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初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原文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5-07-27 17:43 浏览量:1
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所有古诗的原文及解析,按教材顺序整理,采用分点式呈现:
一、《关雎》(《诗经·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析
1.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与追求,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表达爱慕之情的经典名句 。
2. 艺术特色:采用“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对女子的赞美。重章叠句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效果,如“参差荇菜”的反复出现,强化了男子追求的执着 。
3. 情感表达:从“寤寐求之”的渴望到“辗转反侧”的焦虑,再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幻想,细腻地刻画了男子从追求到理想实现的心理变化 。
二、《蒹葭》(《诗经·秦风》)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解析
1. 主题:诗歌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怅惘,同时也蕴含了对理想、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
2. 意境营造:“蒹葭”“白露”“秋水”等意象构建了朦胧、凄清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的孤独与迷茫。“在水一方”成为象征理想难以企及的经典表述 。
3. 结构特点:三章重复,仅换数字,通过时间推移(白露从“为霜”到“未晞”“未已”)和空间转换(伊人从“水中央”到“水中坻”“水中沚”),强化了追寻的艰难与执着 。
三、《式微》(《诗经·邶风》)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解析
1. 主题: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怨歌,通过反复质问“胡不归”,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身苦难的控诉 。
2. 修辞手法:设问句式(“式微,式微!胡不归?”)强化了情感的表达,明知故问的语气凸显了劳动者的无奈与愤懑。“中露”“泥中”以环境描写暗示劳作的艰辛 。
3. 社会意义:反映了先秦时期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揭示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
四、《子衿》(《诗经·郑风》)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解析
1. 主题:诗中女子以恋人的衣饰(“子衿”“子佩”)为意象,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与埋怨,展现了古代女性直率、大胆的爱情观 。
2. 心理描写:“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以反问句式刻画女子的焦急与期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夸张手法凸显思念之深 。
3. 结构与节奏:三章回环往复,节奏明快,语言简练,将女子从等待到焦虑再到失望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 。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解析
1. 主题:这首送别诗突破了传统离别诗的哀伤情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2. 意境与情感: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雄浑的气势开篇,奠定了全诗开阔的基调。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高远,成为表达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千古名句。
3. 艺术手法:对仗工整(如“城阙”对“风烟”,“辅”对“望”),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而不做作,体现了初唐诗歌的清新风格。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
1. 主题:这是一首干谒诗,诗人借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委婉表达了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2. 写景与抒情:前四句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磅礴气势描绘洞庭湖的浩瀚,后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比喻仕途无人引荐,“羡鱼情”化用典故,含蓄表达求仕之心。
3.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写景壮阔,抒情含蓄,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政治寄托,体现了孟浩然诗歌“清淡中有壮逸之气”的特点。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
1. 主题:诗歌通过描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雨夜屋漏的惨状,表达了对自身苦难的哀叹,更升华到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 。
2. 情感脉络:从“倚杖自叹息”的个人悲叹,到“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崇高理想,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牺牲精神收束,感人至深 。
3. 艺术手法:叙事与抒情结合,细节描写生动(如“群童抱茅”“娇儿踏被”),语言质朴而饱含深情,“广厦千万间”的呼喊成为杜甫忧国忧民的象征 。
八、《卖炭翁》(唐·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析
1. 主题:这首新乐府诗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宫市”(宫廷强买制度)的腐败本质,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2. 人物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外貌描写,“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以及“惜不得”的无奈,鲜明地塑造了一个贫苦、善良的老人形象 。
3. 对比手法:卖炭翁的艰辛与宫使的蛮横形成强烈对比,“半匹红绡一丈绫”的微薄回报与“一车炭千余斤”的价值反差,凸显了社会的不公 。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解析
1. 主题:诗歌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禅意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洗涤心灵、忘却尘世烦恼的心境。
2. 意境营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禅院的静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禅理对心灵的净化作用。
3. 艺术手法: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用钟磬声的悠扬衬托环境的寂静,使诗歌具有悠远的意境和禅意。
十、《送友人》(唐·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
1. 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漂泊生涯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离别的不舍 。
2. 意象运用:“青山”“白水”勾勒出送别场景的开阔,“孤蓬”比喻友人漂泊无依,“浮云”“落日”象征游子的行踪不定和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3. 情感表达:尾联“萧萧班马鸣”以马的嘶鸣烘托离别的哀伤,含蓄而余味悠长,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中见细腻的特点 。
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析
1. 主题:词作借月夜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孤寂心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
2. 象征手法:“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拣尽寒枝不肯栖”象征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气节 。
3. 情感脉络:从“独往来”的孤独,到“有恨无人省”的幽怨,再到“寂寞沙洲冷”的坚守,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十二、《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
1. 主题:词作以梅花自喻,通过描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形象,表达了陆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人格追求 。
2. 托物言志:“驿外断桥边”“黄昏独自愁”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梅花(诗人)的孤独与艰难处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象征了诗人即使遭遇挫折仍保持气节的精神 。
3. 对比手法:梅花的“无意苦争春”与“群芳妒”形成对比,突出了梅花的谦逊与高洁,也暗含了诗人对趋炎附势之辈的讽刺 。
- 上一篇:聊斋故事:螳螂妻
- 下一篇:第529章 等待三年依然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