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有多恨杨虎城?为什么杨虎城被灭门 而张学良却能颐养天年?

发布时间:2025-05-19 17:49  浏览量:1

1935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蒋介石,急令东北军主帅张学良和西北军统领杨虎城,即刻开赴陕西攻打红军。

面对这两支日渐做大的非“嫡系”部队,蒋介石终日寝食难安、筹划许久,他欲借红军之手,来削弱这两支“国军”的强悍实力,以好整以暇地作壁上观。

为求自保的东北军疲于和红军主力正面交锋,遂节节败退,于是,怒气正盛的蒋介石以“莫须有”的罪责撤销了东北军的编制,并无限期地拖欠其军饷;

而碧血丹心、嫉恶如仇的杨虎城因公开指责蒋介石对日的消极“不抵抗政策”,遂被罢免了陕西省主席等职。

在民族生死攸关之际,家国天下的杨虎城随即向局促不宁的张学良提出了一个“惊天”的谏言--

趁蒋介石到西安巡查之际,对其进行扣押,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全力促成蒋介石“联共抗日”。但心存侥幸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似乎还抱有一丝幻想,不忍心“同室操戈”。

1936年10月,蒋介石意兴阑珊地在华山游赏时,面无表情地指着对面的千仞悬崖对着张学良“用心良苦”地规劝道:“你已经站在悬崖边缘,再往前一步就会掉进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张学良恭敬地垂首站立于一旁,僵硬的面部肌肉仿若刀刻一般。

时隔数月,惴惴不安的张学良再次“面圣”蒋介石,极力阐述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但却遭到了蒋介石的大肆嘲讽与羞辱。

彼时灰头土脸、失望至极的张学良这才恍然大悟,他只不过是蒋介石食用的一块“鸡肋”而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至于什么兄弟情义,皆为一场笑谈罢了。

同年12月11日,疑心病发作的蒋介石当即便发布了一道“诏令”,撤销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军中职务。

当晚,杨虎城秘密地召集了十七路军的所有将领,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地说道:“为了抗日救国,即便肝脑涂地、马革裹尸,也毫无畏惧。”

第二天子夜时分,东北军的一支“禁军”突袭了华清池,杨虎城则率部封锁了整个西安,当场抓获了包括蒋介石和陈诚在内的十几名国民党高级官员,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这样石破天惊地发生了。

西安事变平息后,宅心仁厚、仁至义尽的张学良坚持要亲自护送受了“惊吓”的蒋介石返回南京,他这么做无非是念及“兄弟情深”,以及达成宋美龄对于他的一番重托。

杨虎城和张学良在机场依依惜别时,杨虎城沉痛地拉着张学良的双手久久不放,他数番哽咽地说道:“汉卿,你这一走,东北军的兄弟又该如何是好?”

张学良也由衷地感叹道:“现在的情势,真是骑虎难下,但又苦无良策,只能静观其变而已。”洒泪千行的杨虎城和张学良这一别,竟成了今生的诀别。

怒气正盛、一脸愠怒的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就和张学良彻底地撕破了脸,张学良当即被判入狱羁押10年。

皆因宋美龄多次出面恳求蒋介石总算保住了张学良的性命;但同为西安事变的“主谋”,杨虎城和他的嫡子杨拯中却被军统特务残忍地杀害了,并且还在尸体上泼了强酸进行毁迹。

触犯了“天威”的张学良之所以能够保住性命,其实和一段深藏了多年的感情经历有关--张学良在年轻时,曾在上海的一场私人舞会上有幸认识了宋美龄,两人遂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但后来由于鲜为人知的各种原因,遗憾的是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欲语还休的宋美龄给张学良修书一封,信中她“哀怨”地说道:“汉卿,你的自由,是我用尊严换取的。”被幽居于“禁地”的张学良颇为感动,也由此放下了尘世的一切“纠葛”。

