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称呼你的狗狗为“毛宝宝”?科学表明这是人之常情

发布时间:2025-07-31 17:20  浏览量:1

许多人将宠物视若亲子的深层原因:在进化历程中,犬类已成功嵌入人类的育幼神经通路——这套确保我们守护后代的生物机制。摄影:COREY ARNOLD,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撰文:Julia Ries Wexler

停下片刻,盯着你家狗狗的眼睛。你会被它们可爱得受不了吗?还是说,会产生一种想狠狠揉搓它们的冲动?

现在来思考下你的习惯。你会将它们送到日托,给它们打扮穿衣并带着它们一起度假吗?你是否会像对孩子一样和它们说话?

如果是的话,你并非独自一人——总而言之,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对宠物狗的反应,本质上与对人类幼崽的反应如出一辙。

我们的大脑并非天生如此,但随着人类驯化狗的过程,它们发展出了类人的社交与认知能力。它们的行为举止甚至外貌都开始趋近婴儿——而我们的大脑也由此将它们视作婴孩。

正因如此,西方学院犬类认知实验室主任扎卡里·西尔弗对人们如此强烈的情感丝毫不感意外——在他看来,若没有这种反应反而奇怪。“当今的狗经过数千年精心选育,它们温顺、亲昵,且能敏锐感知我们情绪,”他解释道。

所以,若你曾因像对待亲生孩子般宠爱狗狗而被调侃,请记住:这是2万至4万年进化刻在你基因里的本能。下文将揭示这种强大的神经生物反应如何促使我们深爱、信任并悉心照料这些毛茸茸的伙伴。

你的大脑真的将你的狗狗视为孩子

3个孩子的母亲艾莉森·拉科斯描述道,当她分娩时,一股强烈的爱护本能瞬间淹没了她。而在收养一岁的大白熊犬“盐”与标准贵宾幼犬“巴布卡”时,同样的情感奇迹般重现。

“爱意如潮水般翻涌。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让我瞬间萌生守护的冲动,”她说,“它们就是我的孩子。”

拉科斯的行为绝非个例——2014年一项脑成像研究揭示了背后的奥秘。为探究人类对犬类强烈情感的根源,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招募了特定母亲群体:她们至少育有1名2—10岁孩童,并饲养同只爱犬超过l年。这些母亲在接受核磁共振扫描时,观看了多组儿童与犬类的照片, 这些照片里既有自己的孩子和爱犬,也有其他人的孩子与狗狗。

研究显示:母子情感模式与人犬情感模式存在显著重叠。当母亲注视自家孩子或爱犬的照片时,驱动情感联结与奖赏机制的杏仁核均被激活。记忆中枢——海马体、信息中转站——丘脑及面部识别区——梭状回也呈现同步活跃状态,这些脑区共同掌管着记忆编码、社会认知与视觉信息处理。

“与依恋、爱意及情感联结相关的脑区被以相似方式激活,”普渡大学兽医学院研究人犬纽带的动物行为学副教授尾形庭子解释道。这些母亲在注视孩子与爱犬照片时,报告的愉悦感与兴奋度也高度一致。尾形补充:“该发现证明人类对特定犬只存在特殊情感联结。”

但关键差异依然存在——当母亲注视人类子女照片时,某些同样关联奖赏机制的中脑区域比看爱犬照片时更活跃。“这说明即便存在强烈的情感联结,大脑仍能辨识物种差异,”尾形指出。

拉科斯坦承见证亲生子女成长的成就感无可替代:“看着孩子取得成就是无与伦比的馈赠,狗狗难以达到同等高度。”但这绝不削减她对“盐”和“巴布卡”的爱——那份照料所有需求的迫切渴望始终如一。

“犬类几乎总能像人类幼崽般激发同等神经反应,”西尔弗强调。这揭示出深刻本质:“我们与爱犬的关系,已然模糊了与血脉至亲的情感疆界。”

狗狗和孩子能在你体内激活并释放着如出一辙的神经化学物质

当我们与爱犬相处时,大脑奔涌而出的愉悦神经递质同样令人着迷——那正是爱的生物密码。

无论是恋人,孩子还是密友,当我们望向自己所关心之人的眼睛或拥抱他们时,-我们的身体都会分泌催产素,这是一种负责影响爱慕、依恋和归属感的荷尔蒙。催产素在连结父母与孩子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尔弗解释道:“当父母怀抱新生儿时,催产素水平升高会鼓励他们反复拥抱,由此形成更多激素分泌的无限循环。”

西尔弗指出,犬类同样能触发这套生化机制。多项研究证实:当人类与爱犬凝视、嬉戏、交谈或依偎时,双方催产素水平会同步飙升。我们因此不断重复这些行为,在激素的持续滋养中强化情感纽带。

正如某论文所述:“犬类已巧妙接入人类的情感通路。“尾形庭子解释道:“当狗狗用无辜眼神仰视你,或闻声雀跃而至时,你的身体便会释放催产素——这种激活育儿本能,保障幼崽存续的生物反应的激素,会驱使你满足它们所有需求。”

拉科斯正是如此践行——她像照料人类孩童般养育“盐”与“巴布卡”:每月美容护理、订购专属玩具礼盒、购买健康保险;允许它们在家中任何角落(包括人类床铺)酣睡;家庭旅行常伴左右,偶有缺席时则入住配备专属电视的宠物酒店;甚至特意购置带围栏花园的住宅。“这些动物已彻底俘获我的情感世界,”她坦言。

狗狗拥有令我们如爱孩童般倾心的特质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认知实验室主任费德里科·罗萨诺指出,人类对爱犬的痴迷可追溯至驯化历程的双向塑造。

自驯化之初,人类便筛选性情温顺、善于协作的犬只。那些能精准解读人类眼神与面部暗示的个体获得更多生存资源。

我们更偏爱类人化的特征。罗萨诺解释道:“与现代犬的圆润头颅、大眼睛和饱满脸颊不同,其祖先拥有狭长吻部与锐利头骨。”现代犬内眉处特化的肌肉群,使它们能展现类人的悲伤、好奇与喜悦表情。“人类是视觉导向物种,”尾形庭子强调,“面部表情等视觉刺激会激发强烈情绪反应。”另一项脑成像研究证实:人脑对犬类与人类面部表情的响应模式如出一辙。

罗萨诺表示:换言之,犬类极其可爱——如同婴儿,至少我们的大脑如此判定。它们也如孩童般嬉戏——在屋内追逐圆球、叼衔毛绒玩具——且思维模式类似幼儿。罗萨诺指出:归根结底,它们具备两至三岁人类的认知能力。而某项研究表明,许多人视犬只为脆弱生命体——似人类婴儿,它们无法完全自我保护。

身为养犬人,你无需脑部扫描或血液检测来佐证人犬纽带类同亲子羁绊——尽管科学数据确能强化此论点。

拉科斯坦言:纵使 “盐”与 “巴布卡”无法同她言语交谈,也永无中学毕业之日,她仍愿竭尽所能保其温饱、护其平安、予其欢愉。她宣称它们是令其肩负全责的家庭成员。 “若无它们相伴,家将不复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