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策反方志敏,反被方志敏策反,向影心丈夫做了这件功在千秋的事

发布时间:2025-08-29 16:08  浏览量:2

1981年秋,92岁的胡逸民从香港直飞南昌,顺山路爬上157级台阶,来到方志敏烈士墓前。

“老方呀老方,我的好囚友,我的好知己,我没有忘记你的托付,你的遗稿我早已交给你的党中央。”

旅居香港30年,他仍然操着一口地道的浙江家乡话。

虽然年岁已高,中气不是很足,但是站在方志敏墓前,他仍然泣不成声,嘴里不停的重复这几句话。

远道而来的胡逸民究竟是谁?曾经宣誓效忠蒋介石的他,与牺牲50多年的方志敏,究竟有着怎样曲折复杂的关系?

胡逸明

胡逸民,1890年出生于浙江南部永康县的农民家庭。现在知道他的已不多,可是在上世纪初期,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只要提出他的过往,一定让你惊讶。

胡逸民早年攻读法律,持有“法学士”文凭。因为崇拜孙中山,于1917年主动前往广东香山,很快得到孙中山赏识,出任香山县署审判员。

就是从这时开始,胡逸民与孙中山结下深厚情谊。他既是孙中山的铁杆追随者,也是他政治遗嘱和生活遗嘱见证人。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他与另外3人被治丧委员会确定为第一组守灵人。

非等闲之人,绝不可能出现在这。仅从这一经历,就可看出胡逸民的非凡。

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开始大权独揽,逐步发展成为军事独裁者。同属浙江人的胡逸民,开始受蒋介石拉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刚刚成立的“清党委员会”主席,就是胡逸民。

受蒋介石指使,胡逸民开始大兴土木,先后在许多地方兴建监狱,成为蒋氏政权的帮凶。当好的徐州监狱、南京中央监狱、汉口军人监狱,都由胡逸民主持兴建。不仅如此,他还先后出任3个监狱的监狱长。

在蒋氏政权,胡逸民还先后兼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审判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等职。

这个一心效忠蒋介石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怎么可能与方志敏结下友谊,还在改革开放之初专程飞往南昌祭拜烈士英灵?

他与方志敏之间,究竟是如何从誓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很快发展成彼此关心照顾的密友?

想知道其中秘密,就得从方志敏被叛徒出卖,移送南昌关押这事说起。

方志敏

1934年11月,方志敏时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同时兼任中共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方志敏打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旗帜,率部北上进入皖南。

让人难以相信,仅仅只过去了2个月,悲壮的事就突然发生。

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怀玉山”陷入敌军包围,不仅损失惨重,就连方志敏本人也不幸被捕,移送南昌“绥靖公署”军法处的看守所关押。

身陷牢笼的方志敏只有一个信念:为共产主义牺牲,为苏维埃流血。

方志敏是红军高级指挥员,胡逸民是国民党高层干部,在此之前两人并无交集,他们究竟是如何从相识到相交,进而发展到相知的呢?

原来胡逸民当时就在关押方志敏的监狱。只不过他已经不再是什么监狱长,而是被蒋介石抓起来,投入监牢的“罪犯”。

1935年2月,胡逸民所在监狱传出惊人消息:红军的闽浙赣省主席方志敏被抓,一同送来关押的还有好几人。

正在服刑的胡逸民,亲眼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拖着沉重脚镣,举步艰难的走进监狱。

他就是方志敏。

虽然铁镣在身,依然气宇轩昂,浑身充满正气。

方志敏被捕,蒋介石心喜若狂,想尽一切办法要让他归顺。

蒋介石派人找到胡逸民,想由他出面先与方志敏混熟,再想办法说服他归降。

敌人以为此计甚好,谁知事与愿违,胡逸民不仅没有劝降方志敏,反而被方志敏感化,由同情他发展到理解他,再发展到想尽一切办法要帮助他。

方志敏入狱第二天,胡逸民主动走到方志敏监舍前,隔着铁栅栏想套近乎。

可是方志敏并不愿意答理他,只是扭头看了一眼,就收回视线不再说一句话。

胡逸民并不死心,受蒋介石指使一心想“立功”的他,在看守所长陪同下,直接走进方志敏囚室。

看守所长介绍说:“这位是胡先生,就住在这里的优待号。他喜欢在狱中做好事,很想与你交个朋友”。

胡逸民接过话头:“我是胡逸民,失去自由已半年多,听到你的事我很同情。以前我曾帮助蒋介石干过‘清党’,但是暗中帮助过你们好些同党。”

