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生白活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8 浏览量:1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做个改革家,试图进行农奴改革,试图进行教育改革。
后来,这些改革失败后,他进入军队,成了一名军人,可是他发现战争没有正义。
他开始写作,凭借处女作《童年》一举成名。
他前往彼得堡,受到许多作家的欢迎,早已成名的屠格涅夫说:
“俄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种奇迹。”
可是,作为作家,托尔斯泰觉得,作家的使命应该是关心人类命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然而他所见到的很多作家,都是人云亦云,追名逐利,自居人类导师。
他对屠格涅夫说:
人是平等的,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家必须担任重责,应该以领导世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使命,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和诗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也没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屠格涅夫对托尔斯泰的话不以为然,两人关系破裂,托尔斯泰离开彼得堡,回到家里,一边改革,一边写作。
《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托尔斯泰的名声达到了巅峰,屠格涅夫称这是“完美的”作品:
“真是无话可说,这确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国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了。”
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更是赞叹:
“除了托尔斯泰,全欧洲没有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多年来,这本小说一直是小说的巅峰,被不少人看成古今最伟大、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读这本书,读到的是,世界复杂,人心各异,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可是透过他人,我们依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在风雨飘摇的十九世纪,俄国危机重重,然而这个国家的人,依然心怀鬼胎。
这边厢,战士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
那边厢,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频繁组织舞会,制造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为了安抚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隐瞒战争消息,不告诉人们真相。
这边厢,有人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忧心忡忡,想要寻找救赎之道,那边厢,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绞尽脑汁,生怕战争财发得太少。
皮埃尔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时,他刚从国外回来,一头短发,戴着近视眼镜,他穿着朴素,和舞会上那些精致的男男女女比起来,皮埃尔处处都透着怪异,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和别人聊天,聊到国家大事,他总是很激动,甚至和周围的人发生争吵,这让很多人不满,觉得皮埃尔没有礼貌。
这场舞会的女主人,对皮埃尔也是十分不满。
就在皮埃尔与其他人争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安德烈公爵来到了舞会。
安德烈公爵是舞会上的另一个奇葩,他身份高贵,相貌英俊,为人温文尔雅,他认识舞会上的所有人,可是他讨厌这些人,对这里的人和事,他都觉得有些不顺眼。
皮埃尔,是安德烈在舞会上唯一欣赏的人,因为他们在某些地方是同类。
皮埃尔的家人希望他从军,建功立业,将来好继承家业,安德烈公爵问他:
想做骑兵军官?还是外交官?
可是,皮埃尔说:
皮埃尔不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发展,他问安德烈:
为什么要去打仗?
他们谈国家大事,谈人生理想,谈价值与追求,然而,很多人跟他们不一样,安德烈的妻子走进来,插话说:
难道不打仗就不能活吗?怎么我们女人从来不考虑这些事呢?
在妻子看来,安德烈不该去打仗,他应该在家里,和其他的贵族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出入各种舞会,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在她眼里,这才是享受生活。
可是,这话让安德烈很痛苦,很不高兴,妻子责备说:
天哪,你心里只有自己。
有鉴于此,安德烈语重心长地告诫皮埃尔,在完全确信对方就是自己想找的人之前,在完成自己的梦想之前,最好不要结婚。
结婚多年,安德烈发现,女人爱慕虚荣,愚昧无知,她们还自私自利,社交场上看似滔滔不绝地说话交际,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自我”,只是人云亦云。
舞会后不久,安德烈就上了战场。
这世间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很多人心怀鬼胎,只为获得更大的名利,为此,许多人心怀鬼胎,许多夫妻同床异梦。
有人酣睡,有人失眠,有人痛苦,有人幸福,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皮埃尔崇尚自由和平等,多年来,他一直在国外上学,可是父亲病重,他不得不返回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父亲的病,又越来越重。
为了争夺遗产,皮埃尔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来到了家里,只为分一点遗产。
皮埃尔的父亲,富甲一方,他的遗产继承,也成了莫斯科人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所有人都想知道,究竟谁会获得这泼天富贵。
皮埃尔是私生子,在他那些亲戚看来,私生子没资格继承遗产,
可是,父亲将遗产给了皮埃尔,这让他那些亲戚愤怒。
继承遗产的皮埃尔,一跃成为莫斯科最有钱的年轻人。
瓦里西公爵和皮埃尔的父亲,也有些亲缘关系,早先的时候,他也想要得到遗产继承。
