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策略:写作技巧盘点

发布时间:2025-07-09 22:12  浏览量:1

本篇介绍14种写作技巧,包括如下内容:(20505字)

01记叙的要素

02线索

03倒叙

04插叙

05悬念

06联想

07想象

08人物描写

09侧面描写

10叙事人称

11写景顺序

12动静互衬

13观察位置

14视角变化

15说明文种类

16说明顺序

17说明方法

18议论文结构

19总论分论

20例证引证

21论证角度

22论证方法

23驳斥敌论

24立驳转换

以下是正文:

01记叙的要素

如果你是一个初次用笔说话的学生,那么,你最好从写人记事入手。形形色色的“人”是事情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而“事”又是人物活动不可回避的舞台;同时,客观世界中的事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总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件事(或这些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就成了记叙文必须交代的成分。因此,习惯上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称为“记叙六要素”。

既然称为“要素”,就是必不可少的,写记叙文,你如果能清晰地交代这六要素,文章就显得内容完整、眉目清晰、中心意思突出,别人读后感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有的文章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如童话、神话、寓言等以动植物作为角色来写,那么,这些主角、配角就可算作是这篇文章中的“人物”,你会调动这些所谓的“人物”在你的作文中活动吗?

你所记的事情不一定发生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或地点,有些文章所记的事情时间、空间转换较多,作这种文章时,一定要把时空的转换交代得明白清晰,以免引起读者的误解。

有时候,你用笔说话时涉及几件事或几个场面,那就应该对每一件事的“六要素”都交代清楚,以免读者张冠李戴。

当然,你交代记叙的要素,不必过于呆板,有些要素即使不经你详细交代读者也能明白,就可以简化处理。譬如说,可以用景物的特殊变化来替代具体的时间;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北京的故宫、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来表明事情发生的地点。另外,如估计你的读者对发生的事情非常熟悉,也可以不特地交代时间、地点,譬如林则徐禁烟、“五四”运动等等的时间和地点。有些要素交代时也可以“含糊”一点,譬如“很远很远的地方”、“记不起是哪一年了”、“我小时候”等等。

02线索

你的手头有一盘大小不一的珍珠(当然中孔的大小差异也很悬殊),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根线,那么,那一盘珍珠永远就是一盘散珠;如果你手头有了一根恰当的线,那么,就能有所选择地把盘中的珍珠穿成一串项链。

同样,一篇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也必须有一条线索将适用的材料串联起来,以表现某一个中心意思。──线索就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贯穿在整个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中的脉络。

记叙文中的线索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你可以以某一个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也就是说,通过某一个人物的所见所闻将有用的材料组织起来,当然,那个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材料就进不了文章。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等;也有少数作品以“他(她)”为线索,如《红楼梦》中叙述林黛玉进贾府时,就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事介绍给了读者。

二,你可以以物为线索。这一个“物”,可以是实物,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琐忆》);甚至可以是某一比较抽象的“物”,如以“某人勤劳的一生”为线索。

三,你可以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文章中的所有人物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本篇第二单元中的“一事写多人”式。

四,你可以以某种感情或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蜜蜂由不喜欢到喜欢,由喜欢到赞叹,由赞叹到梦中化蜂的感情的升华。当然,这种变化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是逐步变化的,是自然而然的,一般不应作跳跃式安排。

想来,你一定明白了线索主要有人、物、事、情四种。线索,尤其是第一、第二种线索,必须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除文章的首尾外,文章中间还应出现几次。

如果你是一个初学写作者,你最难把握的就是第四种──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你只有多读范文,多写文章,才能真正把握。

03倒叙

你想表现一件事情,何必一定按时间顺序,依次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你可以运用倒叙的手法。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你可以学习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先将故事之中最突出、最动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叙述过程中遇到开头已叙述过的部分时,一笔带过,再继续叙述。暂且让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典型倒叙”吧。你安排在“典型倒叙”开头的,既可以是故事的结局,也可以是故事的高潮,还可以是故事发展的某一部位。

倒叙的另一种情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不涉及具体的内容,你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引起联想,通过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导入对往事的回忆;然后,再将原先准备好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最后,再以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暂且让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简单倒叙”吧。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开头以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导入对往事的回忆,然后写父子车站送别的一段往事,最后用一段抒情议论收束全文。就故事来说,如果没有一头一尾的两段,仍然完整;有了一头一尾的两段,其内在意义更为深刻。

有时候,你也可以在文章结构上“故弄玄虚”,设置双重倒叙以吸引读者。暂且让我们将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中套倒叙”吧。这种文章的一般结构是,从整体来看,文章为“简单倒叙”,但文章的主体部分再运用“典型倒叙”。

你如果运用倒叙手法“说话”,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开始追叙往事时或结束追叙时,必须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明,以免读者产生误解;二是应顺乎思路的自然,合情合理,不能为倒叙而倒叙。

04插叙

叙事时,你也可以运用插叙的手法。所谓插叙,指的是在原本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插入一些能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作用的成分,以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明确;同时,也能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在主要故事情节中插入叙述,是“插叙”最大的特征。插叙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你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自己或主要人物的一段往事,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帮助主要情节的展开,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插叙结束后,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如《三国演义》叙述曹操因杨修误传撤军命令杀死他最后导致兵败的过程时,插入了有关杨修的六段往事,当然,如果没有插入那六件往事,曹操因杀杨修而兵败的故事仍然完整。我们将这种插叙称为“插叙一”。“插叙一”也称为“补叙”。