听说他就是胡逸民,方志敏一楞。

作为红军高层领导,他多少知道一些与胡逸民有关的事。绷紧的脸终于露出一丝笑容,但是仍然充满警惕,只是随口说了声谢谢,就不愿再多聊谈。

毕竟同在一所监狱受押,一来二去彼此熟悉起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管胡逸民曾经是国民党官员,也帮蒋介石干过一些坏事,毕竟品质并不坏,就他个人来说对共产党也并无反感,更无恶意。

与方志敏接触多了,胡逸民反而受到影响,开始同情方志敏,理解方志敏。

在方志敏面前,他由衷的感叹:“你们共产党人是真的了不起,我打心眼里佩服。”

经过接触,方志敏逐步知道发生在胡逸民身上的一些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同时成立“清党审判委员会”,由胡逸民担任主席。

蒋介石成立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全盘否定国共合作,清除共产党组织。可是胡逸民是孙中山追随者,对共产党一直持同情态度,怎么可能做伤天害理的事?

不想成为蒋介石帮凶的胡逸民,想办法放走了一些被逮捕的共产党员,其中就有他自己的一个女秘书。这自然引起蒋介石反感。

胡逸民突然被捕,送到他自己当过监狱长的江苏省第一模范监狱。后来还是由好友张群出面,才在四个月后走出监狱。

谁也想不到,刚走出监狱没多久,蒋介石再次下令把胡逸民抓回监狱,理由仍然是有“通共”嫌疑。

稀里糊涂的再次被抓,三个月后又稀里糊涂的再次被释放,居然还能官复原职,从在押囚犯直接变成监狱长。

六年后,也就是1934年7月,坐在监狱长位置上的胡逸民第三次被捕,送到南昌的这所监狱。这次的理由更吓人,说他泄漏军事机密。

方志敏曾问他这次究竟犯了何事,胡逸民苦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次是被人诬告,也怪老蒋耍滑头。”

“真是卑鄙,你跟蒋介石那么多年,自然了解他为人,他哪是什么民族伟人,简直就是人民公敌,”方志敏开始同情胡逸民,“恕我直言,难道你还对他抱有幻想?”

胡逸民不好回答,只是摇头冷笑。

和胡逸民越来越熟,见他并无恶意,方志敏开始放下戒备之心,还把同室难友介绍他认识。

谈来谈去,自然谈到方志敏被捕原因。方志敏就把红10军团的战斗经过,向他作了介绍。

谈到“怀玉山战斗”的失败,方志敏深感自责,泪水不停的往下掉。

胡逸民劝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敌我兵力悬殊。”

“我们本该取得胜利,只是内部出现了某些失误,导致全军覆没,实在令人痛心,”方志敏陷入痛苦回忆,很快又捏紧拳头,“不过请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随着了解深入,胡逸民开始佩服方志敏,想起上面交给自己的“秘密任务”,他开始谴责自己:“我这是可耻,我怎么能做蒋介石的帮凶?”

