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万场 赣鄱共享】景图课堂 | 诗词赏析:弦音寄心,诗行间觅知音的千回百转

发布时间:2025-07-27 01:05  浏览量:1

——·丝弦震颤的刹那,时光便成了可触摸的余韵。无论是《伯牙鼓琴》中 “巍巍乎若太山” 的天地共鸣,还是李端笔下《听筝》里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的婉转心机,都让无形的乐声在诗行间凝作永恒。当指尖叩响琴弦,那些藏在音符里的心事与风骨,便穿过千年光阴,轻轻叩击着我们的耳膜。

《伯牙鼓琴》

—先秦·佚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楚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走。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赏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俞伯牙弹一手好琴,钟子期有一副善解人意的耳朵,两厢合拍,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音乐(不是歌曲)并不表达具体的意思,钟子期能听出“琴心”,可见重要的不是有一副“音乐的耳朵”(音乐素养),而是心心相印。人生最大的寂寞就是对牛弹琴,把一腔心音洒向空气,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钟子期,就没有俞伯牙。那天在泰山脚下避雨撞见钟子期,应该是俞伯牙一生中最幸福的邂逅了,两人的身份悬殊,弹琴者是朝廷大夫,是省长部长一级的高干;听琴、解琴者不过是上山砍柴的一个樵夫。樵夫敢说,有胆,大夫首肯,有量。没有阶层等级、只有肝胆相照。

故事还有结局,据《韩诗外传》:“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之,以为在者,无足为之鼓琴也。”子期一死,世上就没有一个人配听伯牙琴了,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弦断有谁听?后人被这个故事触动心心念念也要“高山流水觅知音”,只是常常忘了,古人对朋友是很挑剔的,不是知音不为友,从不降格以求。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听筝》又名《鸣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警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泰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作者

李端(743年-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出身赵都李氏东祖。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今存《李端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