插叙还有一种情况,你在叙述主要故事情节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对别人的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在这里,我们将它称为“插叙二”。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尽情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时插入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增加了百草园的趣味性,有效地突出了文章讨厌封建教育、向往自由生活的中心意思。

你也可以“插”得复杂一点(无论是“插叙一”还是“插叙二”),先将主体故事和被插入的故事各自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将被插入故事的各个部分分别插入主体故事各部分的“缝隙”中。这就是所谓的“分层插入”。再复杂一点,你甚至可以将主体故事或被插入故事作倒叙安排。

粗看,插叙和倒叙都涉及对往事的追述,但是,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去掉追述部分,已经没有了主体故事,这是倒叙;如果去掉追述部分,主体故事基本完整,那就是插叙。如果把倒叙中的追述称为“雪中送炭”,那么,插叙中的追述就是“锦上添花”。你究竟是作“雪中送炭”还是作“锦上添花”,要根据叙事的需要。

你“说话”时运用插叙,必须注意两点:所插入的内容必须与主要情节相关或相连,这是其一;除去插入部分,主要情节仍大体完整,这是其二。

05悬念

你大概看过《三国演义》吧?大概还记得这样的情形吧!“正观之际,忽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一阵风过,刮起角旗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时,却早不省人事。正是:一时忽笑又忽叫,难使南军破北军。毕竟周瑜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这是第四十八回的结尾。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三国演义》,你必将会为周瑜的命运,为孙、刘两方的命运担忧起来,急忙翻看下一回;因为罗贯中“故弄玄虚”,把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上文所说的你曾经有过的担忧心情,就是悬念。悬念,按照《辞海》的解释,指的是阅读文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者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是说,为了情节的需要,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引起悬念”。那么,你在用笔说话并想引起读者兴趣时何不也尝试一下引起悬念呢?

你如果想学会如何引起读者的悬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倒叙手法,就是引起悬念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何尝不是!倒叙最能吸引读者。

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倒叙手法,直接在文章的开头引起读者的悬念。就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文章不是倒叙,但是,读者的悬念已经被作者引了起来。

你也可以在文章的两部分交界处引起读者的悬念,就如上文所举的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的做法。

引起悬念也有简单和复杂的分别。

最简单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你可以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疑问,人为地制造“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在后文揭开谜团,致使“柳暗花明又一村”。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一对一式”;当然,你设置一个疑问后,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此为“由总到分式”。

你也可以稍微复杂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同时设置多处疑问,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依次揭开谜团,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并列式”;当然,你在设置多处疑问后也可以用最后“大团圆”,同时解开谜底的方法,此为“由分到总”式。

更复杂一点,你还可以学习金庸或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手法,依次设置疑问;当第一个疑问即将解开前,第二个疑问立即出现;当第二个疑问即将解开前,第三个疑问立即出现……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为“连环递进式”。

当然,如果没有必要,你“为赋新诗强说愁”,那么,其结果必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06联想

由一个形象联系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联想。

借助联想,你可以纵横驰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创造出感人的意境。联想与想像不同,前者是一个由“实”到“实”的过程,即联想出来的事物为客观实际中存在的事物;而后者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即想像出来的事物并不存在于客观实际,其目的是以“虚”衬“实”。

借助联想,你会发现可说的东西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你会发现原来笨滞的舌尖突然灵活了起来,汩汩滔滔,你可以将原来枯燥乏味的东西说得形象生动。运用联想作文,当然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说,写作文要动动脑子。

运用联想作文,你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地方(或领域)的某一相关事物,甚至如射线般辐射出去,跨越的是空间,我们将它称为“横向联想”。如鲁迅先生写到百草园中的长草,就联想到长妈妈给他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其一。

运用联想作文,你也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某一事物,跨越的是时间,我们将它称为“纵向联想”。如朱自清先生读到父亲来信时,不由得眼前又出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当然也可以像“接龙”一样,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再由那个事物一个接一个地联想过去,很可能,最后的那个事物与原事物已风马牛不相及。此其二。

具有不同联系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联想。纽带两端的事物或时间相同相近,或空间相同相近,或性质相同相近,这样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似联想”,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中,当作者面对40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近乎绝望”时,联想到了夏令营中一个小女孩因知识贫乏而“呜咽”的情景。此其三。

有时候,纽带的两端是两个(或数个)相反的事物,这样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反联想”,如从光明联想到黑暗,由表扬联想到批评。如《浓烟和烟囱》一文中烟囱回答浓烟的话“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作了相反联想。此其四。

实际上,以上所介绍的四种联想都不可能单独出现在某一篇作文中。互相交错出现,这是联想的明显特点。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想。”(秦牧)可见,联想的基础是平时的积累;当然,联想时必须合情合理,要找准两端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07想象

想像与联想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由一个形象“想”到另一个形象,但是,两者有着质的区别。上文说过,联想是一个从“实”到“实”的过程,而想像却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之所以称之为“虚”,是因为想像出来的形象是新创造的,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然而,虽说是“虚”,这个“虚”却是今后“实”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你能说不是源于最初的“虚”──想像?

