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9解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发布时间:2025-05-20 10:32  浏览量:14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

曾子说:“慎重地送终亡者,虔诚地祭祀先人,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释词】

1、慎终:终是指寿终,进而可指丧礼。

按:慎终就是慎重谨慎地给亡者送终,丧尽其礼也。

钱穆:“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礼·杂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2、追远:远是指去世的父母以及祖先,进而可指祭礼。

按:追远就是祭祀先人,追怀先人,祭尽其诚也。

按照礼,定时地祭祀先人,不忘根本,这是孝的重要体现。

《坊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钱穆:“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3、民德:人民的德行,引申为社会风气。

厚者,德之所聚而恶之所由消靡也。

按:树高千尺,其本在根;父母、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慎终追远才能从根本之处培养我们的德行,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维系千年的根本之所在。慎终追远,则民德趋于淳厚。

【解读】

1、致治有本,仁孝为先

刘沅曰:曾子言致治有本,仁孝为先。祖宗父母,吾身所由来,天性之良于此发现,最为真切。

为上者,能于父母之终也哀礼并至,祖宗之远者爱慕追思,则共至性所流,情文交挚,凡有血气莫不感而生悲。

况属下民,亦复谁无父母?触发其天性之良,而显示以人伦之则,民莫不革面从忠,归于仁厚矣。

曾子有慨于时政之衰,不就用人行政立说,而特以仁孝之事导之,盖使其反求天性之良,自端化民成俗之本,乃救时之苦心,立言之妙用也。

2、慎终、追远的心地修养

敬、诚、哀

3、做不到慎终、追远的结果:倍死忘生者众

朱子曰: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徐英曰:此章针对墨者而言。墨者薄葬短丧,人情无厚矣。夫礼莫重于丧祭,自丧祭之礼废,而后倍死忘生者众,故夫墨子之教倍于体而伤于义,孟子所以斥为禽兽也。

倍死忘生:不尊重死者,忘记生者的责任,导致道德败坏。

刘沅曰:春秋礼教衰微,在上者严酷武健,大都皆由仁敬之良无以养其原本,故视民如芥,而民亦相习为乖离。

曾子: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4、祭者,教之本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曾子勉为人上者,敦本以起化之意。

《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

《祭统》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祭统》曰: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总结感悟】

1、《大戴礼记》曰: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现实:丧祭之礼,越来越简化。

社会上有很多不孝的行为。与不重视丧祭之礼有因果关系。

2、自己的认识:

对三代人住在一起,由排斥到赞同。

对丧祭之礼由轻视、忽视到重视、赞叹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