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如何借势破局夺取权力?一个架空领导的上位之术!
发布时间:2025-07-21 18:35 浏览量:1
战国时期,子之担任燕王姬哙的宰相,但是,他依然不满足!
他跟苏代结为姻亲,跟燕国大臣关系亲近,心怀篡夺燕国大权的野心。
有一次,苏代从齐国出使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有可能成就霸王之业吗?”
苏代摇头回答:“不能。”
燕王又问:“为什么?”
苏代解释说:“因为齐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燕王听后,深受触动,于是开始更加信任自己的宰相子之,将燕国的大权交给他,大多数政务都由子之做主。
有一天,大臣鹿毛寿对燕王姬哙说:“大家之所以称赞尧为圣贤,是因为他能够将天下禅让给他人。如果您也能把燕国禅让给子之,就能像尧一样,名垂青史,被世人称颂。”
燕王姬哙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国家大权全部托付给子之,子之的权力因此大大提升。
接着,又有人对燕王姬哙进言:“大禹当年推荐伯益继承天下,但却让自己的儿子启担任重要职位,掌握人事大权。等到大禹年老时,觉得启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于是把王位传给了伯益。然而,启却发动自己的党羽攻打伯益,最终夺回了王位。天下人都说,大禹表面上是想把王位传给伯益,实际上却暗中安排启夺回王位。如今您把燕国大权托付给宰相子之,难道不会有类似的隐患吗?朝堂上办事的官员,依然都是太子身边的人。您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子之掌权,实际上还是太子在掌控大局。表面上是子之说了算,实际上权力依旧在太子手中。”
燕王姬哙听了这番话,觉得这个大臣说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燕王姬哙收回太子派系人员的官印,规定年薪三百石以上的官员,一律听从子之的调遣。
同时,收回了太子对高级官员的任免权。
可以说,这相当于把国家大权彻底交给了子之。
此后,子之也开始代替燕王姬哙行使君主的权力。
而燕王姬哙因为年事已高,不再过问政事,把自己当作臣子,军国大事全部由子之决定。
看完《资治通鉴》这段故事,不得不为子之点赞,干得漂亮!
子之确实是个“人才”,他不仅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还想体验一把君王的权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子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让燕王姬哙彻底成为了傀儡。
那么,子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结交有影响力的人。
你看子之是如何与苏代建立联系的——结为姻亲!这就是利益捆绑,形成命运共同体。
苏代在燕王姬哙面前,自然会为子之说好话。
接下来,鹿毛寿和其他大臣也纷纷为子之美言,可以说燕王姬哙已经被子之的人马包围了。
第二,善于拿捏领导的弱点。
燕王姬哙爱慕虚名,渴望成为像尧那样的明君。
燕王姬哙深知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宰相子之颇为信任。
或许燕王姬哙有更深层的考虑:只要能够保留富贵,确保燕国存续,谁当燕王都无所谓。
燕王姬哙或许怀有更高的理想和情怀,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爱慕虚名。
无论是鹿毛寿还是其他大臣,都劝说燕王姬哙放下权力,完全交给子之,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名。
可以说,子之和他的党羽们,牢牢抓住了燕王姬哙的弱点。
第三,让燕王姬哙心甘情愿地放下权力。
虽然燕王将处理朝政的大权交给了子之,但他并非没有其他考虑。
因此,太子仍然掌控着人事任免权,一些高级官员甚至都是太子的人。
子之想要胡作非为、大权在握,也并非易事。
然而,燕王姬哙再次被人忽悠。
他们拿出大禹、伯益和启的故事,劝说燕王放下权力,以成就自己的美名。
燕王姬哙害怕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担心留下不好的名声,担心将来燕国祸起萧墙,于是收回了太子对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权。
这样一来,高级官员全都成了子之的人,子之真正做到了大权在握。
这就是借助名人故事,来忽悠领导的策略。
你要想成功上位,关键在于如何拿捏领导。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交对领导有影响力的人,通过他们来影响领导的决策。
2,掌握领导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借助名人(名企)的故事,来忽悠领导听你的,按照你的套路来。
通过以上策略,你可以从领导身上窃取某些权力,从而实现上位。
一旦拥有了话语权,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能顺利进行。
这就是子之的上位之术。
你觉得是这样吗?
读史学谋略,有位又有为。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