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驰女司机亮证”看家风建设 | 今豫网言

发布时间:2025-08-08 18:13  浏览量:1

近日,“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的话题引起热议。调查通报显示,“亮证司机”并非公职人员,出示的证件是其丈夫个人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目前,其丈夫已被立案调查,“亮证司机”侯某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五日。

近年来,个别党员干部不把家风建设当回事,身边人行为失当引发的舆情屡见不鲜。

舆情如火,引燃易,扑灭难。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倘若党员干部自身不净、家风不正,不仅容易“引火上身”,更可能让当地陷入舆论旋涡,最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党员干部身处群众监督、媒体聚焦、党纪约束的多重“聚光灯”之下,言行举止始终受到高度关注。若不重视家风建设,一旦身边人偶发的出格行为沾染“特权”色彩,势必会引起舆情风险。

特权施压必遭反噬。个别党员干部的家人,自以为家里有人掌握了公权力,就有本事摆平一切,遇事就搬出公职身份做“挡箭牌”,甚至不惜拉党员干部“下场”,最后往往“偷鸡不成蚀把米”。尤其当党员干部自身存在问题时,舆情就是推动调查的“催命符”。

从“我爸是李刚”妄图用“爸”息事,到“亮证司机逼迫让路”用“证”施压,本质都是炫耀特权,最终“特权幻想”都在公众监督下土崩瓦解。

高调炫富引发质疑。部分党员干部的家人爱慕虚荣,在网络平台高调炫富,刻意彰显远超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不管是真有钱还是装有钱,都会引发网友对其财富来源合法性的质疑,引来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从“北极鲶鱼”事件,到国企员工朋友圈炫富引发的风波,诸多事例表明,高调炫富终会让隐藏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

恃权纵逸终食恶果。有些党员干部的家人不甘低调,通过炫耀亲属的职务职级,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虚妄快感。更有甚者,自己也是公职人员,却将级别或职务更高的家人当成“靠山”,上班不干事、混日子,追求“躺平式安逸”,还炫耀“特权”,最终必将被舆论裹挟,喜提“处分”礼包。

云南红河“女子自曝怀孕期间摆烂不上班,丈夫是市副处”,尽管官方通报澄清“副处丈夫”纯属虚构,但她的言论仍引发公众强烈不满。变相炫耀特权本质是对权力边界的践踏,终将付出代价。

图片由AI生成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直接关系到其政治前途。然而,为何仍有党员干部对此视而不见?

信念缺失,防线失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一些党员干部却将理论学习抛诸脑后,要么忙于事务性工作,要么醉心经营人情世故,结果思想长期“缺钙”,信仰信念逐渐动摇,实践失去方向。受其影响,家庭良好氛围被侵蚀,廉洁防线随之失守。

自身不正,带坏家风。事实上,一些党员干部连以身作则都做不到,又何谈引导家风?有的党员干部经常违规使用公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还爱在家人面前显露能力,让家人耳濡目染、有恃无恐;还有的不愿在约束下工作和生活,贪图享乐、作风不正,家人有样学样,价值观自然被扭曲,家风也被带偏。

三观错位,公私不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党员干部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个别党员干部家风失守的背后,往往源于“三观”错位,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对家人一味迁就纵容。比如默许家人收受财物,甚至滥用公权力“回报”他人,最后在亲情的裹挟中被“拉下水”。

树立良好家风。图源:新华社

毛泽东同志曾给自己定下“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条原则,陈云为让家人不搞特殊化定下“三不准”原则,杨善洲告诫子女“人一辈子,都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这些红色家风,无不彰显着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与不搞特殊的清廉节操。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党员干部必须管好自己和家人,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端正自身思想,校正家人认识。理论学习不仅不能荒废,而且要下足掘井汲泉的功夫,在循序渐进中入脑入心入行,把思想的“总开关”拧紧,掐断“妄思”之苗,以思想自觉引领正家风的行动自觉。自己先带头,守简朴、去奢靡,做到小事当慎、小节当拘,为家人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家人崇廉尚洁。

纪律规矩是“高压线”,也是“防护网”。扎紧自家后院儿拒腐防变的篱笆,对家人看得紧一点、要求高一点、管得严一点。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亲情与权力“绝缘”,让家人知道原则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一些不良倾向及时纠偏。

监督管理跟得上,教育引导也要加强。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更好筑牢家庭廉洁防线。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行为,同时加强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情况抽查核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正反两方面教育,在以案明纪中强化震慑,引导其筑牢家庭廉洁防线。

家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风连着社风。修身齐家,是每个家庭该有的自觉。

​总策划:郭岩松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夏署光

责任编辑:杨琨

替“不年轻干部”说几句话 | 焦点网谈

PPT“卷”不出真业绩 | 焦点网谈

《南京照相馆》里“铁证如山” | 焦点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