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结局的爱

发布时间:2025-08-30 09:25  浏览量:1

无结局的爱

◎张艳

“人生真爱能几回,才要相聚又离别,骊歌声声催,伊人独憔悴,还君明珠泪双垂”。

炎热的夏天,暑气浓烈,蝉声刺耳。诗诗不想让烦人的蝉音进入耳朵,把录音机的音量调大一些,磁带反反复复地播放这首伤感的情歌,诗诗在自己的房间里一边听着,一边拆开夏华的第十二封的来信,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这封比以往任何一封信的内容都短的,短的只有几句话:“My dear friend,这次不知写些什么,只能用以下语句代表我的近况:“鸟至将死,其鸣也哀,人至将死,其言也善。”

诗诗关掉录音机,把这封信捧在手心里,反反复复地看着、看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笼罩心头,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子从高热降到冰点。难道,他真的是病了,严重到这个程度?!高考第一轮过后,诗诗听以前的语文老师说过,夏华同学,因为体检不合格,脾脏有问题,所以没有通过。

诗诗当时为了迎接第二轮高考,已与之失联一段时间,突然收到这样的信,诗诗心里五味杂陈,忐忑不安。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某中学。

诗诗,一位十六岁的高中女学生,长年留着齐耳的短发,不大不小的眼睛里,常常透出善良与温柔,一对如人工镶嵌在脸庞上的深深的酒窝,不长也不团的脸型,有这么一对酒窝相伴,倒也有几分甜美。曾看过一本书,书中写道:孟婆说过,遇到有深深酒窝的人,千万莫错过与之成为好友,因为这类人最是重情重义之人。

她说话的声音甜甜柔柔的,听她说话、朗读语文课文、背诵英语课文,如同听着欢乐的鸟儿唱歌,悦耳、舒畅。

早读时,诗诗有时爱大声朗读语文课本里的散文,有时爱朗读英语课文,有时又会黙黙地背诵。而坐在她前排的狄韵同学,会常常掉过头来,向诗诗同学提问语文的词语解释,或者请教英语单词的读音,诗诗都十分友好的一一作答。狄韵同学虽说身材不高,大约1.6米左右,但是一对双眼皮大眼睛里却常常闪出聪慧之光,偶尔投向思诗的目光,让诗诗感觉不可名状的异样。

那时班级的座位会不定时的调换,而诗诗一直都是坐在班级靠前第二排,调换位置也只是左右变动,有一次狄韵同学被调到了诗诗同学的最左边靠后第四排,与班级的数学课代表同桌。

之后的早读课上,诗诗就没再被“请教”或是被“提问”。

一次晚自习时候,诗诗和同桌及紧挨着课桌的旁边两个男生,同时收到狄韵同学的纸条,纸条上是一道数学题,诗诗和同桌及旁边两位男同学同时开始做,不一会,诗诗就做好了,把它交给旁边的男生,请他们转交给狄谱韵同学,旁边两位男同学惊讶地、异口同声的说道:“这么快就做出来啦,我们还在考虑,一点门都没有呢”,和诗诗同桌的女生狄雅也还在思考中,诗诗说:“巧了,恰好我会做这道题”。

这事过后,诗诗在狄韵同学心中印象更加深刻!因为这道数学题,他的同桌——班级的数学课代表废了好多验算纸都没有做出来,诗诗竟然那么快就做出来了。

诗诗的数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是很好,每次的考试都是语文好数学差,直到初三时,因为得到班主任的器重,给了诗诗一本厚厚的数学试题汇编,那是历年中考试题的总汇,诗诗题题过关,数学才有了一点提高,而狄韵同学给的这题,恰好是诗诗在数学试题汇编做过类似的题目。所以,轻而易举就做出来了。

