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焦孝甫讲焦家祖上的用人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9 12:45 浏览量:1
关注我❤️了解焦家大院的神秘故事[发怒][酷拽][爱慕]
午后的阳光斜斜洒在焦家大院的青石板上,我跟着爷爷焦孝甫走到阁前,那扇雕着云纹的木门虽有些陈旧,却仍透着股庄重劲儿。爷爷伸手摸了摸门框上的木纹,忽然开口:“娃儿,你知道咱焦家当年生意能做那么大,最倚仗的是啥不?不是银子多,是会用人 —— 咱焦家祖上那套用人文化,可是藏着大智慧哩。”
我好奇地问:“爷爷,那焦家祖上是咋用人的呀?”
爷爷往门槛上一坐,慢悠悠讲起来:“先说说‘儒掌柜’吧。当年咱焦家的大掌柜,可不是随便找个会算账的就行。得通晓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能随口背几段,还得把珠算练得炉火纯青,手指在算盘上一拨,数儿就分毫不差。每月初一,大掌柜都要在这商经阁里讲《商帮仪轨》,你想想那场面 —— 他穿着靛蓝长衫,腰上挂着个青铜算盘,往阁里的太师椅上一坐,底下坐着各分号的伙计,他一边讲‘诚信为本’,一边还能随手用算盘演示账本咋算才清楚。”
“有回啊,你太爷爷找新掌柜,来了个姓周的先生,四书五经背得溜,算盘也打得好。可你太爷爷没立马拍板,反倒让他讲《商帮仪轨》里‘见利思义’那段。周先生不光讲了道理,还举了个咱焦家以前的例子 —— 有回运粮遇到天灾,粮价涨了三成,有人劝当时的掌柜趁机多赚钱,掌柜却说‘咱焦家不能赚这昧心钱’,照样按原价卖给百姓。周先生说:‘做掌柜的,先得懂礼义,再懂算盘,不然算盘打得再精,心歪了也没用。’你太爷爷一听,当即就定了他当大掌柜。后来周掌柜管了十年生意,咱焦家的分号开了五家,从没出过半点儿亏心事。”
我听得入神,又问:“那除了儒掌柜,还有啥特别的职位不?”
爷爷笑了笑:“还有‘堰语通事’,这职位可是咱焦家为了跟川西堰工打交道特意设的。你知道,川西那边修堰的工匠有自己的行话,咱陕帮商人说的切口跟他们也不一样,要是弄混了,签契约时连治水的术语都讲不明白,那麻烦可就大了。就说‘杩槎’吧,那是堰工用来挡水的木架子,咱陕商以前听着都懵,后来设了‘堰语通事’,专门把堰工行话翻译成咱能懂的词 ——‘杩槎’就译成‘水关榫’,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有年咱焦家要跟川西的堰工合作修水渠,签契约时,堰工说‘要扎三道杩槎’,当时的通事姓王,立马跟咱这边的人解释:‘就是要搭三道水关榫,挡水才稳当。’还特意在契约上把‘杩槎’和‘水关榫’都写上,两边都看明白了才签字。后来水渠修得顺顺利利,没因为术语闹半点儿纠纷。你太爷爷常说,做生意就怕‘鸡同鸭讲’,专门设个通事,看似多花了份工钱,实则省了大麻烦 —— 这就是咱焦家用人的精细劲儿。”
爷爷站起身,拉着我往大院里走,指着远处的粮仓说:“娃儿你记着,咱焦家祖上用人,从来不是只看一样本事。要文化素养,也得有专业技能;要懂大道理,也得会解决实际问题。就像儒掌柜,又懂文化又会算账;堰语通事,既懂堰工行话又懂商业规矩。这样的人凑到一起,才能把生意做稳、做长久。”
风掠过院中的老槐树,叶子沙沙响。爷爷看着我,眼神格外认真:“现在的年轻人总说找工作难,其实用人单位也愁 —— 愁找不到又懂行、又守规矩的人。咱焦家祖上那套用人文化,放到现在也管用:不管做啥,先把人做好,再把本事练精,这样才能让人放心,才能成事。”
我点点头,望着商经阁的方向,仿佛能看到当年儒掌柜讲经的身影,听到堰语通事翻译行话的声音 —— 原来焦家的兴旺,早藏在这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智慧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