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印象
发布时间:2025-05-18 22:53 浏览量:3
高中印象
作者 | 刘洪范
一、心想事成 走进高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某天傍晚,我和同伴们一起去龙岗中学(注:原来的临朐五中,此时改名为龙岗中学,下同)看电影。一走进龙岗中学大门,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校园大道两旁高大的白杨树在晚风吹拂下哗哗作响,整齐的红砖红瓦办公室和教室、宿舍矗立在大道的两旁;教室里灯火通明。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一间教室前面,隔着玻璃窗往里望去,学生们在自习,一个个聚精会神,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望着这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和那些全神贯注的学生,我羡慕极了。心想如果能到这所学校上学,那该多好啊!
当时,正在孟庄联中上学的我已暗下决心,默默努力,为升入龙岗高中作充分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一心想上龙岗中学的理想和目标激励着自己努力学习,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对我都很认可,终于心想事成:1971年底初中毕业,我以优异成绩和高票推荐(当时升学方式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如愿以偿升入龙岗中学。
1972年新春伊始,我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跨进了龙岗中学的大 门,开始了我的生命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高中时光。
二、感恩母校 难忘恩师
龙岗中学始建于1958年,当时校址在上林公社吴家崖村,学校名字叫临朐县第五初级中学,设初中班。1959年移校址到龙岗村东。1970年学校改名龙岗中学,设高中班。我们这一级于1972年春季入校,排序为三级。共有学生116人,分设为三级一班和三级二班两个班,每班58人,48个男生10个女生。这一级原来学制为两年,国家为了把当时的冬季招生时间改回到文革前的夏季招生,毕业时间延长了半年,本应73年底毕业,改为74年暑假毕业。
龙岗中学的管理是严格的,校风是纯正的,校园里学习氛围浓厚。在龙岗高中两年半的学习,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学到的知识对我日后在部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借着在高中时学到的那些数理化和语文等基础理论知识,我在新兵连就被推荐挑选当了技术兵,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所以,我对龙岗中学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恩之情。感恩龙岗中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兄妹五人,四人是从龙岗中学(临朐五中)走出来的。大哥洪玉1962年考入临朐五中,毕业后考入当时的益都第一中学。二哥洪志1971年考入龙岗中学高中,而我于次年踏进龙岗中学的大门。十四年之后的1986年,二妹会霞也如愿考入本校。我们四人从龙岗中学毕业后分别走向了更高的学府和工作岗位。这使我更加感激这所学校,把龙岗中学称作我最亲爱的母校,一生感恩她,是我从心底发出的肺腑之言。
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了, 我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龙岗中学校长叫赵华轩,中等偏上的个儿,胖胖的,和蔼可亲;副校长陈凤声,博学多才,精明能干;我所在的三级二班班主任是美术老师陈福昌;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是: 数学老师张继祥;语文老师薛临友;化学老师董怀亭;体育老师尹长胜;物理老师王志玲;还有给我们代过课的刘云芳老师;刘文进老师;赵兴荣老师;徐同富老师;李有伦老师;冀关杰老师;还有学校的会计马殿奎老师等。老师们学问功底深厚,教学认真负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50多年,至今回忆起来,一个个和蔼可亲的面容依然清晰可见,感到无比亲切,心里深深地想念和怀念他(她)们。
三、团结友爱 同学情深
1972年我进入高中学习时,虽然文革还未结束,但是国家已开始对教育秩序着手进行恢复与调整,重视抓教育质量,校园里到处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整个三级,是一个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集体。同学们来自当时全公社的各个村庄、大队。大家在学习上能夠互相帮助,不明白的问题相互讨论切磋,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生活上,同学们更是互相关心。当时大家生活都不富裕,平时住校吃的饭菜主要是煎饼和咸菜。有时四个人凑两毛钱(每人五分钱)买一份菜吃。说是菜,其实就是一盆底菠菜汤,大家互相谦让着用菜汤蘸煎饼吃。有的同学连五分钱也拿不起,也没有油炒咸菜吃,只能是捎个辣疙瘩咸菜就饭吃。有的同学甚至连咸菜也没有,只能是炒糊盐带到学校,吃饭时用开水泡煎饼撒上点糊盐就饭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同甘共苦,哪个同学有时带了点好吃的,与大家分着吃;哪个同学一时饭食接济不上,大家就匀着吃。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同学们仍然打起精神刻苦学习,努力争取好的成绩。
龙岗中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出早操。记得当时最难受的事情就是出早操。因为晚上自习结束同学们回到宿舍之后,虽然学校要求九点半熄灯,但其实从来也没有九点半按时入睡过。大家唠嗑的唠嗑,看书的看书,尽管学校安排人员监督检查,但收效甚微,几乎每天都得到十一点左右才能睡着。睡得晚,但第二天还得按时起床上早操,那叫一个难受!有时竟困得眯着眼跑步。那个难受劲儿,真是刻骨铭心,至今不能忘记!可以说这是我当时在学校唯一难受的事情,其他方面都是感到充实而愉快的。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老师们教学认真负责,全力授业解惑,使我们受益匪浅。在高中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刻苦学习,数学课里的三角函数,物理课里的加速度,化学课里的分子式配平,还有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毛主席诗词等,我都牢记于心,至今不忘。总之,高中所学各门知识,我掌握得都还算可以,虽然成绩並不是特别突出。可以说,在学习上我始终是刻苦努力的,没有辜负自己的高中时光。
四、暗生情愫 邂逅爱情
