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富商因儿子傻呆怕遭退亲,花重金找了一个男子替婚

发布时间:2025-05-19 20:53  浏览量:2

话说在乾隆年间,四川新津县有赵氏兄弟。

哥哥赵大以编草鞋为生,愚钝固执,与妻子李氏育有两子,次子赵清十岁,生得清秀聪慧,常到巷口学馆外听学。弟弟赵安是裁缝,为人忠厚,妻子周氏贤淑,却一直未有子嗣。

学馆先生姓李,本是饱学之士,教学格外注重品德实践。学童读完《三字经》,便要读《幼仪》等典籍,每日讲解后,还要求在家践行晨昏定省之礼,每月初一、十五演习礼仪。李夫子常对家长说:“品德需从幼年培养,老师教礼仪,父兄需身教,否则再好的孩子也会学坏。”他每月查访学生品行,屡教不改者便逐出学馆,因此学馆名声远扬。

一日,李夫子讲书时,见赵清在窗外偷听,便叫他进来询问。得知赵清想读书却没钱,李夫子便让他免费入学。次日赵清来读书,却无书本,李夫子便在地上写了《孝经》选段教他。赵清天资聪颖,一日便背熟,下午考字竟认得三分之二。李夫子十分欣喜,为他取名“守诚”,还让他回家告诉父亲买书本。回到家后,父亲赵大却骂道:“读啥子书!哪来钱买笔墨!”叔叔赵安得知后,心疼侄儿,便用积蓄为他买了笔墨纸砚和书籍。从此,赵守诚白天读书,晚上帮叔叔裁布,半年便读完了“四书”。

中秋佳节,李夫子早早放了学,守诚到会仙桥玩耍,在土地庙前捡到一个青布褡裢,里面有四封银子和两枚玉坠,约摸二百两。他刚想拿走,又想起老师的教导:“非义之财莫取,贪财必招祸。”于是坐在庙前等候失主。直到申时,才见一中年男子哭着跑来,原来他姓王,是布庄的朝奉,带银子取货时遗失了褡裢,正急得要寻死。守诚核实后归还了褡裢,王姓朝奉却连谢字都没说就匆匆离去。

守诚饿着肚子回了家,赵大夫妇早已吃过饭,见他回来,赵大抄起扁担就打,骂他逃学。守诚解释说在等失主还银子,赵大不信,逼他拿出谢银,守诚说没有,赵大愈发愤怒:“捡了银子不拿回家,你还敢骗我!”边骂边打,哥哥还在一旁冷言冷语。守诚想起老师“大杖则走”的话,慌忙逃到土地庙大哭。叔叔赵安路过,问明缘由后,将守诚带回家,并去跟赵大说情。赵大却吼道:“你要养他,就领走!我没这个儿子!”赵安夫妇正愁没有子嗣,便请族中长辈立了过继文书。赵大临走前还骂守诚:“读你的书去吧,迟早饿死!”守诚心灰意冷,对读书产生了动摇。

赵安见侄儿不想读书了,便教他学裁缝。守诚心灵手巧,两年后手艺竟超过了叔叔,在县城小有名气,连崇庆州的王家都慕名请他去做衣服。王家老爷见守诚一表人才,举止有礼,十分欣赏,闲聊中得知他曾读过书,更是赞叹不已。

王家有个独子,天生脑瘫,虽已十六岁,却如孩童般需要人照顾。王老爷与邻县的张家是世交,二十年前曾指腹为婚。张家小姐素贞才貌双全,王老爷担心儿子实情暴露会被退婚,便想出让守诚假扮新郎去迎亲的主意,还以百两银子为谢礼。赵安见银钱丰厚,劝守诚答应,守诚拗不过,只得同意。

迎亲当日,守诚换上华服,坐着官轿来到张家。谁知半夜下起暴雨,无法赶路,张员外便决定就在家中成亲。守诚惊慌失措,却被众人拥进喜堂拜了天地,送入洞房。洞房中,守诚面对如花似玉的素贞,虽心生爱慕,却想起老师“暗室欺心,神目如电”的教导,硬是坐在椅子上守了一夜。

次日,雨仍未停止,张家留客。素贞见新郎夜夜独坐,心中疑惑,便试探询问,守诚支支吾吾不敢说实话。第三日,素贞做了个怪梦,梦中仙人指点她姻缘另有其人。她便将守诚叫到闺房,守诚无奈之下,只得说出替人迎亲的实情。

张员外得知真相后大怒,要将守诚捆起来吊打。素贞连忙求情,说守诚三夜未越雷池一步,是正人君子。张员外沉吟片刻,竟提出将素贞许配给守诚。守诚大惊,连说不敢高攀。张员外说:“我看你品行端正,又有手艺,不会埋没了我女儿。”原来,当年守诚归还的二百两银子正是张员外所失,张员外感慨这是天意,便做主将女儿嫁给了守诚。

婚后,张员外赠给守诚良田美宅,守诚将赵大夫妇接到家中奉养,赵大羞愧不已。守诚并未放弃读书,几年后竟中了举人,后来还做了学官,教导学子以德为先。而王老爷因欺骗张家,家道中落,儿子夭折,自己也郁郁而终。

守诚与素贞育有四子,皆勤奋好学,家族日益兴旺。这个故事告诉世人,为人处世需坚守道义,善恶终有报,正直忠厚之人终将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