英国的雪莱曾说过,“想像是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英国的王尔德也说过,“如果艺术放弃了他的富于想像力的媒介,那么艺术也就放弃了一切”。作为一个学生,你更应该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否则,何以担当今后的重任?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想像力的人,难道你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吗?难道你平时说话中没有想像的成份吗?但是,到了用笔说话时又怎么了呢?有这样一个作文题,要求就一个圆发挥想像写一篇作文,结果不少考生竟无从着手,白白丢分。然而,有人将同样的这个题目给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做,却做出了一批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为什么?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中学教学缺少这一方面的专门训练;因此,循序渐进地借助想像用笔说话,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想像力,就能进一步地发展你的想像力。

想像,应任凭思想的野马奔驰。用想像的方式“说话”,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幻想”想像。

一般童话、寓言、神话常运用“幻想”想像。你或者穿行于时间隧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作纵向思维,幻想过去或将来的某一场合、某一过程,如女娲如何地开天辟地,将来的世界怎么样;你或者从某一事物辐射开去,尽情到四面八方漫游一下,如安徒生就给那个爱慕虚荣的皇帝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当然,你也可以借助“梦”以抒发你的情感,发挥你的想像。

一些科幻作品,实际也是运用“幻想”手法创作出来的,儒勒·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世界想必一定打动过你吧!

第二是“再造想像”。

这种想像常借助于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从眼前的事物(“实”)出发,再创造出一个与之相似的新事物(“虚”)。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眼前现实中的蓝天绿水展开想像,再造出一块美丽的“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的“空灵的蓝水晶”,让这块“虚”的“水晶”为那个“实”的蓝天绿水服务,以突出济南的冬天之美。

运用想像作文,必须注意几点。

其一,童话必须表现童心、童趣、童“傻”。你决不能给大人的作品贴上“童话”的标签。

其二,如果你用“梦”的形式作想像,那么,你“入梦”、“出梦”必须有交代;不然,人家看后会莫名其妙。

其三,茅盾曾说过,“想像的来源,就是观察”。人虽然能想像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形象,但想像的内容总是源于客观现实,被想像出来的事物定是由已经感知的事物加工改造而来。

其四,联想与想像常纠合在一起,如一位同学写作时想到了屈原,又似乎看到屈原缓缓向自己走来,并教自己如何用笔“说话”。不得不佩服作者“想”的能力,仔细辨析一下,作者想到了屈原,这是“实”的,所以属于联想;而屈原向自己走来,教自己“说话”,就当然是“虚”的,这当然就属于想像了。

08人物描写

如果你能够围绕中心意思选材,如果你能够详略有致地安排材料,但你仍不能用笔把一个人说“活”。要说“活”一个人,你还得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段;只有这样,你笔下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各种具体的描写方法中,用得较多并容易掌握的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必须要为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也就是说,你笔下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必须符合该人物的性格特征。

阿累《一面》中对鲁迅先生肖像的三次描写就是成功的典范。“黄里带白”的面孔、“大病新愈”,以及“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直竖着”的头发,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至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契诃夫的《变色龙》,你就会发现奥楚蔑洛夫在不同人前的不同丑态,你就会知道他善变的沙皇走狗的本性,你就会体会到记叙文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妙处。

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可谓心理描写的高手。你看过他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吗?借助多角度的心理描写,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列文、玛丝洛娃是不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也要讲究内部的层次,如《一面》中的第二次肖像描写,就是按照先总后分(分时先高后低)的顺序写作的;写人物的动作,必须按照产生的先后顺序,如《社戏》中夜出看戏开船的一段等。

并不是说描写一个人只能用一种方法,真正的高手,常常是多种手法结合运用,以表现全方位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决不能为描写而描写。那些不知被多少人用过,缺乏个性特征的描写,诸如写眼睛动辄以“炯炯有神”,写身材动辄以“高大魁梧”,写心理活动设计两个小人“打架”,以及一些“豪言壮语”,你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

09侧面描写

你如果准备用照片的形式向别人介绍一座大楼,那么,除了应向别人提供正面的照片外,还应向别人提供侧面、背面甚至顶部的照片。同理,你如果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个人,除了从正面进行介绍外,最好再从侧面进行一番介绍;这样,出现在别人面前的就将是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

用文字正面介绍人物,称为“正面描写”,也称为“直接描写”,或“实写”。具体做法是,让被表现的人物直接出场以展现自己的性格。

用文字从侧面介绍人物,称为“侧面描写”,也称为“间接描写”或“虚写”。具体做法是,被介绍的人物不出场,或即使出场却不表现,作者通过描写与之有关的人或物,以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

侧面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你可以借旁人之口,将被表现人物的言行告诉给读者。也就是说,读者不是直接从作者的笔下了解被表现人物的言行,而是从文中旁人之口间接对被表现人物的言行有所了解。

第二,你可以借旁人对被表现人物言行的反应,将被表现人物介绍给读者;读者通过旁人的反应,从侧面了解被表现人物。就如刘鹗《老残游记》,作者通过描写戏园观众的鸦雀无声来表现王小玉的艺术才华。

第三,你可以也可以泼墨于主人公周围的人物,借这些人物的言行从侧面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表现主人公形象的普遍意义。就如《老残游记》中作者先让黑妞出场以从正面衬托王小玉的艺术才华一般。