张学良虽被囚于“禁地”,但其生活状况尚可,相较而言,如履薄冰的杨虎城的遭遇却颇为凄惨--在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返回南京之后,他开始着手对 17 路军进行分化、调防,虽然杨虎城官职暂保,但却已无法掌控其旧部。

在顺利地完成“人事换防”后,工于心计的蒋介石嘱托属下悄悄地给杨虎城传话--声称愿与杨虎城“坦诚”相见,但需杨虎城主动前往南京会面。出于对西北军未来的多重考虑,投鼠忌器的杨虎城经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孤身前往涉险。

临危不惧、一身是胆的杨虎城和蒋介石曾进行了数次“促膝”长谈,“儒雅”的蒋介石表面上甚为客气,实则却在一旁声嘶力竭、恶语相向地指责着张学良的种种“不仁不义”之举。

世人皆清楚,此亦是在含沙射影,无声地抨击着杨虎城的“叛逆”行径。最后,蒋介石竟然礼节性地“询问”杨虎城在经历过此番军事政变后,继续担任军中原职,是否存在“不妥”之处?

杨虎城尚未开口,蒋介石复又步步紧逼,继续“补刀:“听闻军中将领对你均存有不满之对立情绪,倘若你继续担任原职,于国于民皆不利,不如你先行赴国外‘考察’,待你归来后再另行安排任职,至于出国之经费皆由政府承担,出发之日期亦不予限定,你可从容予以筹备。”

面对蒋介石如此的“善意”之举,杨虎城再无拒绝的理由。有仇必报的蒋介石,随即暗中授意军统要员褚龙吟与甄芝彦欲对手无兵权的杨虎城“徐徐图之”。

此二人之父,皆为啸聚一方的悍匪,曾遭杨虎城之部歼灭,蒋介石欲责令二人借报私仇之名,行暗杀杨虎城之事。

然而,令蒋介石大为光火的是褚龙吟与甄芝彦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且极其崇拜铮铮铁骨的杨虎城,故而接到“密令”后,他们皆以死相拒。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考虑到若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杨虎城的身上,会产生诸多不利的政治影响,遂暂停了谋害杨虎城的暗杀计划。

果不其然,“快意恩仇”的蒋介石公然罢免了杨虎城的所有军政职务,并假惺惺地声称杨虎城即将赶赴国外考察军事要务。最终,骑虎难下的杨虎城,只得无奈地携妻带子前往国外流亡。

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穷兵黩武的日寇大肆入侵中华大地。一心想要为国出力的杨虎城随即恳请回国参战。

然而心怀怨憎的蒋介石岂会这般轻易地答应?在万般无奈之下,杨虎城被迫偷偷地返回了国内。

在杨虎城回国之前,一些深谙蒋介石“手段”的爱国人士纷纷劝诫他静观其变,切勿仓促回国,以免虎入狼穴。

然而,大义凛然的杨虎城却悲壮地说道:“宁可让蒋介石负我,亦不能使我辜负于国家民族,个人之利害全然不去计较”。

然而,就在杨虎城匆匆地回国后,他当即就被闻讯而来的军统特务控制了起来,此后的十余年,空有一腔报国热血的杨虎城,过着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

1949 年 9 月,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全线崩盘,在重庆解放前夕,毛人凤按照蒋介石的密令,在戴公祠残忍地杀害了杨虎城全家,就连他年仅8岁的小女儿杨拯贵也没能逃过一劫。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于杨虎城的恨意是何等的强烈。

杨虎城是最早提出联共抗日的倡导者,他的部队在西安事变中执行了最危险的抓捕任务;而张学良之所以被称之为“主角”,更多的则是因为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在杨虎城纪念馆的巍峨墙壁上,书写着周总理对于他的至高评价:“不朽的功臣,国家的英雄。”而张学良在晚年亦曾说过:“要是我和张群一起共事,西安事变根本就不会发生。”

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历史的转折,但在波澜壮阔、气壮河山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被定义成了时代的象征,而有些人则成为了高升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