一次,晚自习下课前,诗诗的同桌狄雅告诉她:“狄韵同学让你下课后到教室西檐头,他有话和你说。”狄雅同学说完,调皮中夹着狡黠地伸了伸舌头。诗诗说:“有什么话不能在教室里说,还要到外面说?”狄雅笑咪咪地说:“不知道呢”,说完,戴着眼镜的狄雅又是神密兮兮地伸了伸舌头。

狄雅同学比诗诗大几岁,家境较好,衣着时尚,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各方面都比诗诗成熟老练,也懂得关心和体贴诗诗,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能干、聪明、爱表现、好胜心强。在诗诗的心中,她就像一位大姐姐似的。

接着同学们都陆续地离开教室,诗诗也离开教室。

此时,有一轮皎洁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上,月色格外的明朗,月光照得校园如同白昼一样。校园的梧桐树叶,在月光下,发出淡绿色的光,偶有一些黄叶,静静地躺在路上,似乎在告诉人们,秋已来临。同学们的脚步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给这片宁静的校园弹奏了一曲多情的小夜曲。

诗诗走过教室的廊檐,右拐至教室西檐头,只见狄韵同学正低头看着月光下自己的身影,看到诗诗走来,却又面对墙壁站立在那儿,那情景活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被老师罚站似的,诗诗心中不觉一阵好笑。就问:“你想和我说什么呢,怎么不在教室里说的?”

此时,其他班级的同学,也都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从此处经过,还有几位女生往他俩望望,一边窃窃私语、一边喜笑着往她们的宿舍去了。狄韵同学吞吞吐吐的,好几次欲言又止,最终也没有说出他藏在心中已久的话。

思想单纯的诗诗怎么也不会想到狄韵同学会有和她谈对象的想法!见此情景,诗诗语气十分坚决并带着气愤地口气说道:“请你不要瞎想,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父母送我们来上学,是要我们能考上大学”。说完,诗诗气呼呼地快步走回自己的宿舍。

这是诗诗第一次遇到一个想对自己表明心迹的男生,花季少年,花样年华,有这样的情感也很正常!虽然没有任何出格的举动,没有热辣滚烫的青春的语言。但从此以后,诗诗就不愿再和狄韵同学说话,一次又一次地回避他投向她的不可名状目光。不知道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人的眼睛流露出来光,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可以推测出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但是,诗诗万万没想到,她的几句决绝的话,却伤害了狄韵同学的心,本来成绩在班级前十几名的他,这次的期末考试的成绩一落千丈,成了倒数几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深感奇怪,开始调查他成绩下降的原因,班长曹刚却向班主任汇报说是因为诗诗同学和狄韵同学先好后又不好的,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谁是谁非?谁错谁对?谁又为谁犯下了情罪?”用这歌词表达此时的情境或许有点恰当!

一天下午上课前,班主任找诗诗去办公室谈话,教导诗诗说:“以后,如果再遇到此类事情,要学会婉转的拒绝人,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心”。心思单纯、说话直白的诗诗,虽然心中有被误解的万般委屈,但也不知道如何去辩说,只得吞下被误会的委屈,黙黙地走出办公室。那天下午的英语课,诗诗都没有听好。

这事过后,一向单纯的诗诗,在和男生相处方面,似乎多了一些的谨慎,她知道和男生相处不能象和女生相处一样,要保持纯洁的友谊的距离,虽然没有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但必须有女孩子特有的矜持和自重的品德。可诗诗没办法去左右别人的思想和把握别人的情感。这事之后,诗诗的思想似乎有一点点小成熟。