第四,你可以也可以对被描写人物的有关物件进行描写,通过这种描写从侧面表现被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五,你可以还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有时候,为了特殊的需要,你甚至可以故意绕圈子,先通过几个层次的侧面描写,层层铺垫,让主要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

“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侧面描写往往能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产生较好的辅助作用;但是,如果仅仅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很可能给人以藏身烟里雾里的感觉,正如仅凭一张大楼侧面的照片无法了解大楼的概貌一样。

10叙事人称

故事由谁来讲?我?你?他(她)?这个问题不解决,你用笔说话怎么能够感人?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叙述人称问题。

如果回想一下,你用笔说话使用最多的肯定是第一人称。所谓第一人称叙述,就是叙述人以作品中的故事见证人“我”的身份出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绘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我”既可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可是次要人物。你学过的记叙文,大多数都是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人称。然而,运用第一人称,由于“我”的所见所闻常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常受自己经历的限制,既难以表现自己的神态、面容,也无法写出旁人的心理活动。

有时候,你用笔说话时不让“我”充当故事的见证人,仅让一个第三者从旁描绘环境、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情节、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这就是所谓的运用第三人称写作。文中“我”不出场,只有“他(她)”和“他们(她们)”周旋期间。(当然,文中的“他”并不等于那个旁观的第三者)如果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所受的限制,但亲切感明显不如运用第一人称叙述。

有时候,你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既不是“我”,也不是“他(她、它)”,而是“你”,你运用面对面说话或写信的形式,来表现主要人物“你”的思想性格以及与“你”、“我”、“他”有关的一些事物。有人就把这种现象称为“第二人称叙述”。实际上,所谓的“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存在的,它基本上还是第一人称叙述,因为对“你”说话的还是“我”。

一般来说,一篇作品中的叙述人称是固定的,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但有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你也可以特意改变叙述人称,其中常见的是改第一人称叙述为第三人称叙述,如鲁迅的《祝福》。

偶尔,你会发现行文当中改“他(她)”为“你”的状况,这种情况当然属人称转换,但转换的是被叙述人称,不是叙述人称。

想在行文中改变人称,你必须具备较深的语言功底;具体操作时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可能发生混乱,影响表达效果。

11写景顺序

“人物”必须在一定的“地点”活动,“事情”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地点”,你想要写人叙事,你就得让他们在一定的“地点”活动。如果你对这一“地点”的自然景物进行有意识的描写,就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中心意思。

相信你渴望着成功。凡是成功的景物描写,颇讲究描写的顺序。一般来说,景物描写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为时间顺序。这时间,你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宏观意义上的时间,如一年又一年的递进、春夏秋冬四季的演绎;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微观意义上的时间,如几个小时的推移,《荔枝蜜》中,作者就写了初到从化的当晚与第二天天明窗外景物的不同变化;有时甚至是刹那间的微变。

二为空间顺序。如果说时间顺序是一种纵向推移,那么,空间顺序就是一种横向推移。你可以由远写到近,也可以由近写到远;你可以由上写到下,也可以由下写到上;前后、左右、中间、四方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当然,你更可以随着参观的顺序依次介绍景物。总之,你可以根据中心意思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空间顺序。

三为逻辑顺序。除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外,一些作者写景时常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因之安排写景的顺序,或按照某一事物的发展先后(实际上也可理解为时间顺序),或先果后因、先因后果、先主后次、先次后主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逻辑顺序。这样的写景顺序,你不想也学一下吗?

实际上,你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写作顺序,因为不少文章是揉合以上几种写景顺序来描绘景物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景物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如张洁《挖荠菜》中“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段,既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又按从“太阳落山了”到“夜色越来越浓了”的时间顺序,同时又按照逻辑顺序,写出了自己内心逐步恐惧的过程。

总之,写景要为中心意思服务,没有绝对客观的景物描写,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这是其一。必须注意写景的顺序,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这是其二。

12动静互衬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你能找到绝对的“静”吗?稍微读过一点书的人都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而,我们讨论的不是哲学,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动”和“静”,即肉眼所能辨别的“动”与“静”。什么是“动”?辨得出活动即是“动”;什么是“静”?辨不出活动就是“静”。

“牡丹虽好,绿叶扶持”,而绿叶何尝不需红花的点缀呢?就是这一组动静之间的矛盾组合,会为你的文章增光添彩。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乍看似乎矛盾,然而,如果不是那座林子“静”到了极点,你能辨出蝉鸣吗?如果不是那座山“幽”到了极点,你能辨出小鸟的啁啾之声吗?可见,你如果能在“静”景中搀入一点“动”,就能更显静境之“静”。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也是以动写静,有意识地注意动静搭配,取得了极为动人的效果。此乃“静”为主,“动”为宾。

同理,为了表现“动”物之“动”,你可以特地为它安排一个“静”的环境,也就是说,以“静”为背景表现“动”,那不就更显“动”者的风采吗?就如茅盾写《风景谈》,为了表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旨,特地渲染了作为“自然”的沙漠的苍茫寂静,以反衬作为“人类”的掌着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的沙漠中的驼队。此乃“动”为主,“静”为宾。