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煎熬,胡逸民就把自己所受的任务和盘托出。

方志敏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你能亲口告诉我,说明你很正直。像我这种人,蒋介石总是会动脑筋的,这也不怪你。要怪就怪蒋介石太狡猾。”

说出心中秘密,胡逸民轻松许多,能得到方志敏谅解,更让他高兴。

患难之中见真情。

胡逸民觉得自己是“优待犯”,出入监狱内部很方便,应该能够为方志敏提供某些必要的帮助。

他就主动岔开话题:“我们现在都是阶下囚,应该彼此关心照顾,你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能帮的一定愿意帮助你。”

“那就先谢谢你,”方志敏接着说,“我苦惯了,并不需要生活方面的帮助。如果有什么书的话,倒是想请你借来几本。在这牢房里要是没有书报看,还真的不好受。”

“那好,我回去就挑几本给你送来。”胡逸民热情的承诺。

彼此之间再无恶意,双方也不再设防,来往更加频繁。

以送书拿报、借还物品为由,他们经常互串监舍。相互之间也开始以“老方“老胡”相称,似乎己经成为好朋友。

有一次,胡逸民又走进方志敏监舍。可是对方一反常态,不愿开口说一句话。

默坐在桌前的方志敏两眼发直,直愣愣的盯着自己的床沿。

顺着他眼神方向看过去,胡逸民两眼一愣,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视死如归”四个大字,赫然映入他眼帘。

这应该是刚刚刻写出来的,是方志敏用指甲一笔一画刻画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却是那么粗壮那么夺目,震撼人心。

刚被提审过的方志敏,刚与敌人军法处长展开一场激烈交锋。他以唇作枪、以舍为剑,把军法处长批驳得理屈词穷。

敌人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只好使出又一卑鄙手段。敌人喊来出卖方志敏的那个叛徒,想让他说服方志敏。

这个叛徒曾是警卫员,就是他眼红敌人赏金出卖了方志敏,导致方志敏被捕。

看到这个叛徒,方志敏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即使回到监舍,那颗被气炸的心也难以平服。

“懦弱者选择屈服,我永远不会投降,”方志敏一边告慰自己,一边用指甲在床沿上划出“誓死如归”四个大字。

得知刚刚发生的一幕,胡逸民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此时的他,虽然还是不得不受敌人指使,承担着劝说方志敏归顺的任务,但是他的心早已贴近方志敏,违背良知的话,他永远也不会再说。

他唯一能够做的,只是劝方志敏平复心情,保重身体。至于有人给他捎来蒋介石的口谕,要他尽快劝说方志敏投降的话,他宁愿全部烂在心里。

方志敏起身,找出早已写好的一张纸,指着其中一段话对胡逸民说:“敌人想要我投降,这是做梦。你看看,这就是我的誓言。”

方志敏烈士遗稿节选

看着这几行字,胡逸民的眼睛开始湿润,心生敬意的他脱口而出:“老方,你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一个人怎能顶天立地?但是为了信仰,宁折不弯就是我的性格。蒋介石有什么可怕的,在全国人民面前他其实是孤立的。就是在你们国民党内部,想反蒋的人不是也大有人在吗?”

提到国民党内斗,胡逸民心头猛然一惊,马上想起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

邓演达就是因为一心反蒋,遭到蒋介石嫉恨,逮捕后被关押在胡逸民任监狱长的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胡逸民告诉方志敏,他曾经想放走邓演达,可是蒋介石设防严密,难以成功。

1931年11月24日,宋庆龄想看望邓演达,私下找到胡逸民帮忙。胡逸民根本就没有向上请示,马上就满足了宋庆龄愿望。

蒋介石得知此事,恐怕夜长梦多,暗暗下令戴笠,立即将邓演达秘密杀害。

邓演达被害之事经媒体披露,立即引发掀然大波。面对舆论谴责,蒋介石想掩盖罪行。他不仅伪造好邓演达的所谓“口供”,还命令自家报纸对外宣称,邓演达之死“经胡逸民审理予以枪决”。

对邓演达的遇害,胡逸民本来就很伤心,没想不到蒋介石居然“栽赃嫁祸”。

胡逸民气得脸色发青,闯进蒋介石办公室,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是个无仁无义的坏东西。”

蒋介石哪受过这种气,站起来就朝胡逸民摔出两耳光:“胡逸民,你小子昏了头,你给我滚。”

