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3岁丧父,靠哺乳期大姐奶水活命,成名后买8套房报恩哥姐

发布时间:2025-07-29 17:31  浏览量:11

“早死的爹,没奶的妈,摆摊的家产,破碎的他。”

于和伟小时候家里穷,母亲靠卖烤地瓜拉扯九个娃,他是喝着大姐奶水才活下来的。

如今成了大明星,不仅没半点架子,还一口气给8个哥姐换了新房。

那么,他是怎么从苦日子里熬出头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71年,于家第九个的孩子——于和伟出生了。

母亲奶水不够,家里穷又买不起奶粉,她心急不已。

为了替母亲分忧,刚产下孩子的大姐想了一个办法,两个孩子一起喂。

她一手抱着自己的女儿,一手抱着最小的弟弟。

表情轻轻松松,甚至能和家人笑称:“小伟不要脸”。

于和伟三岁那年,在矿上工作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唯一的支柱轰然倒塌。

可母亲根本来不及悲痛,因为一大家子还等着张口吃饭。

她不得不推上红薯车,走街串巷地叫卖,在东北的寒风刺骨中重新顶起了一片天。

因为劳累过度,母亲病倒了。家里的大孩子们纷纷辍学打工,贴补家用。

但对于最小的弟弟于和伟,他们希望他能够继续学业,争取混出个名堂来。

就这样,于和伟带着家人们的期待考入了一所幼师学院。

并在毕业后成功考入抚顺市话剧团,捧上了“铁饭碗” ,开启了他的演艺道路。

然而这样的托举不止是一次两次。

人生需要一鼓作气

1992年,于和伟认识了妻子,感情美满。

但于和伟的心里一直有个结,就是事业不顺,每次演出的时候,演艺名单上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他不愿意就这样在剧团里混日子,想在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大红大紫。

于是转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母亲不理解,但哥姐支持。

为了凑齐学费,五姐卖掉了儿子的钢琴,大姐卖掉了自己的血,三哥拼命打工......

面对哥姐们的鼎力支持,于和伟只能记下这份恩情。

他更加努力的学习,以求得到更大的突破,能有机会报答家人。

于和伟出道的第一部作品,是《俏媳妇》,那时的他才21岁,没什么演戏经验。

他因为东北口音太重,吃饭的时候被导演当着众人的面狠狠训斥。

为了掩饰自卑与难堪,于和伟想借夹菜来缓解气氛,但导演丝毫不买他的账。

于和伟无法接受这份难堪,只能愤然离席。

情绪平息之后,于和伟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

为了改变自己的平翘舌音问题,只要走在街上看见自己分不清楚的字,就会立刻拿出字典查看。

这件事发生之后,于和伟甚至不再说东北话。

平时聊天的时候,他也会刻意控制自己说东北话,身边的朋友也逐渐感受到他的异样。

毕业后,于和伟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可是这里的收入并不高,因为没有身世背景,于和伟只能穿梭在各大剧组里演不起眼的小角色。

在很长的一段时光里,于和伟像块小石子即使一投再投,也没能在演艺圈这个大湖泊里荡起属于自己的涟漪。

南京的大桥前,人流不息。于和伟看着眼前滚滚逝去的长江水,甚至冒出了“今生到此为止吧”的念头。

但一想到遥远家乡的亲人,于和伟就是满心的愧疚难堪。

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闯下去。

命运没有辜负这个努力的青年人,很快,一个机会悄然而至。

2003年,于和伟被推荐给导演高希希。

此时于和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面对好友的极力推荐,导演只好给了于和伟一次试戏的机会。

左为高希希,右为于和伟。

没想到,这一试戏就让高希希淘到了于和伟这块“宝”。

于和伟对于角色精确的理解,张弛有度的演技都让导演眼前一亮,成功塑造了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万古碑。

万古碑因爱慕东方闻音,会拿着一束花站在门口不敢动弹。

他也会在百般动容,千般忍耐之后,去她的坟墓前唱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曲终了,不仅打动了观众的心弦,更是让万古碑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立体。

这是于和伟特意提出的剧情设计,是作为演员的二次创作。

就这样,于和伟就成了高希希的“御用”演员,还成了一个反派专业户。

在1999年到2005年期间,于和伟的角色都是清一色的反派。

影响之大,连于和伟的母亲都在说,做了那样的坏事,被打一巴掌是应该的。

虽然成了反派,但随之而来的片约不断,片酬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时的于和伟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哥哥姐姐买下八套房产。

落在别人眼里值得宣扬的大好事,在于和伟看来,这是他早就应该做到的。

如今的于和伟,已经是圈里炙手可热的明星,大奖拿到手软。

不过,上月底的白玉兰奖,于和伟输给了靳东,还是让不少观众惋惜。

毕竟,为了完成《我是刑警》剧本中长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于和伟暴瘦五十斤。

白玉兰颁奖主持人问他“最想要吃的菜”时,于和伟更是直言自己太饿,什么都想吃。

褪去舞台上的华丽,回到那个小县城里,面对群众称呼的一声“全民偶像”,于和伟只是低下头笑了笑。

他享受剧组的镁光灯,也喜欢坐在哥哥包子铺里,等着喝上一碗豆腐脑,站在店门吆喝着卖包子。

人人都有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权利,但真正能够实施起来的人却很少。面对“叔圈顶流”这样的夸赞,于和伟并没有迷失,他用将近二十年的从业时光,明白了最重要的应当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和伟的“爽文”背后,是家人和妻子的托举,是不断求上的奋进,甚至有的时候是不被理解的执拗。在别人都期待遇到他人“慧眼识珠”的时刻,于和伟做了自己的贵人。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于和伟又爆红,但他回家卖包子了》-2024-12-24

2.央视网:《走在回家的路上》-2020-1-3

3.文汇报:《独家专访丨于和伟:戏里戏外 分寸之间》-2023-10-10
4.今日女报:《53岁于和伟演大学生引争议,他背后的“强大后台”是时候被曝光了……》-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