有时候,“动”与“静”是平等的,无所谓谁“主”谁“宾”,两者在同一个场合中平起平坐“和平共处”。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你可以借此表现全面的、完整的景物。

13观察位置

你准备用笔将眼前的景物告诉给你的读者。这时候,你是主,景是宾。有时候,你在动,有时候,景在变;主宾之间(即你和景之间)的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曰定点定景式。你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对眼前某一固定的景物作精描细写;当然,这个“固定”是相对的,因为这个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写出这种变化,也是定点定景。

二曰移步换景式。你可以以自己的游踪为顺序,随着自己立足点的变化(即自己空间位置的不断转换),如走马观花一般,不断地改变描写的对象(景物)。所谓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是。当然,移步换景并不是写流水账,每一“步”既可跨得大,也可跨得小,每跨一步所见到的景物也应根据中心意思的需要有所选择;即使是“入选”者,也应详略分明,或泼墨如水,或惜墨如金。

三曰定景换点式。你描写的景物是固定的,但你的观察点却不断地变化,对同一个景物,或鸟瞰,或仰视;或远眺,或细察;或正视,或侧视,随着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出该景物千变万化的姿态。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关于十八盘的描绘,作者先写远眺,“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后写近观,“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天梯,搭在南天门口”。就这样,“紧十八盘”全面地,立体地,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当然,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描写同一景物,要注意前后呼应,最好能结合时间的推移以及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四曰定点换景式(也称定点观察)。运用这种方式写景,你应该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准,你站在那儿不动,或鸟瞰,或仰视;或远眺,或细察;或正视,或侧视,按照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顺序写出四周的不同景物。如果你站在行驶的船头(或车头)不动,观察并描写眼前不断变化的景物,那就不是“定点换景”,而是“移步换景”。

14视角变化

波诡云谲的春夏秋冬,鬼斧神工的山川形胜,无一不可以作为你说话的素材。朱自清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等画面,描绘了春到人间的美丽景色,给人以无穷的希望和力量。老舍以济南的山水为描写对象,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显著特点,使读者对这块山明水秀的土地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虽说是“自然”景物,但有时也会有一些人为景物的点缀;所以,这里所说的自然景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自然”。你具体描写时更不必过分“自然”,要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角度的搭配,以使笔下的景物更具诗情画意,为烘托人物、突出中心意思起更大的作用。──就如同摄影取景一般。

这里所说的“取景”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曰鸟瞰俯视。同样的一个景物,平视、仰视和俯视得到的效果各不相同。尤其是俯视,不啻于将你的视角扩大多倍,能发现许多从其他角度难以看到的奇观。所以说,你写景时可尽量站得高一点。

二曰色彩搭配。自然,本身就是五彩缤纷的,你描写时如能注意到这一点,尽可能将不和谐的色彩排除在取景框外,将和谐的色彩安排在一起,互相点缀,互相映衬。你可以浓妆,也可以淡抹;你可以使色彩外露,也可以把色彩暗藏。虽说是五颜六色,但不能显出丝毫的粗鄙俗气。张志和写《渔歌子》,用“白”、“青”、“绿”三种外在的色彩以及“红”、“白”等暗藏的色彩绘出了一幅《归隐图》。

三曰晦明变化。可以这么说,阳光是摄影的生命,没有阳光,拍下的照片是死气沉沉缺乏立体感的。如同摄影一样,任何一个景物,有阳光时与无阳光时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在阳光的正面照射和侧面照射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你注意到这一点了吗?

四曰感官转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无不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如果你能以感官的感受转换来安排顺序,读者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如朱自清在《春》的“春风图”中,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将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在《社戏》中,鲁迅先生描写十几个孩子摇船去赵庄看戏的途中景色,也是以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转换为顺序,有效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虽然说没有人硬性规定使用感官转换写景的具体顺序,但是,在实际运用时,必须使你的顺序符合客观规律。

五曰虚实相间。所谓的实景,指的是你按实际情况描绘出来的景物,是现实主义的产物。但是,你在观察某一景物时很可能还会有想像,这想像出来的景物,就是虚景,这是浪漫主义的产物。写景,如果你能将实景与虚景结合起来,则能为文章添色不少。

六曰点面结合。这里所谓的点面结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衬托”或“烘托”,所谓的点,指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所谓的面,指作者未曾重点描写的其他景物,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某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当然,有时刻意求工也会适得其反,故凡事总得有个“度”,而这个“度”的掌握在于你平时的观察,在于你对美的感受。

15说明文种类

你擅于写人,你擅于叙事,你擅于描景;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你还得擅于说明。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如果你准备用笔“说”一篇说明文,那么,你“说”的目的就是使人有所知──使人对该事物的特征有所知。

如果说记叙文需要的是激情,那么,说明文更需要的就是客观。从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程度来看,说明文分为三类。

如果你仅仅想对某一事物作一些表面的介绍,不作深层次的探讨,使未曾见过该事物的读者看过文章以后就知道该事物的外部特征,那么,你可以写一篇最简单的介绍性说明文,这种说明文也称描述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在这种文章中,你只要简单地说清被说明事物是“怎么样”的即可,一般不必作深入的探讨;当然,具体说明时,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

