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救了乾隆,乾隆问他要何赏赐?侍卫:想要娘娘身边的蠢胖女人
发布时间:2025-07-28 18:33 浏览量:1
乾隆二十三年,秋高气爽,猎物肥美。
乾隆帝带着皇子皇孙、院部官员及成千上万的八旗官兵,浩浩荡荡从紫禁城出发去皇家木兰围场狩猎。
狩猎大队首尾相距可达数十里,旌旗蔽空,马蹄声震地,成为华北平原上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经过数日骑行,终于来到北方四百余里外的皇家木兰围场。
这片有着“千里松林”之称的广袤之地,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
猎手们穿越茂密的森林,追逐着猎物,冒险而刺激。
其中有一名曾从征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第一次南征,就将逃入山中的准噶尔叛军首领活捉擢二等侍卫,其祖先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的粗野之人,也在随从之列。
他叫海兰察。多拉尔·海兰察。
历来,木兰秋狝不仅是康乾盛世最壮观的军事演习,也是乾隆皇帝精心设计的政治舞台,通过骑射围猎这种特殊形式,演绎着大清帝国武德充沛的盛世图景。
乾隆对木兰秋狝特别重视,每年的七、八月间,他都亲自去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每次他都要亲自挂帅。
这次,年近半百的乾隆帝依然一马当先。侍卫们紧紧相随,恐生变故。
密林深处,突然窜出两只猛虎,威风凛凛如疾风、若闪电,直向乾隆爷扑去。
众侍卫惊魂未定,情势十分凶险。
千钧一发,每一秒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关键时刻,海兰察挺身而出。
他飞快地搭弓射箭,飞驰的利箭刺向两只猛虎,每只利箭都射中老虎要害,老虎应声倒地。其余侍卫猛地反应过来,箭如雨下,两只猛虎瞬间变成了刺猬状。阳光透过树叶空隙照射在老虎斑斓的皮毛上熠熠生辉。
众人唏嘘不已,有很多人生疑:
海兰察怎么那么厉害?
海兰察出身鄂温克族,意指“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他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的大兴安岭地区。那里有着“高寒禁区”之称,冬季夜长昼短特别寒冷,堪称奇寒,生存条件非常艰苦。
那里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林中有很多的猎物和猛兽:貂熊、紫貂、猞猁、棕熊、原麝、野猪、马鹿、驼鹿、各种蛇类、狍、狼、狐、貉、雪兔、黄鼬、水獭、松鼠、飞鼠、花鼠等等。
江河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大马哈鱼、鳇鱼、细鳞鱼、乌苏里白鲑、狗鱼、哲罗鱼、鲟鱼、黑龙江茴鱼、江鳕、雅罗鱼、草鱼、赤眼鳟、鲶鱼、凌源犸、青纩、泥鳅、鳜鱼、鳙鱼、鲢鱼、银鲫、棒花鱼、华雩、湖瘛、银固、彩石鲋……。
天上的飞鸟也是种类繁多,有乌林鸮、大天鹅、花脸鸭、赤麻鸭、绿头鸭、极北柳莺、朱顶雀、灰喜鹤、黑嘴松鸡、花尾榛鸡……
当地居民靠打猎捕鱼和采摘野果维持生计,他们每天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过生活。
海兰察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深山老林里捕猎谋生,箭不离手,刀不离身。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每天的生活就是射鸟,射猛兽,捕鱼,猎取各种动物。
他没上过学,也无书可读,因而大字不识一个。
正是这种恶劣环境,海兰察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敏捷的身手,犀利的眼神,强悍的性格,还有精湛的骑射技术。
由于海兰察这么厉害,就被选中以索伦族(包括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
索伦族部族里历来是清朝宫廷选拔精锐骑兵和侍卫的主要来源地,许多的青壮年男性被编入八旗的边防部队,他们作战勇敢,有着蛮牛般的力气,清史稿曾记载索仑兵一箭就能把缅军钉死在地上。
而战场,对海兰察来说如同猎场。每逢作战他就会一马当前,面对敌人他目赤如血,似苍鹰搏兔,又“疾”又“狠”,令敌人未战先怯。
海兰察因多次立功,升任为一等侍卫。
在乾隆帝危难之时,海兰察敏捷出手使乾隆转危为安,令乾隆帝龙颜大悦,当众夸赞海兰察救驾有功。
乾隆帝看着勇猛的海兰察心生欢喜,问他道:“海兰察,面对猛虎,你不怕吗?”
