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善良,是一个家庭消除内耗最好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5-08-04 19:45 浏览量:1
每个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
可是管理一个家庭,真的不容易,动不动就是家人互相攻击,兄弟姐妹如仇家。
《周易》里写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诚然,做好“善良”的文章,家庭内耗就消除了。
近代名人李叔同,出生在大户人家,感受了爱,也承受了恨。最后也使用“善良”,化解了一切,从容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如果你觉得家庭内耗很多,那就学一学李叔同的言行,有很大启发。
01
儿女对父母不满的时候,“善待”就是孝顺。
李叔同,清光绪六年出生,家在天津。
父亲生他的时候,算是老来得子,因此对他格外爱护。
可是好景不长,李叔同几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在十六岁那年,他遇到了歌伎杨翠喜。
柔美的歌声,娉婷的舞姿,让他如痴如醉。他常常是听着戏,到了散场,还不愿意离开。
频繁的接触之后,他们有了单独相处的机会,彼此爱慕。
此刻,母亲王氏出面干扰,毕竟李叔同是大户人家的儿子,杨翠喜是戏子,层次相差十万八千里。
过了一段时间,杨翠喜被卖给一个富人,做了小妾。李叔同怅然若失。
母亲趁机会,为李叔同迎娶了富家女子俞氏。
面对母亲的包办婚姻,李叔同只能无奈地接受。
再后来,母亲跟随李叔同一起去上海谋生。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悲痛万分,写下了《梦》——“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不管父母做了什么,其根本是为了儿女好。一旦理解了,那就释怀了。
其实,父母永远不会让儿女满意,哪怕父母是神。比方说,玉皇大帝的女儿七仙女,爱上了凡人董永,也会勃然大怒。
普通家庭,父母会偏心;会在儿女创业的时候,表示爱莫能助;父母还会干预你的婚配;父母也会帮忙带娃;支持你买房,送你读书......善恶皆在其中。
当你和父母有内耗的时候,就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想一下他们的好处。在父母老的时候,尽孝了,彼此就原谅一切了。
02
兄弟姐妹争吵的时候,“善待”就是放开。
李叔同的母亲是“妾”,因此他不是家里的嫡子。兄弟姐妹交往的时候,他自然就低人一等。
李叔同投身变革,加入了变革的团队。其家人怕被连累,就坚决划清界限,让李叔同搬出去。
最过分的是,母亲过世,兄弟阻扰李叔同把棺椁放到正堂,拒绝走正门。为此,兄弟大闹一场。
闹开了,兄弟再也无法同处一室,只能分家。
到处飘来飘去的李叔同,和大家庭关系越发淡泊。不过他并没有仇恨,而是选择了距离为美。
正如他说过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影响你的情绪,让你烦躁、让你不安,而你自己又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兄弟姐妹从小是一家人,但是成年之后,就不是了。父母走了之后,那就在亲戚了。
抱着随便的态度,如同普通亲戚一样,那你就不会和他们争斗不休了。
“追蛇定律”告诉我们,遇到蛇咬的情况,第一时间不是去追蛇,非得把蛇打死,而是去就医。你和蛇纠缠不清,大概率要毒发身亡。
农村有一种习俗:“树大分丫,家大分家。”
成年的兄弟姐妹,个个都很精明,都为了自己。你和他们在一起,内心不安宁,生活不舒服。选择离开,看起来是你服软了,其实是你坚强地走出去了。
03
夫妻无法走到头的时候,“善待”就是慈悲。
李叔同说:“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了你;缘散,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人是会变的,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后来可能是一个路人。
爱,还是双方的互动,而不是一厢情愿的。
如果在注定要分开的时候,还非得住一起,那么就会持续的伤害。
李叔同厌倦了红尘,选择出家。
妻子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要劝说李叔同回家。
他们在西湖里相见。妻子问:“爱是什么?”
李叔同说:“爱是慈悲。”说完,他转身,了断尘缘。
或许很多人都埋怨李叔同,亏待了自己的妻儿。可是有多少人,理解李叔同,在爱情里,他到底有多苦?
面对一个很爱自己、自己却一点都爱不起来的人,那不也是一种折磨?
与其苦苦纠缠,凑合,还真不如彼此放过。好聚好散,虽然有痛,却不会痛太久,终究会释怀。
爱,不一定是在一起,还可以是放手。
04
《康熙字典》里,“善”是指大也;善乃大也。
也就是说,善待家人,这是一种大的格局,是一种宽广的胸怀。
把胸怀打开了,家人之间的各种摩擦,就算什么呢?如微尘一样轻盈,对谁都不是负担。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创办了钱铺,得到了一份巨大的家业。然后设立义塾,帮助一大群穷苦孩子读书;创立备济社,专门去救助那些穷困,孤寡的人,得到了“李善人”的称号。
到了李叔同这里,善意在延续,但凡彼此消耗的,放下,放过。
如果有一天,你再讲自己的沧桑,家人的爱恨,就像个局外人一样,那就是你重生的开始,和大家庭无关。
终其一生,悲欣交集。
终其一家,止于至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经年如翡》作者:之知
- 下一篇:诸位看官我来还原一下亮证女事件原委,不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