可是这个算盘落空了,随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他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女儿海伦嫁给皮埃尔。
为了达成目的,瓦里西公爵用尽手段,在各种场合创造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觉得,皮埃尔和海伦是一对金童玉女,般配无比。
迫于舆论的压力,皮埃尔忘了安德烈公爵的警告,稀里糊涂结了婚。
这段婚姻,本就不是爱情的结果,一方心怀鬼胎,一方懵懂无知。
这是皮埃尔结婚的经过。
在战场上,安德烈公爵也发现,即便在危险重重的战场上,真正关心战事的,也只是少数人,而很多人为了守住自己的名利,在虚荣的猪圈里得过且过。
战争开始后,残酷的流血开始了,可是依然有很多人,在苦心积虑思考怎么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以便得以晋升。
1805年11月的那场战役中,俄军全线败退,安德烈公爵也受了伤,不知所踪。
可是,很多人依然在为自己的名利而弄虚作假,在名利之中钻营。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自私的。
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世界是大家的世界,可是很多人往往只能关心自己。
所以,面对人心变坏,道德沦丧,有人痛苦,有人却乐在其中。
战败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整个城市都笼罩了一层恐慌。
人们内心被一层恐惧笼罩,可是生活,依然在继续,这种不安很快就被生活驱散,人们该干啥干啥,他们热衷的,依然是八卦,依然是桃色花边。
婚后,皮埃尔的生活,也是一团糟糕。
海伦依旧改不了自己社交名媛的性格,和多洛霍夫纠缠不清,这让皮埃尔痛苦不堪,他要和多洛霍夫决斗。
两人约好时间地点,可是皮埃尔连手枪都不会用。
他向别人求教手枪队用法,却怕丢了面子,找借口说自己太久没用,忘了怎么用了。
两人决斗的场面,是滑稽的。
多洛霍夫开了一枪,没有打中皮埃尔,决斗就此终止。
决斗中,皮埃尔一直絮絮叨叨地说:
荒谬,荒谬,死亡,谎言。
决斗结束的这一天晚上,皮埃尔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卧室休息,而是去了父亲的书房。
他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出问题了。
他搞不清楚,自己怎么就沦落到这种地步?
他渐渐看清了,海伦虽然受过上等教育,可是言语庸俗,思想浅薄,所在乎的只是物质的享受。
他终于明白,海伦和自己,不是同一类人。
他顿悟了,这是一段错误的婚姻。
他想要离婚,结婚这种痛苦,海伦却要求他拿出一半财产,皮埃尔答应了。
两人分居后,皮埃尔独自去了彼得堡,他要去弄清楚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他想要找到人生的某些答案,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他不想浪费自己的人生,想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有段时间,他闭门不出,苦心研究上帝,最终深信人们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深信世界将被爱包围。
他决定,要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改革,解放农奴,让他们摆脱农奴制的束缚,自由平等地活着。
然而,他过于单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人性的险恶。
他将自己美好的想法和愿望告诉下属,可是他们却阳奉阴违,改革不仅没有让农奴得到解放,反而让他们雪上加霜。
木心说:
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
这世间很不美好,因为人性有不美好的地方。
这世间很美好,因为人性总是渴望美好。
因战败而不知所踪的安德烈公爵,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家里。
此后,他过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日子。
以前,他的人生,为了荣誉而活,为他人而活,最终,险些丧失自己的灵魂,而今,他开始为自己而活,才终于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安德烈觉得,人生真正的不幸有两种,一是疾病的折磨,二是良心的折磨。
疾病的折磨让人身体痛苦,良心的折磨让人灵魂不安。
生活中,只要没有这两大祸患,就是幸福,而生活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为了避开这些祸患,尽可能活得幸福。
对此,皮埃尔有不同的看法:
妻子去世后,安德烈就独自生活,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这样活着,可是在一场舞会上,他遇见了年轻的娜塔莎。
他沉寂的心,焕发了新的生机,毕竟:
三十一岁并不是人生的终结。
他决定,从今往后,要活得幸福。
在爱情的驱使下,安德烈展开对娜塔莎的追求。
在他的爱情攻势下,娜塔莎也爱上了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公爵。
可是,安德烈的父亲觉得,他们这样的冲动,可能不是因为爱情,他们应该给彼此一些时间,如果一年后,他们都还爱着彼此,那就结婚。
起初,娜塔莎觉得,要等一年,实在太残酷。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最初的激情退却,娜塔莎在浪子阿纳托利的引诱下,逐渐沦陷。
她爱上了这个甜言蜜语的浪子,写信拒绝安德烈公爵,要和阿纳托利私奔。
可是这位单纯的姑娘,并不知晓阿纳托利别有用心,他只是在玩弄娜塔莎的感情,眼见事情败露,捞不到好处,阿纳托利跑了。
娜塔莎悲伤欲绝。
战争再次爆发,安德烈公爵又一次奔赴战场。
这一次,他请求奔赴前线,亲自参加战斗,而不愿在后方做一名指挥员,他觉得,任何完美的计划,都没有实质意义,怎么处理突发事件,最终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然而,在一场战斗中,安德烈重伤捶死,俄军败退,莫斯科危在旦夕。
在撤退的过程中,娜塔莎遇见了重伤垂死的安德烈,她向安德烈坦白自己的错误,请求他原谅。
她悉心照顾安德烈,让安德烈在临死之前,再次感受到上帝的慈悲。
可上帝并没有让安德烈活下来。
他死了。
他再也不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再也不用面对那些他讨厌的人,再也不用为这个世界操心。
生命是一场游戏,死亡是最后的终结。
但人生,不可重来。
幸好有死亡在后面等着,否则,我们怎么能够忍受这漫长无聊的人生。
战败后,兵败如山倒,俄军节节败退,莫斯科危在旦夕。
这个城里,很多人危在旦夕,大量的人,已经开始撤退,可皮埃尔却决定留下来,他要守着莫斯科。
他想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他一个人,能做什么呢?