谈起这事,就像发生在昨天,胡逸民早已把方志敏视为知己,恨不得把所有的委曲全部告诉他,恨不得把对蒋介石的所有恨全部说出。

方志敏被捕,国民党总以为奇货可居,想尽一切办法要“感化”他,总是想让他“归顺”。

为了“感化”方志敏,反动派把耐心推到极致。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敌人主动把方志敏转移到一间优待室。

这间优待室正好就在胡逸民优待室的斜对面。两人来往更频繁,关系更密切。

就是从这时起,方志敏开始认识胡逸民的妻子向影心。她后来虽然在军统策划下成为臭名殆著的女特务,甚至与杀人不眨眼的军统头子毛人凤结婚,但在当时她还是不问政治的良家妇女。

向影心

向影心只要来探监,总会带来各种水果和副食。胡逸民也总是分给方志敏一些,还介绍她与方志敏认识。

有一天向影心又送来好东西。她走后方志敏开玩笑说:“老胡,你艳福不浅呢。你瞧她多疼你呀。”

胡逸民回答说:“我以前对她也不错,算是知恩图报吧。”

于是胡逸民主动讲起他和她的往事。

1930年底,受蒋介石指派,胡逸民到西安去联络杨虎城。就是在西安,他偶然结识了向影心。那时她还是个大学生,因为长得美,胡逸明顿生爱慕之心,由杨虎城出面娶她为妾。

向影心

方志敏认识向影心后,知道她进出监狱方便,就开始动起脑筋,问胡逸民能不能请她帮忙做些事。

胡逸民满口答应:没问题,绝对没问题。

对胡逸民来说,这的确没有问题;对向影心来说,刚开始也的确没有问题,她也愿意帮忙。可是不久后,因为一件让人惊讶的事,就开始成为大问题,差点让方志敏的心血付之东流。

方志敏已经预感,敌人留给他的时间可能不会很多,总想写些材料,好给党中央一个交待,可是又怕带不出去,所以迟迟没有动笔。

得到胡逸民承诺,方志敏再也坐不住。他利用敌人要他写“交代”提供的条件,开始沉下心来写作。

3月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和《我们临刑以前的话》相继完稿;4月份,他又写出《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除留好底稿,还给狱中同志转抄传阅。

方志敏仍然在不停的写,只要有机会他就坐在桌前不停的写。

有一天,胡逸民忍不住问:“老方啊,又在写什么呢,到底作何打算?”

方志敏告诉他:我现在写的是《可爱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好题材呀,真的是好题材,只要能写出来,一定感人!”

受到胡逸民鼓励,方志敏抓紧时间写,生怕自己时间不够用。

文稿越写越多,方志敏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到底能不能带出去?

胡逸民拍着胸膊:“别担心,只要你信得过,我一定帮你想办法。”

听他总是这么说,方志敏开心的笑了:“如果真能帮这个忙,我牺牲后也可含笑九泉;我冒险写下的这些文稿,今后就全部托付给你。”

能受到方志敏信任,胡逸民觉得此生有幸,他动情的说:“你写吧,抓紧时间写,我一定想办法给你送出去。”

方志敏将早已完稿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交给胡逸民,由他转交给向影心带出监狱,重新投入写作中。

方志敏在狱中(版画)

让人难以相信。向影心自从带走这篇文稿以后,就再也没有来过监狱。

受到别有用心者的勾引,她开始慢慢走上斜路,后来居然被戴笠包装成“军统一枝花”。

有一天,胡逸民得知一个内幕消息,马上告诉方志敏:“军法处给上面写了一份报告,说你至今无降意,打算枪毙你,可是上面批的却是‘缓办’,看来你的案子要拖一下。”

方志敏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可是一听说要“缓办”,心里不免引起波澜。

若能免幸免于难,不就可以为党多做些工作?

