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被骂也要抢别人老公:缺爱女人的自毁逻辑

发布时间:2025-07-17 04:36  浏览量:1

“这一次,我们不要再抢了,好吗?”

这篇文章来自一个真实案例。

三个月前她还在说"没有他我会死", 今天她发来消息:

"原来不要别人的东西之后, 我的手终于有空抱住自己了。"

那双总是伸向别人的手

曾几何时,我的手总是伸向:

半夜亮起的手机屏幕

别人婚姻的裂缝 永远差一点的承诺 它们忙碌地抓着虚幻的温暖, 却让真正的自己冻得发抖。

直到那天, 在第一千次被放鸽子后, 我突然发现:

这双手,从来没有好好抱过自己。

当我的手学会调转方向

第一个月

手指仍会不自觉地拨那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于是我让它们去:

搅动颜料画愤怒的涂鸦

揉捏陶土重塑破碎的自尊

给童年照片里的自己写信

第三个月

掌心开始记住新的温度: 晨起泡茶时的暖意

翻阅新书时的摩挲

瑜伽垫上支撑身体的力量

第六个月

它们终于自然地环抱住颤抖的肩膀

那个瞬间我嚎啕大哭—— 原来我的身体, 一直在等这双手回家。

这不是爱情,这是强迫性重复

很多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尤其是女性,会痛苦地问:

“我知道当第三者不对,可我就是离不开他,我是不是很贱?”

我会直接告诉她们:你不是贱,你是伤。

你不是在爱一个人,你是在重复童年最熟悉的痛苦模式。

那些宁愿被骂也要做第三者的人,往往在童年经历过这样的情境:

父母的情感冷漠,你必须哭闹、讨好、甚至破坏规则,才能得到一点点关注;

家里永远有一个“比你更重要的人”(比如父母的伴侣、兄弟姐妹),你必须去争、去抢,才能分到一点爱;

你得到的爱永远是有条件的——“考得好才配被爱”“听话才有糖吃”。

于是,成年后的你,潜意识里认为:

爱本来就是需要偷的、抢的、用痛苦换的。

正常的关系反而让你觉得“不真实”,因为你的童年没有体验过“无需争夺的爱”。

被抢走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

每段三角关系都在悄悄偷走:

你的自尊("我只能靠这种方式被爱")

你的时间(等待他施舍的分分秒秒)

你对健康爱情的认知(把煎熬错认为深情)

最残忍的是——

那个男人随时可以回到光明正大的生活,而你,永远活在见不得光的阴影里。

“宁为第三者”的现象,放在历史长河里看并不新鲜。

古代宫廷的妃嫔争宠,文人雅士的外室风流,乃至《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背后,藏着多少“使君有妇”的故事?

今人所谓的“第三者困境”,实则是情感资源争夺战的现代变体。

这不是爱情,而是一场心理剧

许多来访者坐在我的咨询室里,讲述他们作为“第三者”的痛苦:

明知这段关系充满谴责,却无法抽身。

我会告诉他们:

你们不是在谈恋爱,而是在演一出心理剧。

剧本早在童年就已写好,角色也是旧日熟悉的人物。

只不过,现在的舞台换成了成年人的爱情,台词变成了“他爱我”“他不爱她”。

人的行为背后,总藏着潜意识的导演。

俄狄浦斯期的未完成课题

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孩子会经历人生第一个“三角关系”:

男孩渴望独占母亲,将父亲视为竞争者;

女孩则可能对父亲产生爱慕,与母亲形成微妙竞争。

健康的发展,是孩子最终能接受“父母属于彼此”,并转向同龄人寻求爱情。

若这个阶段受阻,成年后就可能对三角关系产生特殊执念:

“永远在竞争”的女性:

可能无意识地将原配视为“母亲”的替代,通过争夺伴侣来象征性战胜童年无力改变的亲子关系。

“专挑有主之花”的男性:

可能仍在重复与“父亲”的竞争,用征服他人伴侣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发展停滞的表现。

许多陷入不健康关系(如第三者)的人,往往有不安全依恋(焦虑型或回避型)的背景:

焦虑型依恋:

害怕被抛弃,即使关系充满痛苦也要紧紧抓住,因为“有人总比没人好”。

可能会用“被骂”来确认对方还在意自己(“至少他还会为我生气”)。

回避型依恋:

潜意识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完整的爱,因此选择“注定失败”的关系,避免真正亲密带来的恐惧。

这种行为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生存策略——在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成年后以扭曲的方式寻求满足。

第三者关系是童年三角关系的重演:

在俄狄浦斯期(3-6岁),孩子会无意识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慕,并嫉妒同性父母。

如果这一阶段未健康过渡,成年后可能对“三角关系”产生特殊执念。

例如:

女性若在童年与父亲关系疏远,可能通过“抢夺别人的伴侣”来象征性战胜母亲,弥补童年未能获得的父爱。

男性若在母亲那里获得过度的情感满足,可能无意识寻找“有主之花”,重复“战胜父亲”的竞争模式。

“被骂”是道德超我的惩罚需要:

在精神分析中,超我(道德感)过强的人,可能通过制造“被谴责”的情境来缓解潜意识的罪恶感(比如对父母的潜在攻击欲)。

强迫性重复:在熟悉痛苦中寻找安全感

人有一种奇特的心理机制:

我们会不自觉地重复熟悉的痛苦,而回避未知的幸福。

童年缺乏爱的人,成年后会继续寻找"若即若离"的关系 经历过情感背叛的人,反而容易被不可靠的伴侣吸引 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痛苦",而是因为大脑将"痛苦"误认为"安全"。

就像从小被铁链拴住的象,即使长大后有能力挣脱,也会继续在原地徘徊。

自我价值感的扭曲确认

在三角关系中,当事人往往通过特殊方式确认自我价值:

"他能为我背叛家庭,说明我有魅力" "原配越愤怒,越证明我的重要性" "即使被骂,至少我被看见了" 。

这种价值确认方式虽然扭曲,却是他们唯一知道的自尊建立途径。

匮乏者的情感逻辑

情感匮乏者通常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亲密关系认知:

爱是需要争取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自己必须表现得足够好才值得被爱

完整的爱令人不安,残缺的爱反而熟悉。

这种逻辑的形成往往源于早期的依恋创伤。

研究发现,在冷漠或拒绝型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脑中负责处理情感的区域会出现发育异常。

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对痛苦的关系难以割舍——他们的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这种"爱痛交织"的刺激模式。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

“每次他回到妻子身边,我都会崩溃,但当他回来找我时,我又会感到一种病态的满足。”

这种“痛苦—安抚”的循环,正是她童年时期与母亲关系的翻版——母亲对她忽冷忽热,只有在她表现“足够好”时才会给予关注。

“爱必须偷来才真实”: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需要(比如通过讨好、竞争)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那么成年后可能会无意识认为“爱本来就是需要抢夺的”,正常的关系反而显得“不真实”。

通过被骂确认存在感:

对被长期忽视的人而言,愤怒的关注也好过彻底的无视——第三者身份引发的冲突,可能恰恰重复了童年“通过激怒父母获得回应”的模式。

被骂,也是一种情感连接 有个来访者对我说:“每次原配骂我,我反而觉得更离不开他。

至少这证明我们的关系是真实的。”

我告诉她:你不是在享受被骂,你是在享受“被看见”。

对于从小被忽视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愤怒的关注,也好过彻底的冷漠。

小时候,你可能只有生病、闯祸时,父母才会多看你一眼;

长大后,你就用“被骂”来确认自己还存在。

被骂的快感:超我的惩罚与潜意识的合谋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被千夫所指,也不愿离开?

因为被骂满足了两种心理需求:

超我的惩罚

严厉的超我(道德感)需要制造痛苦,来缓解潜意识的罪恶感(比如对父母的攻击欲)。

潜意识的联结

对被忽视的孩子而言,愤怒的关注也好过彻底的冷漠——这正是童年熟悉的互动模式。

一位来访者曾说:“当原配骂我时,我反而觉得和她的联结更深了。”

这恰恰印证了:她不是在享受爱情,而是在重复某种扭曲的情感连接方式。

许多第三者会无意识激怒原配,故意让自己陷入被谴责的境地。

为什么?

因为在潜意识里,你觉得“被骂”才是你熟悉的“爱”的形式——就像童年时,那个只有做错事才会被父母注意到的自己。

拯救者情结”:你在救的不是他,而是童年的自己

很多第三者会给自己编一个故事:“他婚姻不幸福,只有我懂他。”

事实上,你真正想拯救的不是他,而是童年那个无助的自己。

小时候,你无法改变父母的冷漠;

现在,你幻想通过“改变一个不忠诚的男人”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这是一种心理代偿,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更残酷的是,大多数出轨者并不会为了第三者离婚。

他们只是把你当作婚姻的补充品,就像你童年时,永远是家庭里的“次要角色”。

你再一次验证了:“我不配拥有完整的爱。”

给困在三角关系中的人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我想对你说:

看见即改变的开始。

当你能够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时,你就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那些让你痛苦却又难以割舍的关系,其实是你内心未愈伤口的呼唤。

与其继续在三角关系中寻找虚幻的满足,不如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专业的帮助下,真正地疗愈那些早期的创伤。

记住:你值得拥有一段完整、健康的爱情,不需要通过"窃取"或"竞争"来获得。

写在最后:你爱的不是他,是你熟悉的痛苦。

总有一天,你要面对这个事实:

你不是离不开那个人,你是离不开那种“似曾相识”的痛苦。

就像童年时,那个必须哭闹才能被注意到的孩子;

就像青春期,那个必须考第一才能被夸赞的学生;

就像现在,那个必须“偷”才能得到爱的自己。

你要知道:

爱不该是一场盗窃,而该是一份礼物。

你值得被光明正大地爱,无需争夺,无需愧疚,无需以痛苦为代价。

抢来的爱情,终究带着别人的体温

有位来访者说:"当他躺在我身边却接到妻子电话时,我竟然感到一丝快感。"

我问她:"这快感让你想起什么?"

她突然痛哭:"像小时候终于抢到姐姐的洋娃娃...可抢到手才发现,娃娃的眼睛还是望着姐姐。"

你以为赢得了一个人,实际上只是暂时保管了一段永远不属于你的关系。

停下来,回头看看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对她说:

“这一次,我们不要再抢了,好吗?”

这篇文章来自一个真实案例。

三个月前她还在说"没有他我会死", 今天她发来消息:

"原来不要别人的东西之后, 我的手终于有空抱住自己了。"

作者简介:锦 鸿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情感修复、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