那个年代的学生,大多数思想都还是有一点点封建,记得初中时候,男女同学之间大多是不讲话的,到了高中之后,这种状况稍微有点改观。

接着班级分科,有的同学选学文科,有的同学选学理科,诗诗选择学文科,大家都忙着紧张的高考备考。

一个星期五下午的作文课,语文老师象以往一样,把诗诗的作文又一次拿出来表扬。到了高三文科班之后,语文老师经常会在星期五的作文课把诗诗的作文拿出来在班级表扬,诗诗心里也感到高兴!诗诗知道,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能和自己每天坚持写日记和做读书笔记有关吧。而且诗诗从小就喜欢看大书,当时的琼瑶小说火遍全国各大、中学校园,诗诗也是琼瑶热中的一员,进高三时还争分夺秒的看琼瑶的小说书。因为那书都是借来的,后面有同学排队要借看呢,所以,只得抓紧时间看完,好给下一个同学看,要是老师发现就会被没收了,所以都是悄悄的看。偶尔会看《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作文通讯》等杂志。有一次教导主任还让诗诗把她的两篇散文去投稿,诗诗觉得自己的作文一般,就没有去投。

“高三啦,哪有闲情看小说书,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的话语,直喷得诗诗心里发毛。虽然班主任老师并没有指名道姓。

其时,有一个转到外地学校上学的同学创办的《文学之星》文学社,一个星期就出一些小报,小报上有诗歌,有散文,都是一些优秀的作品。那时候,这位“文艺青年”翰文同学也常常寄给诗诗一些信和小报,当然,他也会寄给其他几个和他相处不错的男女同学。

由于诗诗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很差,是老师们重点关注的学生之一,加上她的的信件相对多一点,就被老师怀疑是在谈恋爱,班主任老师,一位像慈父一样的老师。常常把诗诗叫到办公室,让她专心学习,教育诗诗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过早的谈恋爱。那时候的老师,一旦发现男女同学相互通信,就担心学生是不是在谈恋爱,父母也是这样,所以,假期在家时,诗诗如有信件,都小心翼翼地收看,生怕父母知道。

老师误以为诗诗在谈恋爱,并且在之前扣留过诗诗的信件。诗诗虽心有不满,却又无法辩解和反对老师的做法。

诗诗的思想和性格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活泼、开朗、爱笑的诗诗,变得有点性格内向。除了和几个特别要好的女生相处,几乎不怎么和班级男生说话,以至于后来听说,个别男生们私下里说诗诗有些高傲。这不由得让诗诗想起来她读过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小说的内容已模糊,这篇小说的题目倒是很能说明这是他们的“偏见”。

高三紧张的学习氛围,也容不得同学们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爱情。

据说那时候,班级有部分同学通过传递“小纸条”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心。

语文老师表扬过诗诗的作文后,又布置新的作文,然后把作文本发了下来。诗诗拿到自己的作文本翻看了刚刚被老师表扬的这篇。又往前面翻了几篇,诗诗无意中发现在之前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有一行隽秀的字,这不是语文老师的红笔评语,而是蓝水钢笔字:“文字朴实、自然,并且很有见地,不失为一篇好文”!字体如同钢笔字贴上面的正楷字一样的隽美秀丽!是谁在诗诗的作文后面写下的这样评语?

难道是他?!诗诗脑海里突然闪出了一个人,他叫夏华,一位文史通的才子!和“文艺青年”翰文同学一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夏华同学,身高1.8米左右,不太大的脑门里,似乎装满了“之乎者也”,常常紧锁的浓眉下有一双深眸,总是闪出思考的光芒,常年剃着平顶的短发,长相酷似体坛名将姚明,穿着的上衣总显得特别的短,身材偏瘦,如果是穿着古代长衫的话,就有点像鲁迅年轻时的风范。他酷爱文学、精通史地和书法,据说一篇作文能全部用四字的成语完成,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里的成语几乎都能背出来,是有点“奇才”。

当时狄韵同学调换座位后,他和翰文同学就坐在诗诗同学的前面。翰文同学身材1.6米左右,长的小巧玲珑,不大不小的眼睛,总闪出柔和、成熟、多情和智慧的光,爱好文学、史地、音乐。他们俩是当时班上的“旷课大王”,经常因为不满老师的教学而不来上课,他俩常常拿着课本或是在宿舍或是走出校园到课外阅读。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他俩相处得如亲兄弟般的友好。