方志敏不怕死,但是他也渴望生,渴望有更多时间与敌人作斗争。

想到这些,方志敏决定越狱。

其实早在3月下旬,方志敏就策划过集体越狱。可是既无外援,又无内应,计划最终流产。

在这戒备森严的地方,要想组织越狱,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从进了“优待号”,方志敏在胡逸民帮助下,又策划过一个“曲线越狱”的办法:先想法获得“保外就医”机会,再伺机逃脱。

计划虽好,可是无法打通所有关节,最终还是流产。

不久,胡逸民又帮方志敏想出一个办法。

请向影心从外面带来500块大洋,分别打通狱内相关看守,再寻找机会脱逃。

眼看离成功越来越近,可是大门口的敌哨兵,防守总是那么严格,而且人员频繁更换,根本就找不到合适机会。

这次越狱计划,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把狱内狱外搞得更加紧张,看守更加严密。

几次策划越狱,几次都难以实现,胡逸民很内疚,方志敏反过来安慰他:

“越狱本来就是万死中求一线生机,岂能轻易成功?这又不能怪你,只是再次让你破费劳神,实在是对不起。”

方志敏接着说:“我又不是怕死的人,越狱不成我也无憾。我最痛苦的,是从此失去了为我党工作的机会。”

滚烫的泪珠从胡逸民眼中落下,他竖起大姆指,为这个视死如归的人点赞。

已经预感来日不多,方志敏心无杂念,再次全身心投入写作。

5月份,《可爱的中国》终于完稿;他又马不停蹄,先后写出《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和《清贫》。

6月份,《狱中纪实》《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三篇文章,也先后脱稿。

炎热的夏季悄然来临,南昌一向有“火炉”之称,监狱里更是闷热难耐。

尽管汗流如雨,方志敏仍然端坐桌前。到了深夜,灯火萤萤,虫咬蚊叮,他还是在不停的写。

战场上,他指挥千军万马向敌人发起一波又一波攻击;监狱里,他与敌人战斗的武器就是手中的这杆笔。

看守所内,从一所之长到普通看守,大多数已被他争取,方志敏写作时可以不加防范,但是还得提防军法处派人来查。

为了防止意外,方志敏把军法处给他提供的红线稿笺摆在案头,稍有风吹草动就拿过来,假装正在写“交待”。

为了不影响方志敏写作,胡逸民开始减少“串监”次数。方志敏心有灵犀,有什么事就用传递信函的方式交谈。

方志敏一边写新的内容,一边把已完稿的材料重新誉抄一遍,再分批交给胡逸民保管。

他这么小心谨慎,是担心敌人随时会对他下毒手。

有天晚上,胡逸民再次应约到方志敏监舍取文稿。

方志敏告诉他:其中有一份是写给你的。

回到监舍,胡逸民打开信件,开头虽然没有称呼,但是他知道这是方志敏写给自己的,也知道方志敏是想保护他:

方志敏写给胡逸民信

信的落款,怎么是“云母文”?

胡逸民也是文化人,对这署名自然心领神会。“云母文”三个字合起来,不就是“敏”?

看着方志敏写给自己的信,胡逸民百感交集,这是即将就义的英雄,写给囚友的忠告和希望。

“从罪恶跳入正义;从黑暗跳入光明。”

盯着这句话,胡逸民看了又看。46年后,当他首次来到方志敏墓前时,他仍然清楚的记得这几句话。

这一夜,胡逸民彻底失眠。

7月初,胡逸民再次来到方志敏的囚室。

“老胡,他们要出场的人都已来过,他们要说的话也早已说完。看来这场戏就要收场了。我们的这次交谈,很有可能就是永别。”

方志敏的话,虽然低沉但是很有力,虽然缓慢却如重拳击鼓。

听他这么说,胡逸民心如刀绞。

在严酷现实面前,任何劝告都是多余的。胡逸民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掀开草席,方志敏在床板背后取出一包暗藏的东西,郑重的交给胡逸民:

“这可能是我最后的两份文稿,其他的已经来不及写了,他们随时都会把我拉出去的。”

临别之际,方志敏再次嘱咐:“你一定会获得自由,这只是迟早的事。我的这些东西只有拜托给你了!”

