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图书馆好书推荐《巴黎圣母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01:24  浏览量:1

好书推荐

《巴黎圣母院》

作者: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2000年

索书号:I561.4/00060:8

藏书位置:石屏县图书馆

1.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2.内容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主线围绕四个主要人物展开:

- 美丽善良的吉普赛舞女埃斯梅拉达,她纯真热情,却因外貌和身份被世俗误解。

-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因相貌丑陋被世人嫌弃,内心却善良忠诚,深深爱慕埃斯梅拉达。

- 道貌岸然的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被对埃斯梅拉达的病态欲望驱使,最终走向邪恶与毁灭。

- 英俊但虚伪的卫队长菲比斯,骗取埃斯梅拉达的爱情,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她。

故事中,埃斯梅拉达因弗罗洛的陷害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救她,将其藏于巴黎圣母院内。最终,在权力、欲望与偏见的交织下,埃斯梅拉达惨死,卡西莫多也随她而去,只留下巴黎圣母院默默见证这段悲剧。

3.推荐理由

雨果把埃斯梅拉达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比:美与丑、善与恶,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虚伪、贵族的残暴和社会的不公,同时歌颂了底层人民的善良与纯真。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更象征着人性的复杂——建筑的庄严神圣与其中发生的罪恶形成强烈反差,成为雨果批判社会现实、呼唤人性觉醒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