台寨”,近2000口人居住在这里。这个古老的村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

漫步在禹州的乡村间,每一个村名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从浅井村的智慧包容,到扒村的坚韧不拔;从小韩村的古今融合,到张西村的尊贤崇智;从石坑村的奋斗改变,到上官寺村的和谐服务;从曹楼村的乡贤引领,到陈垌村的崇文尚武;再到黄台村的历史传承——这些村名背后,体现的是禹州人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尊贤崇德的文化传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敬老孝亲的家庭美德、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以及继往开来的创新意识。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禹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感受这些村庄名称背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