胡逸民想宽慰他几句,可是实在不知说什么好:“怎么,你又听到些什么?”

“我知道,他们是不会放过我的。我早已作好明天或者后天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

方志敏话题一转,又开始高兴起来:

“老胡呀,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听说我们的红军早已穿过云贵川,已经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

一边说这话,他一边握起拳头:“请相信,红军的胜利就是革命的胜利,也是我的胜利。”

没有因为死的到来而害怕,却为红军即将到达陕北而高兴。

这就是方志敏临刑前的心声。

捧着方志敏的文稿,胡逸明觉得沉甸甸的,他颤抖的说:“老方,请你相信,我一定把它们安全送出。到底转交给谁、怎么转交,你就吩咐吧!”

“先把它们藏好,等你出狱后把它们交给鲁迅,他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或者想办法找到宋庆龄。我这包文稿里有写给他们的信,我想他们一定会帮我转交给组织的。”

夜已深,临别时方志敏再次嘱咐:“我们近来的谈话,注意不能随意外传。否则会给你带来麻烦,请保重!”

1935年8月6日,在南昌城边的下沙窝,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935年秋,胡逸民终于盼到出狱这一天。

他没有忘记烈士的托付,于是取出方志敏留给自己的绝笔:

方志敏写给胡逸民信

看着这己不知道看过多少次的遗信,泪水再次模糊胡逸民的双眼。

他下定决心要去完成烈士的遗愿,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去撞。

可是他又觉得自己已经愧对方志敏的信任。

他曾委托向影心从狱中带出一些烈士的文稿,要她设法转送出去。可是半年时间早已过去,居然一点消息也没有,现在就连她的人影也看不到。

他哪里知道,他的妻子向影心早已变心,早已与别人苟活在一起。

残酷的事实证明,向影心的背叛其实早已被烈士预料到:“就是你的夫人,现在也表示缺乏勇气”。

胡逸民还没有出狱的时候,向影心就已经与桂永清混在一起。后来又被戴笠利用,成为军统圈内骨干成员。

抗战爆发后,她转往重庆,开始与毛人凤住在一起。

由她提前带出的一批烈士手稿,早已散失社会,有的甚至再也无法找到。

毛人凤和向影心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让人难以相信的事突然出现。

在重庆收藏界,传出惊人消息:有人在市场上悄悄收购了一批方志敏烈士的遗稿。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得此消息,马上想办法联系,可是对方要价很高。

尽管如此,八路军办事处还是拿出重金,将散失己久的方志敏遗稿收购回来。

在这批幸免无难的手稿中,就有方志敏写于1935年3月的手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这些手稿应该就是委托向影心带出的。可是她根本就没有保存好,反而使它们流落民间,怎不令人痛心?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叶剑英,看到烈士遗稿百感交集,以《方志敏同志》为题,在烈士照片后写下四句诗词,后被人称之为《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叶剑英题方志敏诗

刑满释放的胡逸民,在南昌稍作休息,就前往杭州隐居。

在彷徨和痛苦中煎熬一年,胡逸民决定冒险赴上海。他要完成烈士临终前的托付,他要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1936年11月,化装成生意人的胡逸民来到上海。

他首先按方志敏嘱咐去找鲁迅,可是就在他来上海前一个多月,鲁迅先生已经不幸病逝。

十里洋场,人海茫茫,到哪里才能找到共产党的组织?

怀揣烈士遗稿,胡逸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是不想去找宋庆龄,可是此时正值乱世,他又能到哪里去找呢?

漫不经心的翻看新出版的报纸,胡逸民无意中看到一则消息,突然有了灵感:找上海救国会,找它的负责人章乃器。

他之所以决定这么做,是因为他早就听说这个人可能与共产党有某种联系。

经过一番打听,胡逸民终于找到章乃器家里。

许多年后,章乃器的夫人胡子婴回忆说:

章乃器夫人胡子婴回忆录节选

交出手稿,胡逸民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整个人清松了许多。可是他哪里知道,这批手稿差点出了大事。

离开章乃器家没几天,意外事情发生,差点毁了这批手稿。

11月23日,章乃器突然被捕,他夫人胡子婴开始着急。担心敌人来抄家,担心方志敏的遗稿受连累。

这可怎么办呢?