他悲哀地说:
皮埃尔决定,去刺杀敌军将领,他即便死,也要保卫莫斯科。
他觉得,只要敌军群龙无首,就可以终止这场战争。
皮埃尔准备好一切,带着决绝的心,走出屋子,走上大街,只见莫斯科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火光,乱成一片。
在路上,他遇见一个被困在火灾中的小女孩,他奋不顾身,救出了这个孩子。
可是,他的身份,因此暴露。
敌人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皮埃尔的刺杀计划,还没执行,就已经失败了。
他成了俘虏。
生死都由不得自己,他被敌人带到刑场,他以为他们要杀了他这个试图反抗的人,他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吓得飞出体外。
可是,他并没有死。
敌人只是杀鸡儆猴。
然而,经此一吓,皮埃尔曾经的信念也崩塌了,在死亡面前,他对和平,对安宁,对上帝,对世界的信仰瞬间荡然无存。
皮埃尔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可是他身边的那些人,却从未放弃希望,他们告诉皮埃尔:
幸福就是每天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就是这样简单。
奇怪的是,人们若是太计较幸福,却又不能好好感受幸福。
越是苦难深重,越是充满信仰,皮埃尔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幸福往往是简单的,但简单往往是困难的。
太多的人感觉不到幸福,因为活得太复杂。
俄军奋起反抗,敌军溃逃,皮埃尔也重新获得自由。
离开俘虏营,他才知道,好友安德烈公爵已经去世,他的妻子海伦,也因生活不检点,服用堕胎药,不慎死亡。
好像一切都变了,皮埃尔不得不思考,今后该怎样活着?
在历经重重苦难之后,皮埃尔也才真正明白,上帝是仁慈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思考、观察。
这是上帝给人的自由。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要想活得幸福,唯有自渡。
此后,他仗义疏财,将自己的财富散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想尽办法让一些需要的军人欣然接受。
让他们既接受了自己的帮助,又保护了自己的自尊。
在很多人抱怨俄国的贫困、落后、愚昧之时,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非凡的生命。
他跟娜塔莎也走到了一起:
“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就能收获幸福。”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放弃我们。
在《忏悔录》中,托尔斯泰说:
我的贪图虚荣、追名逐利、渔猎财色、骄傲自满、性格暴躁、挟私报复,一切行径都得到了人们的吹捧。
人们称赞他外在的成功,可是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可耻的。
然而,太多的人营营役役,忘了生活还有崇高的东西存在。
人的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
《战争与和平》时一本丰富的书,一面是战争的残酷,血肉横飞,死亡遍地,一面是背后沉溺于和平中的众生。
一面是战火的威胁和恐惧,一面是舞会的欢乐。
一面是死亡的悲哀,一面是生的喜悦。
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重逢。
世间万事,人生百态,都在其间。
当你痛苦的时候,有人在欢笑,当你在幸福的时候,有人痛不欲生,因此,不要去抱怨别人不理解你,因为或许我们也不能理解别人。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自己理解自己,也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我们的悲喜,其实都是自己的事情,这世界不会与我们同步。
然而,世界终究会给我们路,给我们选择,给我们希望,让我们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彼岸的解脱和自在。
可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走上觉醒之路,而是在世俗里沉浮,白活一生。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