如果你准备告诉读者的是某一事物的演变过程、某一事物的制作过程、某一计划的实施过程;那么,你就应该写一篇程序性说明文。这种说明文也称时间性说明文,这种文章一般以时间(过程)为写作顺序。你一定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程序性说明文也是一种介绍性说明文──介绍某一过程的说明文。这种文章与记叙文相近,但前者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知”,后者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感”,运笔时切勿混淆。

一般的介绍性说明文和程序性说明文仅对事物作一些浅层次的客观的说明,有时候,简单的介绍难以说清某一事物,有时候,读者需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你就得写一篇阐述性说明文。这种文章也称事理性说明文,总体上比较复杂,要求对事物的形成、发展等原理进行一些探讨,有较深的内涵;这当然取决于你对该事物理解的深度了。阐述性说明文与议论文较为接近,因为两者都有议论成分,都要探讨“为什么”,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知”,后者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信”。

从说明的形式来看,说明文还可分为非文艺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非文艺性说明文一般运用平实、严谨的语言对被说明事物作尽可能客观的说明。当然,也不一定要“一本正经”才能说得“明”,你也可以说得艺术一点,说得生动一点,就是说,你也可以运用生动说明。所谓的生动说明,就是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甚至运用设计寓言、讲述故事等手段,并配以打比方、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同时调动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手法,使读者在轻松愉快之中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寓教于乐,不亦乐乎!这样写出的说明文,就是文艺性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即用文艺形式和笔调写成的说明文。不管怎样,文艺性说明文毕竟是说明文,它必须以“使人有所知”为写作目的,它必须蕴含进科学知识,你不能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故事”、“童话”或“寓言”。

如果你想写一篇说明文,无论是介绍性的、程序性的,还是阐述性的;无论是文艺性的还是非文艺性的,都必须反映事物的特征。否则,等待你的将是失败。

16说明顺序

凡事总得有个先后,不然,这个世界就乱了套。这就是说,你写说明文时必须恰当地安排你的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是最常见的说明顺序,也称方位顺序。如果你想向别人介绍某一建筑物或建筑群,如果你想向别人介绍某一幅画面,那么,你最好选用空间顺序。你应该根据空间位置的转换,依次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这一点来说,有点像记叙文写景时的“移步换景”。也许你曾看见过这样的说明文,满纸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以及“边上”等词语,但却未交代清作者本身的面朝之向,岂不知所有的“前”、“后”、“左”、“右”都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运用空间顺序写作还是使用“上”、“下”、“东”、“南”、“西”、“北”等方位名词较为科学。

时间顺序,又称制作顺序、发展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用于程序性说明文中。而具体来说,时间顺序又可分为三种:一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就是按照几点几分的时间迁移,介绍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以制作过程为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逐一道来;三是以事物的演变过程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就依次介绍了甲骨文、简牍、帛书、用纸为原料的书(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电视唱片、缩微胶卷等等。你用时间顺序写说明文,并不是要你写流水帐,你也应详略分明,突出重点,就如记叙文一样。

逻辑顺序,常用于阐述性说明文。由于阐述性说明文解说的是某种比较抽象的事理,难以以空间或时间来组织安排材料,故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材料,反映在说明顺序上,就是逻辑顺序,也称事物的内在联系顺序。在逻辑顺序中用得较多的是由果及因(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因及果的顺序。逻辑顺序中,用得较多的还有由主到次和由次到主的顺序,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运用的就是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大范围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写到小范围的花墙、廊子、角落、门窗和色彩。

逻辑顺序中,还有从简单到复杂或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如王谷岩的《眼睛与仿生学》就是从单眼写到复眼。另外,逻辑顺序中,还有从生态写到生产的顺序,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有由表及里的顺序,如布封的《松鼠》……可以这么说,说明文中,凡未曾运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者,都可看作是运用了逻辑顺序。至于你的说明顺序是否合乎逻辑,取决于你对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17说明方法

你能够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你能够恰当而正确地安排说明的顺序,但是你还不能将某一事物说“明”,因为说“明”各种事物还得讲究说明的方法。

说明方法较多,一般来说,常见并易于把握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列图表、打比方、作引用等八种。

有时候,你为了揭示事物的内涵,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方面,你就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话给该事物下一个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当然,你所下的这个定义必须科学无误,必须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如果你发现从单方面难以说“明”某一事物,那么,你可以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以及功用等属性的异同,将该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再根据类别依次说明。当然,你分类时必须依据同一个标准,切不能重复交叉。

你一定明白举一反三的道理,你一定懂得这个“三”泛指多数,那么,你说明时也应该学会举出恰当的例子以表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选择联系较紧密的事物作比较,以反映你企图表现的事物的特征,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可以用同类的事物来作比较,也可以用异类的事物来作比较;你可以作纵向比较,也可以作横向比较。

空洞的语言很难将某一事物交代清楚,如果你所说明的事物可以从数量上把握,那么,你就列一些数据吧。

有些事物即使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也很难说“明”,那么,你就可以给它配上恰当的插图,化抽象为直观。如此以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

对一些过于抽象的事物,你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有如一篇文章中运用比喻修辞一样,打了比方,抽象的就变为形象生动具体的了,如此好事,何不为之!