海兰察淡定地答道:“不怕,臣自幼生长在穷山僻壤,经常去山里打猎为生,遇到过数不尽的猛兽,野猪肉和老虎肉也都吃过。”
乾隆帝听后,更加欣赏他,欢喜帝对他说道:“真乃朕的好侍卫,勇猛忠诚,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开口,朕定会满足你。”
纵观整个历史,凡是救过皇帝的人,一般就是想要什么皇帝就会满足他,人生过得风生水起。
历史上能成为皇上的救命恩的不乏其人。
夏侯婴曾救下刘邦和他的儿子两代帝王,汉帝国建立后,皇帝对夏侯婴的封赏不断,封他太仆等要职,在刘邦去世后,夏侯婴又以太仆的身份,辅佐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荣耀一生,寿终正寝;
邴吉舍命救下称帝前的刘病已,刘病已成为汉宣帝后对其恩宠有加,赏赐不断,使他从太子太傅到御史大夫,最后再到丞相,位极人臣,并且福泽子孙;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救下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后授其右武候大将军,封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拜上柱国、改封鄂国公,后任鄜,夏二州都督、授开府仪同三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一生荣华寿终正寝。
邢悚战场上救赵匡胤脱困,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赐他黄金十万,朝廷官职随便他挑。被拒后,赵匡胤赐他亲笔书信,许诺随时解其困。
……
作为皇帝的救命恩人,可以直接开口要金银财宝或者是官位,而海兰察一出口就惊呆众人。
他说:“救皇上是奴才份内之事,若皇上要赏赐奴才,就请将令妃娘娘身边那个蠢胖的宫女赏赐给我吧”。
海兰察的回答,引起周围一片大笑,大家都认为海兰察是个没多大出息的人。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想起《延禧攻略》中,那个爱慕令妃娘娘身边宫女明玉的美男子海兰察?
其实历史上海兰察的长相和帅美根本沾不上边。
海兰察底层出身,尖嘴猴腮,他被人称为野人、妖人,还被人称为女真索伦部“驴妖神将”。
“乾隆朝海兰察,其在军奋勉,勇武过人,曾多次受伤,战功显赫,不争名利,且毕生忠诚,似驴。”
说他是“驴妖”源于清末民初时期,民间传闻北京西山有十个修炼千年的妖怪被称为“西山十戾”,他们转世投胎成为了伴随清朝始终的十位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多尔衮(熊)、洪承畴(獾)、吴三桂(鹗)、年羹尧(猪)、海兰察(驴)、和珅(狼)、慈禧太后(狐)、曾国藩(蟒)、张之洞(猴)、袁世凯(蟾)。这十位个个都是清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海兰察能名列其中,足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大家都知道驴的性格倔强,耐力极强,而海兰察在战场上勇猛果敢,屡建奇功,其坚韧不拔的性格与驴的形象颇为相似,民间传说中,海兰察的“驴妖”形象一方面源于其性格,一方面源于其外貌。海兰察身材魁梧,双目炯炯有神,行走时步伐稳健,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这种形象与民间对驴的认知——强壮、耐力好、性格倔强不谋而合,因此海兰察的“驴妖”之名逐渐流传开来,被民间附会为“驴妖”转世。
海兰察之所以要胖女人,因为海兰察这个人野性十足,嗜好特别,有着以前的旧观念。
前面说过,海兰察自极寒之地的索伦族,那里的人崇尚健硕体态,那里的人们认为胖胖的女人更能抵御严寒,有利于生存,而且生育能力会更强些,丰腴体型是健康和生育力的象征,毕竟那里地广人稀,急需胖女人繁衍子嗣。
另外,海兰察的饮食爱好和个人生活,都令人大跌眼镜。
关于他特别的嗜好,这里有着广泛的传说,引用如下:
闻公出征时,沿途供亿,必遣心腹偏将某甲前驱预备。公平日嗜好唯某甲能知之,凡启节,每到驿馆,下马即顾某甲,问所需各物俱备否,某甲鞠躬对曰:“诺。”公色然喜曰:“好孩子,很会办事。”甫入门,某甲手捧髹漆红盒一,屈膝以献,去其盖,内盛径寸大蜘蛛百枚,螂蛆、蝾螈、虿蝎等物称是,公一一去其钳爪,生啖毕。某甲侍公登堂,梁左右悬两巨蛇,粗如戋、长丈有奇,公睨而嬉笑,拔金错刀寸断大嚼,如咬甘蔗。
食讫,某甲屈单膝告退,公独入后室,内有蠢胖村妇八人,年皆二十以来,裸体以待,公一一递接已,乃呼从者具汤沐,进冠服,出见客。客退,又呼某甲来,赞之曰:“好孩子,很会办事。”
又闻公过戈壁瀚海等地,常数百里无人烟,村妇难致,则以肥壮水牛代之,故出征必多带水牛听用,按日轮交四牛,牛辄不能与公敌。公恨其不能胜任,则手刃剐而生飨之。观公所为,可谓奇人,彼樊舞阳之生食豚肩、常开平之与虎豹交,以公较之皆不足为奇矣。
海兰察脱口而出说出要令妃娘娘身边的蠢胖女人,表现出其直率、坦诚及野性,乾隆帝也是被这个憨态可掬的侍卫逗笑了,当即同意将这名宫女赏赐给海兰察,这让人看到乾隆对海兰察是信任和宽容的。
令妃娘娘即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
她是当时乾隆帝最宠爱的女人。
此时的她已在短短三年间接连为乾隆生下三个孩子,一年生一个,他们分别是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十四子永璐、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当时皇九女正在襁褓中,这些孩子个个深得乾隆喜爱。
海兰察要令妃娘娘身边的蠢胖女人,除了个人嗜好外,还蕴含着他深刻的政治博弈与人情世故。
当时的海兰察仕途才刚刚起步,他明白要想真正融入满洲贵族核心圈,做为武将他需要通过后宫渠道获取政治利益。
而令妃作为乾隆晚年最受宠的妃嫔,生育能力那么强,说不定会成为皇帝的生母,其实这点海兰察真的看对了。
他想通过接近令妃身边的亲信宫女,来巴结令妃,为自己构建一条直达未来皇帝生母的秘密通道。
另外,海兰察当众故意说要“蠢胖宫女”,更容易让乾隆放松戒备,特别是他突出那个“蠢”字,就更不会让人往政治方面想了,反而觉得海兰察提出如此低调的要求,傻的那么可爱,让乾隆认为他是一个真诚不贪图权利的人。
海兰察自从生擒准噶尔大贵族巴雅尔,就被乾隆赐号“额尔克巴图鲁” 擢二等侍卫,从此知名度开始提高,而射死老虎成为乾隆帝的救命恩人时,更令其名声大震。
乾隆帝是非常佩服海兰察的箭法的,亲口称赞道:
“匹马弯弓,贼不敢视,欲致活口,射令勿死”。
海兰察的一生几乎都在战斗中,一直受到乾隆皇帝信任。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次年,海兰察两次参加反击缅甸军入边,率轻骑为先锋,战绩卓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海兰察因功被授为镶蓝旗蒙古副都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海兰察调任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自云南赴四川参加大小金川之战。
抵达前线后,海兰察率数百索伦精锐突袭小金川官寨美诺,黑夜从后山悬崖攀援而上,如同神兵天降横扫小金川数百座巨石碉楼。之后又于博罗瓦山之战,配合福康安连克七峰。历时五年,海兰察攻碉夺卡,屡克要隘寨堡,因功先后升正红旗蒙古都统、参赞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获赐紫禁城骑马殊荣。乾隆对海兰察赞许道:
“射巴雅尔,超授侍卫。洊至都统,参画军计。坚碉险寨,无不先登。勇而有谋,封侯实应。”《平定金川五十功臣像赞》。