胡子婴与宋庆龄有联系,马上打电话,然后找出手稿,派章乃器的弟弟章秋阳连夜送到宋家。

收到文稿,宋庆龄又马上回电胡子婴:你放心,放在我这很安全。

处理完这事,已是凌晨两点。

收到方志敏手稿,宋庆龄视若珍宝,将其交给冯雪峰,由他转交给“小K”。

代号“小K”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潘汉年。

根据“小K”指示,冯雪峰又取回遗稿,再转交给一个名叫谢澹如的人。

方志稿遗稿传递经过:

方志敏-胡逸民-胡子婴-章秋阳-宋庆龄-冯雪峰-潘汉年-冯雪峰-谢澹如-中央

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首次公开出版《可爱的中国》。所用底稿,就是胡逸民带出的方志敏遗稿。

多年以后,胡逸民得知遗稿传递全过程,百感交集。拍着胸脯,他不停的自语:我没有愧对烈士的临终所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

冷落已久的胡逸民,因与杨虎城有私交,又被国民党重新起用。可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被张学良释放。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胡逸民,马上受到冷落。

胡逸民也就开始心灰意冷,不再愿意抛头露脸,更不愿意再去过问政治。

1937年,早已看破红尘的胡逸民,前往汪伪政权控制下的南京。

他并没有做任何对国家不利的事,只是在市郊买下一块地,开始创办“并耕农庄”。

与胡逸民相好的于右任听到这个消息,以题写匾额方式,派人给他送来10个大字:“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

远离政治的胡逸民,只想以田园为乐,过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可是他哪里知道,就是这种事情,也会给蒋介石再次收拾自己埋下伏笔。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

蒋介石再次对胡逸民发难:“你为何不随政府迁往重庆,反而偷偷的躲在南京当汉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蒋介石想收拾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再次遭到逮捕的胡逸民,经法庭审判,以“汉奸罪”被判刑,送到由他创建的南京老虎桥监狱看管。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早已集结长江北岸的二野、三野,只等一声令下,就会横渡长江,直取南京。

从杨虎城部队走出的孔从周,是二野的一个军长。他与胡逸民有老交情,听说胡逸民就关押在南京的监狱,通过可靠内线关系,想方没法把他提前营救出狱。

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4月23日南京解放。已经出狱的胡逸民为迎接解放军进城,配合地下党做了许多工作。

开国大典即将举行,应中央邀请胡逸民前往北京,受到党中央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礼遇。

遗憾的是,胡逸民对党的统战政策仍然心存疑虑,再加之听了一些流言非语,内心总是惶恐不安,总是担心秋后算帐。

在矛盾心态的驱使下,胡逸民竟然作出糊涂决定,在1950年春夏时带,悄悄跑到香港。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祖国大地到处都是莺歌燕舞。

胡逸民再也坐不住,下决心要回国。

1981年10月,拿到回国签证的胡逸民心潮起伏,方志敏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电影般浮现眼帘。

回想起方志敏刑前的委托,他决定把任务完成情况,当面告诉烈士,以慰在天之灵。

回国探亲的胡逸民,并不是立即回乡,他把第一站选在南昌,他要先去祭拜烈士,把任务完成情况当面告慰方志敏的英灵。

站在墓前,往事历历在目。

泪眼模糊的胡逸民喃喃细语:“志敏,你安息吧,你交办的事我早已交给你的党中央,你的《可爱的中国》早已传响中华大地。”

祭拜完方志敏,胡逸明回到老家,只小聚几日就返回香港。

他以最快速度,处理完所有家产,只有一个心愿:我要回家。

1982年,胡逸民重新回到浙江永康老家。在外飘泊几十年,他终于叶落归根。

1987年,胡逸民病逝,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