当然,你在说明的过程中也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可引用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甚至故事传说。尤其是后者,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享受中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18议论文结构

如果你不懂得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你定将无所适从;如果你以“文无定法”为借口,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那么,你很可能陷进乱七八糟的陷阱。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写作议论文必须从“有法”入手,即学写议论文必须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开头为“引论”部分,也称为“提出问题”部分。这一部分中,你既可以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你在这个部分中也可以不提观点,仅仅提出“论题”──论证的范围。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文章论证的“是什么”。

当中为“本论”部分,也称为“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中,你应该围绕自己的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论点。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你可以把这个部分按不同的要求分成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自己的观点是真的,“为什么”论敌的观点是假的。

最后为“结论”部分,也称为“解决问题”部分。这一部分中,你可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或重申自己的观点,你可以发出执行的号召,你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有人认为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怎么办”。

如果你想写一篇“标准”的议论文,那么,你必须“引论”、“本论”和“结论”三论俱全。

如果你想“偷懒”,那么,视情况可以省却“结论”。

有时候,你可以省却“引论”,一下子进入“本论”,最后在“结论”部分归纳你的观点。

三部分中,惟一不能缺少的是“本论”,因为它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没有了它,就等于没有了文章。

19总论分论

你想说服别人,无论你是褒是贬,总得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就是所谓的论点。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论点占据首位,因为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全文的灵魂,文中所用的每一个材料,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围绕论点,为论点服务。如果你的论点是“A”,那么,你在文中的每一角落都必须围绕“为什么A”进行运作。

你在一篇议论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称为中心论点。有时候,为了论证的需要,你可以有意识地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这每一部分的论点,就称为分论点。请你注意,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关系:

第一,你可以把中心论点当作“果”,另设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成为中心论点的“因”。如梁启超的《论毅力》,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第一分论点“有毅力者能克服阻力”与第二分论点“有毅力者可化逆境为顺境”相互并列(从理论上讲可以互换位置),共同成为中心论点的“因”。换个角度说,因为“有毅力者能克服阻力”,所以“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因为“有毅力者可化逆境为顺境”,所以“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第二,你可以把各分论点依次设计为因果关系,依次成为推理的基础,逐层递进推出中心论点。如果把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个片段当成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就能看出这种论证关系:因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 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所以“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因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所以“民养生丧死无憾”;因为“民养生丧死无憾”,所以“王道之始”。这一段落的“中心论点”“王道始”从“不违农时……”开始,经过几个回合的逐层推进,最后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此为由因及果,逐层推进式。

当然,你也可以由果及因,逐层推进推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果你准备论证莫泊桑《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你就可以先论证悲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然后推出这“必然”的因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再推出“虚荣心”的原因是社会。“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无论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包括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各分论点间的内在联系。

20例证引证

用客观事实论证,也称为“例证法”、“事实论证法”。让事实说话,是各种类型的议论文进行论证的基本方式。作为文章的论据的材料,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还可以是统计数据之类,甚至可以是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中的事例。

当然,你应注意所举之例的真实、新鲜、典型。切忌胡编乱造,以一些“查无实据”的事例滥竽充数;切忌人云亦云,以“捡皮夹”、“让座”、“教师上课晕倒”等“老而又老”的故事换取别人的信任。当运用概括事实进行论证时,你还应注意论据的排列顺序,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一般应是古→今→中→外。

讲道理也称“ 引证法”、“道理论证法”、“理论论证法”、“理证法”,也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即运用道理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的一种方法。作为你的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哲学原理、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也可以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前贤今人的至理名言、精辟论断,还可以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格言、俗语、谚语或生活中的一些常理。运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直接引用时必须核对无误,不得张冠李戴、断章取义;二是引用之后要有必要的分析评论。

如果只会摆事实,你的文章将会缺少深度,也就是缺少“使人有所信”的“信度”;如果只会讲道理,那么你的文章很可能流于空泛,也是缺少“信度”。所以说最好的方法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例证引证配合使用。

21论证角度

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论证还有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区别。

正面论证是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正面论证,是用和论点相顺的事实或道理,直接证明论点为真。如果你想从正面论证“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认真学习成了才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如果你想从正面论证“中学生不认真学习对自己有害”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不认真学习走上邪路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需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正面”,是就论证的角度而言的,即指顺着论点的那一面,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正面”──真、善、美的那一个侧面或成功的那一个侧面。

反面论证也是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反面论证,是用和论点相背的事实或道理,间接证明论点为真,与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相类似。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不认真学习走上邪路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中学生不认真学习对自己有害”的论点,那么就应该用某人认真学习成了才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当然,这里所说的“反面”,也是就论证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反面”──某人犯错误走邪路之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以恶小而为之”的角度出发,不能从“不以善小而不为”出发。

很少有议论文单纯地使用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建议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列举两种截然相反的事实或理论依据,进行对照,从不同侧面证明同一个论点的论证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鲜明的对比,让你的读者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使正与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泾渭分明,从而使自己的观点为读者所接受。当然,有时候也可用假设法组成正反对比论证。

对比有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两种,所谓横向对比,指的是同一范畴内的事物,或人与人,或事与事,或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其跨越的是空间;所谓纵向对比,指的是不同时期的人、事、物之间的对比,其跨越的是时间。──实际上,这牵涉的就是本书第一编中所介绍的联想。