高一时侯,就有别的班级因为不满某位老师的教学而集体罢过课,诗诗同学所在班级的同学,除了夏华和翰文两位同学做法有点“出格”,大多数同学都“安分守己”地在教室里听课。

也难怪他们俩会对个别老师的教学不满,那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重点中学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分科后,高三文科班还缺少地理老师,从外校“借”个地理老师,每周六、日才来校给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补上两天地理课。就是这样,也有专心学习的好学生考上了大专院校。虽然人数少得可怜,但也不能不说是老师的教学成果的体现。所以,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是个重要条件而已,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次午饭时分,诗诗同学在班级通往食堂的路上,邂逅到了夏华。

“喂”,诗诗离开教室自顾自地往食堂方向走去,忽然听到身后一声男生的声音,她环顾四周,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因为,诗诗今天好像就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去食堂打饭的,没想到,还有一个比诗诗还迟离开教室的。诗诗往身后看去,只见夏华同学笑容憨憨地站在离诗诗大约两米远的地方,用他充满书生气的眼睛朝诗诗望去。原来,夏华一直等到教室里所有同学都离开后,他在教室的后门口,看着诗诗离开了教室,才又慢慢地跟在后面。

“难道他是在叫我”?诗诗心想。诗诗可从来没和他说过一句话,虽然同在一个班级。可是前后已经没有别的人了,同学们早已到了食堂,在排队等候打饭呢。不是叫她又是叫谁呢,诗诗停下脚步,想和他搭话。但心里突然想起以前狄韵同学的小风波,于是,就快步往前走,诗诗快走,他也快走,诗诗慢慢走,他也慢慢地走,好像始终和诗诗保持着这两米多的距离,不想缩短,也不想拉长。诗诗心想:他为什么这样?难道也是有什么话想说?不管了,诗诗还是快步走向食堂,走到食堂前大水塘那里,诗诗看到大水塘里漂着一些“白”馒头,那是食堂师傅做馒头时没有把面发好,添加的碱粉太多,蒸出来的馒头发焦发黄,苦涩的让人难以下咽,于是啃了几口,同学们就把它们扔进了这大水塘里喂鱼了,发黄的馒头被水一泡,竟然变“白”了。后来,校长开大会,整顿了后勤,食堂的伙食稍加改善。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可以买饭票到教师的小食堂里买饭菜,诗诗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吃的是供学生使用的大食堂的饭菜。诗诗看到大水塘里面的水并不清澈,有些混沌,水色有些泛绿,周边有一些杂草,一些浮萍,几片看上去有点像荷叶的植物,开出了几朵粉色的小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绿植像铜钱般大小的圆圆的叶子,就好像一张绿色的薄席子铺在水面上,阳光照射下,发出绿油油的光。水下面有一些小鱼儿在来来回回、自由自在的游动。

“水自清则无鱼,人自清则无友”。荷花尚且都能在这污水塘里绽放自我,人,还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的。诗诗曾经已经无意中因说话直白而伤过了一个男生的自尊心,诗诗不能再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另外一个男生的心吧。

善良的人,总是把委屈留给自己,总是怕伤害到别人,但往往最受伤害的都是自己。

诗诗又想起翰文上天来信提到过,上周文学社的小报多寄了一份给了夏华同学,让他转交给诗诗,也许是因为这事吧。

想到这里,诗诗就在靠着食堂东南墙院外边长着的一棵高大的老榆树下停下了脚步。诗诗一边漫不经心的等候,一边抬头从上到下细细观赏着这棵饱经沧桑的老榆树,她高大挺拔,苍然耸立,小枝干如健身教练的臂膀粗壮,树叶繁茂,叶子一片紧连着一片,阳光从她们稀疏的间隙里挤出来,细细碎碎的洒在地面上,树身千沟万壑,老树根四面延伸,遒劲如蟒,或出土或入土,似乎想把尘封已久的往事展示给后人,这棵老槐树身藏抗日的峰火,身溅八十二名战士和日寇拼搏的血迹,粗壮的树干掩护过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击毙无数日军。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槐树见证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彰显了烈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后辈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大而言之是为国争光,小而言之是为家为父母为自己争光。考上大学,就可以从农村走出去了,就有铁饭碗了——这大概是那个时候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吧。学校开大会有时也会对同学们进行红色革命教育。

