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对话董灏】从人的体验出发,讲述跨界建筑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2 00:51  浏览量:1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董灏,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特许建筑师,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香港大学授课,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学设计导师。他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后获得美国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工作室主任,2005年与蓝冰可共同创立Crossboundaries。他活跃于学术论坛、TEDx演讲,并为《金融时报》撰稿,其“空间塑人”研究获江苏、深圳政府认可。

1996年,经过北京建筑大学(当时的北京建工学院)五年的本科学习,我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国外的一些杂志,于是萌生了体验国外生活的想法。1998年,我在美国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就读建筑学,毕业后在纽约TT集团工作了2年。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祖国大地建设掀起热潮,2002年,我得以回国加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幸参与到一个中外合作大项目中。2005年,我正式“出走”,作为合伙人与蓝冰可(Binke Lenhardt)共同创立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事务所成立至今已二十年整,伴随一个行业走过二十年,期间变化颇多。

▲ 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团队

事务所的规模长期保持在20人以内,并未无限扩张。事务所成立之初,我们就秉持着“国内与国际成员参半人”的国际化理念,保持团队的国际化构成比例,并且如今团队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如中国、德国、西班牙等,希望跨文化的交流能让团队每天保持旺盛的活力。这种国际化理念与我的游学经历有关,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曾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亦深刻受益于此。从项目执行来看,国际化团队不仅有利于快速了解国际最新科技和资讯,还能够保证极佳的项目在地性和落地能力,团队成员不至于成为浮于项目之上的“空降兵”。

与团队成员分散相辅相成的是,事务所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线上办公成为便捷、有效的沟通方式。事实证明,线上办公能使我们这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团队具备更好的工作节奏,比如国内同事下班前,把图传给西班牙的同事,开始他们在欧洲的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支撑了我们全球化业务的开展。

▲ 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团队

事务所成立之初的名称是“cross boundary”,20年前的中国,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分得比较细,当时我希望事务所可以跨越细分专业间的“界”,统领这些专业,成为项目的核心,当然这个初衷现在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跨越的,更多是文化以及专业以外的界限,这也是我们将“Crossboundary”升级为“Crossboundaries”的原因,希望事务所跨越文化、专业界限,挑战更多新领域,形成更多创新设计。

在二十年发展中,也有一个恒定不变,这既是事务所成立的初衷,也是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即建筑的终极产品不是建筑,而是人。因为我们设计建筑,反过来,建筑也在塑造我们。

人是Crossboundaries的关怀对象。人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即使在户外,很多时候也是在设计者改造过的空间中活动,与建筑发生关联。每处空间都会触发心理活动、情感投射和人际往来,建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群行为,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所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设计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以及与空间的互动,而非简简单单的空壳建筑。

因此,我们始终尽量避免单一的建筑呈现,着力于体现人与建筑的互动——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玩滑梯,同学们在学校非正式学习空间课后交流,产业工人在基地休闲区休憩沟通。建筑画面要体现人与建筑的互动,而不是充斥着美学或英雄主义的建筑形式,即使在建筑的定妆照中,人也不作为配角出现,没有人的建筑是缺乏灵性的。

▲ 北京宋庄城市客厅 © 白羽

在我们看来,建筑设计首先关心的应当是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感受,人与建筑共情是空间营造的最终目的。从公共项目、办公建筑、教育建筑到私宅,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甚至到活动策划,这些年,Crossboundaries在持续跨界,但始终践行“从人的需求出发,并以建筑的形式回归人”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采用走班制。我们设计了一个书院,为走班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契合的室内空间,能够满足语文、英语等需要个人听读空间及小组讨论空间的学科需求。同时,针对角色扮演式教学,我们设计了大小两个剧场及其之间的后台空间,空间设置更开放。这样能够引导孩子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空间,同时,更有吸引力的课程也能够让孩子全神贯注。在这此设计中,建筑成为教育主体之一,空间既塑造着孩子观察世界的视角,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老师教学方法的迭代更新。

▲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开放空间 © 王子凌▲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 王子凌▲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开放空间 © 王子凌

爱慕未来商业中心是一座集品牌构建和人性化设计为一体的工业项目。不同于一般工业厂区按功能划分体量,我们将生产、研发、管理等功能整合为一体,意在弱化工种间因岗位、职位产生的隔离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归属感。

