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那些离心离德、泄劲的文学,必然最终会遭到人民的摒弃!

发布时间:2025-08-13 17:01  浏览量:1

1962 年,浩然在《永远歌颂》这篇创作谈中,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态度,阐明了自己的文学立场。在那个文艺政策调整的特殊时期,这篇文章不仅是他个人的创作宣言,更折射出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

浩然将创作动机、创作立场等根本性问题摆在首位,在他看来,文学创作绝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出 “永远歌颂”,并阐述了三点理由,这些理由呈现出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 。

浩然从革命战士的身份认同出发,强调文学就如同枪械一般,必须明确目标,枪口只能对准敌人,而绝不能指向自己人 。这种形象的比喻,生动地体现了战争思维在和平时期的延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依然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文学作为一种思想武器,需要发挥其战斗作用,为革命事业保驾护航 。浩然作为一名党员作家,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认为只有坚定地站在革命立场上,用文学歌颂革命的正义性和伟大成就,才能鼓舞人民的斗志,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

浩然站在人民立场上,认为文学应该发挥团结鼓劲的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紧密延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将文学的教育功能置于首位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文学应该成为连接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桥梁 。浩然深刻认识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人民需要能够帮助他们团结一心、不断进步、充满干劲的文学作品 。他坚信,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那些使人民离心离德、泄劲的文学,必然会遭到人民的摒弃 。

浩然认为,“乾坤扭转,时代大变”,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其主流是朝着人类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这一历史潮流 。而这一伟大的时代,为文学提供了最为崇高、丰富的创作素材 。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源泉 。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道路和天地才会变得最为宽广、自由 。

在《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将 “永远歌颂” 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 。他笔下的萧长春、高大泉等正面人物,成为了 “歌颂” 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些人物身上几乎看不到性格缺陷,他们的成长轨迹完美契合了革命理想的发展逻辑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展现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 。

在浩然的创作生涯中,《艳阳天》与《金光大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浩然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 。

《艳阳天》以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的故事为蓝本,生动地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这部作品的情节设置巧妙而复杂,犹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将各种矛盾冲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麦收时节,本是收获的季节,然而东山坞却暗流涌动 。以萧长春为代表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与以马之悦为代表的企图破坏合作化的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马之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煽动群众,制造混乱,给合作社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

而萧长春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带领着广大社员与马之悦等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他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爱情、友情等情感线索,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萧长春与焦淑红之间纯真的爱情,他们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相互推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时代,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与不易 。

在人物塑造方面,《艳阳天》堪称一绝 。萧长春无疑是作品中最为耀眼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担任着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 。他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充满了阳刚之气 。他的脸庞黝黑而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萧长春不仅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带领社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发展生产,还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大公无私,一心只为集体利益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面对儿子小石头不幸被马小辫害死的噩耗,他悲痛欲绝,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毅然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带领社员们投入到紧张的麦收工作中 。

除了萧长春,作品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 。焦淑红是一位热情开朗、积极向上的女青年,她对萧长春充满了爱慕之情,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各项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之悦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自私自利,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但他又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这使得他在与萧长春的斗争中给对方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金光大道》同样以农业合作化为背景,讲述了芳草地村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道路的艰辛历程 。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较长,从土改后一直写到高级社的建立,全面地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作品中,高大泉是一个核心人物,他的形象与萧长春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

高大泉是一位朴实憨厚的农民,他对党和社会主义充满了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他身材魁梧,有着一双勤劳而有力的大手,这双手见证了他为改变农村面貌所付出的努力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始终坚信合作化道路是农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 。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冲锋在前,带领着乡亲们共同克服 。例如,在春耕时节,村里的一些农户缺乏耕畜和农具,高大泉积极组织大家互帮互助,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农具和耕畜,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农户 。他还积极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带领乡亲们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生活条件 。

在《金光大道》中,作者还通过描写高大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他与朱铁汉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他们一起为合作化事业努力奋斗,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在面对张金发、冯少怀等企图破坏合作化的反动势力时,他们毫不畏惧,坚决与之斗争 。高大泉与妻子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在妻子的支持下,高大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化事业中,为乡亲们谋福祉 。

《艳阳天》与《金光大道》这两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广大读者呈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生动画面,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还通过塑造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激励着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些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

十年运动结束后,风向发生了巨大转变,浩然的创作生涯也随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曾凭借《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名噪一时,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此时却面临着诸多争议与批判 。

浩然被卷入了复杂的漩涡之中,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严厉的审视 。一些人认为他创作迎合了当时的需求,是对文学的背叛。例如,他在 1974 年创作的诗体小说《西沙儿女》,被指责为阿谀奉承之作。还有人对他在文革期间的言行和立场提出质疑 。在多数作家被迫终止创作的岁月里,浩然却相对活跃,这一事实让不少人对他产生了不满 。

面对这些争议与批判,浩然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 。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自己创作《艳阳天》《金光大道》完全是出于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没有人要求他按照特定的路子写 。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他表示,“尽管有一些遗憾,但迄今为止,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相反,我为它们骄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一直以笔为录,记录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 。他坚信自己是在为农民写作,是在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创作初衷从未改变 。

在后期的创作中,浩然也尝试做出一些转变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创作,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新的创作方向 。1994 年,《金光大道》再版,浩然在序言中称没有对小说进行任何修改,让其 “保留原汁原味原来的面貌”,以供读者认识过去的历史和文学以及作者 。然而,对初版本与再版本校读后发现,浩然其实对后者进行了数万字的删改 。如突显农民新人高大泉与老一代农民积极分子周忠、邓三奶奶被过度拔高的政治觉悟、思想理论水平与阶级斗争意识的描写,援引毛泽东语录、合作化政策、“道路”“路线” 之争等相关文字,及作者的大量议论都被删节 。

经删改后的再版本意识形态色彩明显弱化,激烈的言辞、火药味十足的气氛大为淡化 。这一修改行为,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过去创作的反思,试图摆脱过去作品中过于浓厚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文学创作的重新探索和尝试 。

浩然还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如长篇小说《苍生》 。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国大众文学学会首届文学奖的特等奖 。在《苍生》中,浩然依然关注农村生活,但他的视角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关注农民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歌颂,而是更加真实地展现农村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农民在这些问题面前的挣扎和奋斗 。

浩然的创作生涯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以笔为剑,以纸为战场,在文学的天地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记录了农民们的生活、奋斗与梦想 。

从文学成就来看,浩然无疑是一位高产且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涵盖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 。早期的短篇小说如《喜鹊登枝》《新媳妇》等,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新气象,为他赢得了声誉 。而《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这两部鸿篇巨制,则将他的创作推向了巅峰 。

《艳阳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塑造了萧长春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金光大道》则通过对芳草地村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历程的描写,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与伟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