诗诗正入神地观赏着这棵大树,这时候,夏华同学也已经来到她跟前。

别看夏华同学的文史那么好,文采也不一般,可是,口头表达能力却是也“与众不同”,他竟是不善言辞类型的,只见他慢慢地走到诗诗跟前,带着腼腆的笑容说:“翰文让我把这份小报递给你,还有,我送给你一本地理资料,希望能对你的地理有所帮助。”说完把夹着小报的地理资料塞到诗诗的手里。接着又轻轻的说一句:“你可能不知道是我在你那篇作文后面留下的评语吧,你那篇作文的确写的不错!”接着又说“自从家兄去年考上大学,我的压力很大!我们很快也要面临高考了,我们一起加油吧!”平常在教室几乎没听到他说话,今天第一次听到他讲那么多话。

说完,还没等到诗诗开口说“谢谢”,他已大步流星地拐进了食堂的大门。他人高腿长,走路就是快,像带着风一样。

诗诗从食堂打完饭菜回到宿舍,一边吃饭一边翻看这本地理资料。里面除了那份文学社的小报,还有一张精美的水墨山水画卡片,反面有几行蓝水笔正楷字,就如同诗诗看到自己作文后面留言的字迹一样隽秀美丽:

与姐姐共勉:

坚定不移

谨慎初战

务求必胜

妹妹:夏华

×年×月×日”

好有智慧的夏华,为了彼此不受到非议,竟男扮女“妆”起来!诗诗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感觉,好似冰封已久的心门透进一缕阳光,心里温暖又亮堂。

接下来的时日,诗诗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为高考第一轮而努力学习。

眼看第一轮考试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课桌上摞得一尺多高的书,初中高中的地理书历史书共计十二本,诗诗看着头都大,加上政治的资料,而这几门课恰是诗诗最薄弱的学科,由于学习不得法,所以,收效甚微。

匆忙中迎来了高考第一轮。

诗诗最终因为政史地三门课的成绩太差拖了后腿,没能通过第一轮,一个文科班五十名学生,通过的人数不到十名。初战失败,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辜负了老师的培养,辜负了自己的梦想。诗诗的内心充满了沮丧,也充满了不甘!

暑假在家里,诗诗收到了夏华的第一封信:

“诗诗同学:

你好!请谈谈你的得失和明天,顺从照片二张留念!握手。

夏华”

诗诗回信告知是自己的地理历史政治三门成绩太低太低,导致六门科的总分没达标,诗诗心有不甘,自己也想复读一年。本想回到原校复读,诗诗父亲又想帮诗诗找关系到重点中学去复读,还不确定。

夏华同学临近考试前,好像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出了点小状况,学校让他留级,就没参加第一轮的考试。如果诗诗复读,他们这一年就可以一起参加全国的高考。

诗诗在回信里还请夏华介绍学习史地的方法。三天后,诗诗就收到了夏华的第二封信:

“诗诗同学:

几天来,为着这封信,屡屡动笔,屡屡停笔。你要我介绍学习方法给你,真是苦了我。实质哪有什么经验方法。实话实说,我已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路,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走吧。”

接着,夏华帮诗诗分析历史和地理没有学好的原因,不是诗诗没有努力,可能是诗诗还没入门,然后很细致的介绍了学习历史地理的方法,诗诗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好的学习方法!感激、崇拜之情由然而生。

信的最后又说:“诗诗同学,不论到哪儿读书,都要以早为好,因为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对于我们来讲都是美好的……”

多么美好的语言!