回想起两年半的高中生活,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我还邂逅了爱情。记得大概是上高中的第二个学期的一天下午,所有的同学都去操场看排球比赛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这时,我听到有人动静,下意识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雪白的运动短衫、短裤的女生走进了教室:1·70米左右的个头,身材匀称,五官端庄,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像一只白色的蝴蝶轻盈地飘进了教室,顿时看得我目瞪口呆,啊!班里还有这么漂亮的女生?!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其实仔细想一想,以前没有关注到她也是情有可原,因为我平时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上课用心听讲,从不交头接耳;我也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没有过多地注意到她也属正常。她是学校的女篮和女排球队队员。此时她是在操场上打球口渴了,回教室喝水的。她没有和我说话,到窗台上拿起她的杯子喝了点水就走了。望着她明艳动人的身影,我傻傻地呆了半天。从此以后,这只白色蝴蝶飞进了我的心里,落在了我的心坎上,再也没有飞走过,脑海里总有她那靓丽的倩影。实际上可能她并不美,在别人眼里她也不漂亮,是我主观上的原因,也许是应了那句“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自从有了这个感觉,每次和她在一起,我心里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不自然。我和她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每次学习小组开会或者是组织活动,只要有她在,我就感到有些紧张。有一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我跑四百米,她和其他女同学在跑道边上观看,我跑得比较慢,落在最后,看到她在旁边观看,羞得我无地自容!(我们结婚以后,我和她说起这件事情,她竟然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你啊!呜呼,真的是我自做多情了!)她是学校里的团总支委员,后来是她和另一个同学介绍我入了团,并当上了班里的团支部委员。让我倾心爱上她,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在即将毕业前的一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我们几个班干部聚到一起,大家感到马上就要离别了,总有些恋恋不舍。不知道是谁提议说:咱们打会儿扑克吧。就这样我们几个人找了副扑克,点了一个带罩子的煤油灯(停电时备用的,当时教室已经熄灯),把一张课桌上的书本拾掇到临近课桌上,打起了扑克。大家正打得高兴,突然“啪”的一声,煤油灯爆炸了,煤油溅到了书桌上,顿时一团火苗燃烧起来!课桌是干燥的,课桌下面是书和本子,周边也都是课桌和书本,煤油流到哪里火苗就烧到那里,情况十分危险!此时大家都吓傻了,束手无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迅速跑到前面讲台边,拿过一个铁脸盆,返回身一下子扣到了燃烧的桌面上!奇迹出现了,一团脸盆口大的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一下子被扣灭了,避免了一场大祸的发生!如果没有她的反应快速,动作敏捷,出奇招把火焰扣灭,恐怕会酿成一场大祸!因为满教室都是干燥的桌椅板凳和书本,教室里没有水,食堂和水井又离得远,一旦烧起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假如不是她急中生智扣灭火焰,救火成功,大概我们几个人日后的命运都有可能改写!这件事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她的机敏和勇敢使我越发地佩服她,爱慕她。后来,我参军入伍提了干,她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教师,我们结为夫妻。结婚后,我和她的毕业留言本凑到了一起,闲来无事,翻开看看,在她的留言本上,竟然发现有我写给她的六篇毕业留言!其中一篇写道:“天河涓涓水在流,隔河织女恋牵牛。可惜身无双飞翼,可叹水上无行舟!”另一篇写的内容是:“频频握手永相亲,临别才知意味真。试问建华真义气,原非素日结友人。”忘记是从哪里抄来的这些文字,而且还作了篡改。现在看来,当时我是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也不怕同学们看到笑话了,为了爱不顾一切了!真是声誉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些都是后话。
五、毕业回乡 何去何从
1974年5月29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微风荡漾,路边麦田里熟透了的麦穗泛着金色的光芒随风翻滚着。此时,我独自一人走在高中毕业回家的路上,心儿比这麦浪翻滚得还要厉害!因为今天我高中毕业了,自此走出龙岗中学的大门,离别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再也回不来了!今后向何处去?前途在哪里?我在心里呐喊:我没有上够学,我喜欢学习,我要上学!然而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国家当时的招生政策是,高中毕业后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两年,才能有资格推荐上大学。我想,两年后能不能推荐上大学?即使两年后能够推荐上大学,两年时间是何等的漫长啊,白白浪费两年美好的青春年华,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更让人揪心之痛的是,毕业了,和她离别了,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她?我爱她,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她表白呢!我的心如跌深渊,空荡荡的,满腹的思绪就像天空中的那几朵白云随着风儿在飘荡,飘向未知的远方……
2025.5.12
刘洪范,1956年10月生人,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人。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6月入党。1974年至1985年服役于原68军集团军202师。1985年至1996年服役于原39集团军117师。军旅生涯22年。1996年转业到潍坊学院工作。任潍坊学院工会综合部主任等职。副研究员职称。2016年退休。文学爱好者。在《潍坊学院报》《潍坊论坛》《书香临朐》等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多篇论文、散文、诗歌等。
- 上一篇:好色的新郎
- 下一篇:杨亿5首巅峰诗作:谁将万斛金莲子,撤向星都五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