22论证方法

在本书的《说明篇》中,我们说过能够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能够恰当而正确地安排说明的顺序,但是还不能将某一事物说“明”,因为说“明”各种事物还得讲究说明的方法;同理,在议论文中,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论点,有了充足的论据,学会了归纳法和演绎法,掌握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但是,还不一定能使你的读者真正地“信”,因为你还必须掌握具体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之一。我们知道,你如果想要描绘一个又高又瘦的人,仅仅停留在他多高多瘦上,总难给人深刻的印象;但如用一个比喻──“他像一根电线杆”,那就形象生动多了。同样,比喻法也可以用在论证过程中,用形象的比喻加强对论点的论证,这就是比喻论证。除使文章形象生动外,比喻论证另有引人入彀的功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

在习作中运用比喻论证并不太难,但由于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本体和喻体又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两类事物,所以寻求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就成了关键,如果你硬搞“拉郎配”,则画虎不成反类犬。

你也可以运用类比论证。类比论证也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之一。是类比推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具体运用。类比论证要求用同类事物作比较进行论证,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两个同类事物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另外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这个论证过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因为A1≈B1;A2≈B2;A3≈B3;……An≈Bn,再因为A还有o属性,所以B也可能有o属性,即Ao≈Bo 。这个Bo,就是所要论证的论点,而A事物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此为1:1式。由于类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过程,故所罗列的两个事物的相同相似点要尽可能多些。

类比论证在具体运用时还有一种情况:由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已知事物,来推出与它们有两个相同(或相似)属性的第三事物的第三属性。也可用公式表示:因为A1≈B1≈C1;A2≈B2≈C2;所以A3≈B3≈C3。其中A、B是已知事物,作论据,“1”是第一属性,“2”是第二属性,而C3是作者准备论证的第三事物的第三属性,即论点;同理,A、B两事物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此为2:1式。

运用类比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仅是一种可能(或然性),有时不一定可靠,如科学家们根据地球与火星的一些相似点推导火星上可能有人,就是类比论证失误的例证。所以你作文时宜在文章局部(论证某分论点)使用类比论证,一般不要全文使用类比论证。

归谬论证也称引申论证,也是你可以运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暂时把错误论点当做真实的大前提来进行推理,最终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再进行驳斥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在驳论文中,也用在主体立论间杂驳论的文章中。

归谬法有点像平面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它一般适用于较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不甚适用于同学相互之间善意的批评。

有时候,类比论证常常和归谬论证结合使用。

23驳斥敌论

你写议论文,如果你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得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真”的,就是“立论”;如果你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得以证明别人的观点是是“假”的,就是“驳论”。

既然你要驳斥你的论敌,当然你就必须要抓住他的要害。我们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素者,要害也。如果把一篇议论文看作是一个人,论点就是他的脑袋,论据就是他的手脚,论证就是他的腰肢。──这三个部位,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当然,如果你想要击倒那个人,就可以从这三个部位下手。

你可以直击脑袋,直接将敌人置于死地。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直接指出论敌的论点错误,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论点。

你可以斩断敌人的四肢,让他自然死亡。也就是说,你可以指出论敌的论据是虚假的,根本不可能支撑他的论点。

你可以将敌人拦腰斩断,使他痛苦地死去。也就是说,你可以指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你就可以让你的“敌人”痛苦地死去。──此为驳论证。

实际上,一篇驳论文可以先后从不同的侧面进行驳斥,可以既驳论点,又驳论据,还驳论证。──事实证明,这样的批驳最为有力。

24立驳转换

乍看,“立论”与“驳论”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可以互相转换,因为任何一篇驳论文在驳斥论敌的同时,已经将自己的观点“立”了起来。就拿《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说,孔子在驳斥冉有、季路提出的“要打颛臾”的谬论的同时确立了自己“颛臾不该打”的正确观点;在驳斥冉有认为自己“没有责任”的同时确立了自己“你有责任”的正确观点;在驳斥“颛臾将成为季氏忧虑”的谬论的同时确立了自己“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的正确观点。

写议论文,如果题目没有规定必须写“立论”,那么,你完全可以用“驳论”的方式来完成你的文章,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曰“戴帽穿靴”法。

面对一篇“标准”的立论文,寻找或假设一个与你的中心论点完全相反的谬论,放在文首,整体还是用立论的方式完成你的文章,最后再呼应一下假设的谬论,──这不就成了一篇驳论点的驳论文吗?如果你在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开头部分加上一段“有人认为天下事兴亡全凭天意”的谬论,然后你在最后再呼应一下开头平添上去的那个谬论,那么,《伶官传序》经你加工后也就成了一篇驳论文了。

二曰“寻找(假设)论据”法。

根据需要,为你的论敌寻找几条论据或几个分论点,然后逐一驳斥。如《张中丞传后序》的前半部分,韩愈就替认为“不该为许远立传”者找来了“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论据,然后进行驳斥,论证许远不可能“辞服于贼”。有时候不一定能为论敌找到恰当的论据或分论点,那你也可以用假设法;当然,所假设的论据或分论点你一定要驳得倒才行,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驳论据的驳论文。

有时候,你也可以为论敌假设几个事实上存在的论据,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驳斥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来驳倒论敌的论点。──这就是驳论证的驳论文了。

用驳论的方式写立论文,──尽管有时是假设的,但却能使你的文章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