后来,诗诗的父亲找关系,让诗诗去了另外一所重点中学,由于当时找关系想进这所重点中学复读的学生很多,学校只好进行了考试,考试通过的同学才可以进。幸好,诗诗顺利的通过了考试,有幸进入到这所重点学校!

接下来,鸿雁传书,一封又一封,被师生公认的所谓“情书”,内容却大多数是彼此的学校学习和考试情况的交流。

因为信件来往有些频繁,诗诗和夏华又一次引起了双方学校老师的关注!有一次夏华寄给诗诗的信,一直被扣在学校教导处,直到期末考试后,放寒假了,教政治的一位老师——诗诗家的亲戚才原封不动的把信交给了诗诗。而夏华所在学校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也多次找夏华谈话,因为这个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非常看重夏华的才华,视他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诗诗本以为到了新的学习环境或许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谁知道,好的学校,强手如林,压力更大,幸好,诗诗有夏华同学不定时的来信鼓励!

夏华给诗诗的第六封来信写道:

“诗诗,my dear friend:新的一年又来到了,鸿雁传书,给你带去什么呢?先问声新年好吧!”“……”

“我为我的前途担忧,你也为你的命运牵挂。同病相怜之际,我能够说什么呢,'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我们并没有到那地步,犹其是你,我以为。你说你是大海中正在风雨飘摇的一只小舟。的确可以这样说,其主要是怎样去对待它。挂起理想之帆,乘长风,破万里浪,直到理想的彼岸乃是唯一正确的路。要走下去,不畏激流和险滩!你,我,都该如此!虽然等待我们的可能是失败。(成功与失败并不是高考的成功与失败,这一点,你得清楚)”。

“My dear friend,我并不是在扬你抑人,生来就不善于,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恭维的我,这次也不会破例。你的作文朴素自然而又有所见地,这是我早有的感觉,我想你一定坚持练习的,现在你也不知所以然,足见大多数文学家并不自幼爱好文学是正确的。”(以上写于元月三日)

“时间,匆匆,太匆匆!”

“刚要挽留,却又从身边流过。今天已是××年元月八日了,此时,十六点二0,课外正在活动,教室里有几人在看书、聊天。近晚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照在书桌上,照在我的面颊上,手中笔上,信笺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此时,我不敢有过多的愿望,只求世界冻凝!等着看吧,时间,搬走了书桌,带走了一张稚气的脸,夺去手中的笔,抢去洁白的片纸,收敛了琥珀色的阳光,冲我而来的是黑暗,还有飙风、骤雨……”

“Dear,现实,毕竟还是现实,还有晴明的春,酷热的夏,阴霾的秋,寒冷的冬,我们还得读书,互帮,互助,走下去,沿着这路……”

随着通信称呼的变化,诗诗的内心似乎起了一些波澜,感觉到夏华那颗真诚友谊的心里又滋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愫。他们纯真的友情随着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来往在逐渐升华,爱慕之情在彼此的心中潜滋暗长。

但是,为了不影响彼此的学习,诗诗和夏华似乎都在克制、压抑自己的情感。

不久,在夏华的后面一次来信中,夏华表明了他的心迹:

“……Dear,我们书信往来这么久,你给我很大帮助,让我感恩不尽。寒假期间,你的形象天天在我脑子里转,我,我怕已爱上你了,可是,我“两袖清风怎敢误佳人,一身清贫怎敢入繁华。……”诗诗收到这封信之后,才发觉自己似乎不知不觉也爱上了夏华。每一次收到他的信,都是一阵欣喜,如果长一点时间收不到他的信,又怅然若失,情绪低落。所以,第一次,看到一位男生说爱上了自己,第一次,对一个男生有了心动的感觉,诗诗平静的心河泛起了阵阵涟漪,羞涩的脸庞飞起了红霞。“爱”字,多么纯洁而崇高的字眼,怎可轻言。