▲ 不同功能融为一体的爱慕未来商业中心 © 山间影像▲ 爱慕未来商业中心外立面 © 山间影像

其建筑立面通过工业感的金属幕墙逐渐向办公空间通透的玻璃幕墙过渡,不同的透光效果营造虚实结合的感觉,以建筑的个性化回应企业风格。这座建筑在13m的高度设置了连廊,这里既作为平时的公共交流空间,也可用于非正式的企业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

▲ 连廊休闲区 © 山间影像▲ 室内空间 © 山间影像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原本是一处废弃的地铁维修养护车站上盖,经由Crossboundaries设计变身为一处供青少年和市民使用的体育训练基地,同时还成为大湾区最大的“屋顶花园”,不仅为旁边的学校、市民提供了实用性的运动场地,而且丰富优化了周围的城市环境。为人而起,因人而兴,一座沉寂的空间成为人们行为、情感链接的活力场所。

▲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鸟瞰 © 白羽

在建筑行业进入存量周期、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当下,我认为建筑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观察时代之需、适应时代之变。今天,建筑如何承载新的商业模式,在提升使用者线下体验的同时营造丰富有特色的线上模式,是如今建筑师要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这也使得建筑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应该成为导演,不仅要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还要参与到甲方决策中,在过程中理解业主的目的、建筑的使用场景,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建筑的互动,让其成为有生命力、可持续的场景,最终交付有使用价值、有可持续活力的建筑。

应该说,今天建筑师的职责不能再局限于设计、画图这些最原始的工作内容,我们有责任将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非专业人员。建筑师的服务对象要超越业主,把眼光放到更长周期中,最终考虑到人的使用。不管什么类型、什么时期的建筑,人,作为其核心是不会变的。建筑中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感受,是建筑设计最应关心的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总部位于霞光里9号B座,是一个传统纸媒机构的办公场所,作为三联的读者,我个人希望他们拥有一个更开放自由的办公空间,来写出更多精彩有深度的内容。改造后的三联生活周刊总部,在保留编辑、运营人员传统使用模式外,还设置了讨论区、公共会议室、茶水间等开放区域,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工作模式间随意切换。

▲ 改造后的三联生活周刊总部 © 杨超英▲ 改造后的三联生活周刊总部办公空间 © 杨超英

为满足他们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需求,我们设计了直播等线上活动空间,以及书友会等线下活动场所,传统封闭的编辑部拥有新的办公模式,形成了更开放、包容,蕴含诸多可能性的办公空间。

▲ 满足线上线下需求的开放空间 © 杨超英▲ 可以自由切换的办公场所 © 郝洪漪

除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之变以外,当前行业存在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痛点——整体审美水平的下降。保持并提高审美能力,是行业从业者的立场,也是行业底线,丢掉这个底线,我们面临的可能是被施工企业或其他行业并购,“堡垒先从内部攻破”,建筑师要时刻提醒自己。

与建筑业进入存量时代并行,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作为建筑师,是否提前感知到行业需求的变化?建筑如何响应这一趋势,设计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关注老龄化需求、重构建筑价值维度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现代人越来越宅,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大部分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完善又极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比如我们上午在北京,下午就在香港谈项目了。在这种反差越来越大甚至撕裂的情况下,人们对空间品质的要求实际是在不断提升的,现代空间不仅要提供安全、冷暖基础的物理庇护功能,更要满足情感、情绪需求,对空间情感价值的需求,正在成为建筑设计新的考量维度。

▲ 2016 House Version 东京大展

未来,建筑设计在满足老龄化功能性需求,为特定人群创造与之相宜空间的同时,还应提供更舒适的情感需求空间,这将成为建筑发展的两个关键维度。建筑师,包括建筑产品相关方,要在建筑空间的情感需求上下功夫,我们交付的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产品,更多要考虑到产品带来的情绪价值。

▲ 2018年鸟巢 你的家——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8号展馆

我出生、成长于北京,在故宫、北海、景山,白塔寺、胡同、四合院间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上下学路上,白的塔、红的宫墙,灰的四合院,夕阳下的白塔,朝晖中的角楼……出现在每天的生活中。当我外出求学,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色彩与空间韵律又似定格的电影镜头不断闪回在记忆中,原来在我的潜意识中北京已经形成它独有的城市图谱,在潜移默化中解锁了我对空间与人关系的初步理解,或许是这些沉淀着历史的建筑场景,成为我走上建筑师这条路的“引子”,也是“空间塑人”理念的源点。

能滋养生命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我受益于此,也将继续忠于建筑对人的关怀,跨越更多界限,实现更多领域的人与建筑共情。

▲ 2016 House Version 东京大展

建言思想汇之董灏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