海兰察的晚年战绩是十分辉煌令人惊叹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海兰察两次以参赞大臣率兵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以功封子安禄为三等侍卫。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兰察跟从福康安督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十万起义军仅在二个月内被击破。清军在老衢崎抓获了林爽文,放在笼子里押运到京师。乾隆帝因海兰察立的功大,解下身上的佩囊赐给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海兰察再次跟从福康安率兵赴西藏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军进攻。次年,抵后藏,克济咙,会师潜渡深入廓境,越崇山,历艰险,多次克捷。期间,海兰察为追捕逃亡山里的廓尔喀军首领及所带领的部众,曾埋伏在半山腰。
当廓尔喀军出现,海兰察疾驰而下攻击,大获全胜。不料作战过程中海兰察的战马蹄子中枪,乾隆帝听说之后,心疼坏了,告诫他说:“作战的时候要持重,不要轻易冒险”。
《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八》:五十六年,廓尔喀侵后藏,仍以福康安为将军,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巴图鲁侍卫及索伦兵千人往讨……,海兰察疾驰下击贼,斩贼渠七、贼二百馀,俘三十。海兰察马足中枪,上闻,戒以“接仗时宜持重,毋轻冒险”。
战后海兰察被进封一等超勇公。
由于乾隆帝对海兰察的宠爱超过了和珅,引起乾隆身边大红人和珅的嫉妒。
因此和珅还干过构陷海兰察的事儿。
那是在1781年的时候,和珅被乾隆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兰州平叛起义军。和珅不懂军事,又放不下面子向海兰察讨教。战事初起,海兰察和额森特将领都大获全胜,唯独和珅亲领的士兵在取得小胜后突遭伏击。是海兰察率军为其解困,方才稳住阵脚。
战败后的和珅并不反省己过,反在军帐中拍案怒斥诸将。他将折损兵马的责任尽数推给海兰察,诋毁其"不察敌情轻兵冒进"。和珅颠倒黑白的说辞使海兰察忍无可忍当场按剑而起,差点要了和珅的小命,众将也都不服和珅。
阿桂奉旨抵达军营听说后,对和珅说:"若真如中堂所言,这些将领都该问斩。"
次日升帐议事,阿桂特意安排和珅同坐帅案,只见众将对阿桂的部署令行禁止,与日前对待和珅的态度判若云泥。
阿桂突然厉声喝问:"诸将用命如常,不知尚方宝剑该斩何人?"此言一出,和珅顿时面如土色,冷汗浸透朝服。
紫禁城里的乾隆看到和珅的奏折中将败绩归咎于"将领骄横",就明白咋回事了,他说:“阿桂到军始有章程,和珅留营反致掣肘。”
乾隆下旨勒令和珅即刻返京。
当红顶钦差和珅狼狈东归时,兰州城头的将士们望着他的轿马卷起的烟尘,一阵哄笑。从此和珅与阿桂、海兰察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怨。
一次征战归来,海兰察收下部下所赠兽皮御寒,这本是军中常事,和珅却抓住此事密奏乾隆,说海兰察收受贿赂。
不料乾隆闻言龙颜不悦,怒斥和珅道:"海兰察能阵前杀敌,这些兽皮正好御寒。你们这些不能上阵的人,怎么终日只会盯着别人的礼尚往来呢?”,和珅顿时语塞。
后来和珅又多次颠倒是非想动摇乾隆对海兰察的信任,都被乾隆怼了回去。从此“珅每言及海兰察,必目眦尽裂。”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海兰察病逝于北京,谥号武壮,82岁的老乾隆亲自前往吊唁,对海兰察的离去老泪横流很是痛惜。
乾隆帝将海兰察的画像再次悬挂于紫光阁,并在其画像上题词:“勇而有谋,侍卫洊公。索伦巨擘,黼衣锡龙。图形四番,福禄鲜比。旋终於家,矜惜无已”。
按规定海兰察是病死的,不该位列昭忠祠。但是海兰察战功卓著,乾隆特为他破了例。
海兰察的名字虽不如和珅那般显赫,但他以独特的为臣之道在乾隆那里受到宠信。
当海兰察救了乾隆,乾隆问他要什么赏赐时,海兰察只要了令妃身边的一名胖宫女,其中就有其睿智的一面。
活了半辈子的乾隆帝阅人无数,见过太多以退为进的把戏,而对海兰察这个人他没有任何怀疑,往后的岁月里一直对他信任有加。
在清朝296年的历史中,武将如云,但能真正从底层士兵一路拼杀至大清第一猛将,唯有海兰察一人。这位出身于黑龙江索伦部的"野人",凭借着一身胆识与武艺加上天然的野性,在乾隆朝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