尽管如此,诗诗没有想得太多和太远,诗诗从来也没有什么门第观念和等级的思想,也许在夏华看来,诗诗的个人和家庭条件都比他好,字里行间,诗诗看得出,夏华也属于思想偏成熟类型的。而诗诗只是单纯的从心底里,喜欢一个人,爱慕一个人,崇拜一个人的才华,根本没有想得那么多。所以,收到这封信之后,诗诗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尊重他的约定:高考前不再通信,怕耽误彼此的考试,诗诗没有再给夏华回信。

期间,诗诗还收到别的同学的信,其中有一位是没有署名的男生的“情书”——匿名信,其中还引用了《琵琶记》里面的几句诗: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落花有意随流水,

流水无心恋落花。

世界多少痴情客,

空把相思付年华。

若得君心似我心,

不负此生共天涯。

诗诗不知他姓什名谁,哪怕知道他是谁,诗诗也不会回信的。诗诗对此,置之不理。

诗诗记得曹雪芹写过一首《无题》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

《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过:“终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大概就出自曹公这个《无题》诗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有女孩子缘,诗诗大概也有男孩子缘吧。诗诗几岁时就爱做男孩做的所有小游戏,比如:打梭,弹玻璃球,游泳等等。直到长大后,诗诗知道自己是个女孩子,就变得有些温柔,有些文静,而善良是她骨子里自带的,不是后变来的。

或许诗诗受曹公的那《无题》诗句的影响,宁愿让自己被男同学误认为是所谓的“高傲”,也不随便接受其他男生的感情。

诗诗坚定自己的情感方向,心无旁骛地为高考做准备。

夏华和诗诗约定好的,不再通信,不知怎么的,后来夏华又给诗诗写了一封信:“……你我分别已有一年之久,“妹”颇有思念之意,或来访,或往拜,或约会,告之,定不失信!”

“余不多说,面唔再谈”……又一次男扮女“装”用了一个“妹”字,风趣!

诗诗还没来得及回信。接着,诗诗又收到了夏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和去年那张夹在资料里一模一样的印着山水画的名信片,反面写着

扰姊:

斯人独憔悴!

妹妹:夏华

诗诗收到夏华的这封信和明信片之后,恨不能马上到夏华的学校去!去见他!去见他!可是,马上就要考试了,无论如何,都等高考后再说。诗诗为了不让夏华考试分心,所以就一直没给他回信,也没去见他。

没想到,诗诗万万没想到,高考后第三天就收到夏华这样的信。难道他真的生了什么大病?这信里的话到底暗示着什么?

诗诗赶紧约上两位相处不错的女同学,顶着炎炎烈日,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夏华家去看望,可是,到他家时,他家门锁着。向邻居打听,才知道,他家过去是地主成分,因为他的父亲在外面有了外遇,一回到家里就会打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被打的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和他父亲离婚的,他的父亲抛下他们走了。夏华和他哥哥及妹妹都跟他的妈妈在一起生活,他大哥去年考上大学,暑假也不回来,他小妹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夏华高考没考好,身体又不太好,他的妈妈身体也不太好。他们一起去他舅舅家去了。他舅舅家还在千里之外的偏远地区。

诗诗听完这些,怔怔地望着天空,那白云在天空里四处飘荡,飘荡……遗憾和迷茫穿过胸膛,任由风将眼泪收藏。耳边回响着那首伤感情歌“人生真爱能几回,天地同泣草木悲,骊歌声声催,敬君喝一杯,此去天涯雁纷飞。”

从此以后,夏华便杳无音信。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谨以此文告戒所有中学生,不要过早谈恋爱,影响学业和前途——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张艳,网名惠质兰心、竹林听雨,出生于江苏淮阴,毕业于刘老庄高三文科班。多年从事健康行业,现在淮安市清浦区天津路8号书香华庭15号经营“心脑血管健康养护中心”。闲时爱写点小文字,曾有作品发表在企业季刊、《淮海晚报》、《淮阴语文》、《安澜文学》、《淮阴文学》、《淮安文学艺术联盟》、《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诗社微刊》、《淮安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