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生白活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8  浏览量:1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做个改革家,试图进行农奴改革,试图进行教育改革。

后来,这些改革失败后,他进入军队,成了一名军人,可是他发现战争没有正义。

他开始写作,凭借处女作《童年》一举成名。

他前往彼得堡,受到许多作家的欢迎,早已成名的屠格涅夫说:

“俄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种奇迹。”

可是,作为作家,托尔斯泰觉得,作家的使命应该是关心人类命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然而他所见到的很多作家,都是人云亦云,追名逐利,自居人类导师。

他对屠格涅夫说:

人是平等的,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家必须担任重责,应该以领导世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使命,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和诗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也没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屠格涅夫对托尔斯泰的话不以为然,两人关系破裂,托尔斯泰离开彼得堡,回到家里,一边改革,一边写作。

《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托尔斯泰的名声达到了巅峰,屠格涅夫称这是“完美的”作品:

“真是无话可说,这确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国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了。”

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更是赞叹:

“除了托尔斯泰,全欧洲没有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多年来,这本小说一直是小说的巅峰,被不少人看成古今最伟大、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读这本书,读到的是,世界复杂,人心各异,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可是透过他人,我们依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在风雨飘摇的十九世纪,俄国危机重重,然而这个国家的人,依然心怀鬼胎。

这边厢,战士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

那边厢,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频繁组织舞会,制造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为了安抚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隐瞒战争消息,不告诉人们真相。

这边厢,有人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忧心忡忡,想要寻找救赎之道,那边厢,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绞尽脑汁,生怕战争财发得太少。

皮埃尔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时,他刚从国外回来,一头短发,戴着近视眼镜,他穿着朴素,和舞会上那些精致的男男女女比起来,皮埃尔处处都透着怪异,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和别人聊天,聊到国家大事,他总是很激动,甚至和周围的人发生争吵,这让很多人不满,觉得皮埃尔没有礼貌。

这场舞会的女主人,对皮埃尔也是十分不满。

就在皮埃尔与其他人争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安德烈公爵来到了舞会。

安德烈公爵是舞会上的另一个奇葩,他身份高贵,相貌英俊,为人温文尔雅,他认识舞会上的所有人,可是他讨厌这些人,对这里的人和事,他都觉得有些不顺眼。

皮埃尔,是安德烈在舞会上唯一欣赏的人,因为他们在某些地方是同类。

皮埃尔的家人希望他从军,建功立业,将来好继承家业,安德烈公爵问他:

想做骑兵军官?还是外交官?

可是,皮埃尔说:

皮埃尔不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发展,他问安德烈:

为什么要去打仗?

他们谈国家大事,谈人生理想,谈价值与追求,然而,很多人跟他们不一样,安德烈的妻子走进来,插话说:

难道不打仗就不能活吗?怎么我们女人从来不考虑这些事呢?

在妻子看来,安德烈不该去打仗,他应该在家里,和其他的贵族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出入各种舞会,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在她眼里,这才是享受生活。

可是,这话让安德烈很痛苦,很不高兴,妻子责备说:

天哪,你心里只有自己。

有鉴于此,安德烈语重心长地告诫皮埃尔,在完全确信对方就是自己想找的人之前,在完成自己的梦想之前,最好不要结婚。

结婚多年,安德烈发现,女人爱慕虚荣,愚昧无知,她们还自私自利,社交场上看似滔滔不绝地说话交际,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自我”,只是人云亦云。

舞会后不久,安德烈就上了战场。

这世间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很多人心怀鬼胎,只为获得更大的名利,为此,许多人心怀鬼胎,许多夫妻同床异梦。

有人酣睡,有人失眠,有人痛苦,有人幸福,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02

皮埃尔崇尚自由和平等,多年来,他一直在国外上学,可是父亲病重,他不得不返回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父亲的病,又越来越重。

为了争夺遗产,皮埃尔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来到了家里,只为分一点遗产。

皮埃尔的父亲,富甲一方,他的遗产继承,也成了莫斯科人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所有人都想知道,究竟谁会获得这泼天富贵。

皮埃尔是私生子,在他那些亲戚看来,私生子没资格继承遗产,

可是,父亲将遗产给了皮埃尔,这让他那些亲戚愤怒。

继承遗产的皮埃尔,一跃成为莫斯科最有钱的年轻人。

瓦里西公爵和皮埃尔的父亲,也有些亲缘关系,早先的时候,他也想要得到遗产继承。

可是这个算盘落空了,随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他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女儿海伦嫁给皮埃尔。

为了达成目的,瓦里西公爵用尽手段,在各种场合创造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觉得,皮埃尔和海伦是一对金童玉女,般配无比。

迫于舆论的压力,皮埃尔忘了安德烈公爵的警告,稀里糊涂结了婚。

这段婚姻,本就不是爱情的结果,一方心怀鬼胎,一方懵懂无知。

这是皮埃尔结婚的经过。

在战场上,安德烈公爵也发现,即便在危险重重的战场上,真正关心战事的,也只是少数人,而很多人为了守住自己的名利,在虚荣的猪圈里得过且过。

战争开始后,残酷的流血开始了,可是依然有很多人,在苦心积虑思考怎么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以便得以晋升。

1805年11月的那场战役中,俄军全线败退,安德烈公爵也受了伤,不知所踪。

可是,很多人依然在为自己的名利而弄虚作假,在名利之中钻营。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自私的。

国家是大家的国家,世界是大家的世界,可是很多人往往只能关心自己。

所以,面对人心变坏,道德沦丧,有人痛苦,有人却乐在其中。

战败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整个城市都笼罩了一层恐慌。

人们内心被一层恐惧笼罩,可是生活,依然在继续,这种不安很快就被生活驱散,人们该干啥干啥,他们热衷的,依然是八卦,依然是桃色花边。

婚后,皮埃尔的生活,也是一团糟糕。

海伦依旧改不了自己社交名媛的性格,和多洛霍夫纠缠不清,这让皮埃尔痛苦不堪,他要和多洛霍夫决斗。

两人约好时间地点,可是皮埃尔连手枪都不会用。

他向别人求教手枪队用法,却怕丢了面子,找借口说自己太久没用,忘了怎么用了。

两人决斗的场面,是滑稽的。

多洛霍夫开了一枪,没有打中皮埃尔,决斗就此终止。

决斗中,皮埃尔一直絮絮叨叨地说:

荒谬,荒谬,死亡,谎言。

决斗结束的这一天晚上,皮埃尔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卧室休息,而是去了父亲的书房。

他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出问题了。

他搞不清楚,自己怎么就沦落到这种地步?

他渐渐看清了,海伦虽然受过上等教育,可是言语庸俗,思想浅薄,所在乎的只是物质的享受。

他终于明白,海伦和自己,不是同一类人。

他顿悟了,这是一段错误的婚姻。

他想要离婚,结婚这种痛苦,海伦却要求他拿出一半财产,皮埃尔答应了。

两人分居后,皮埃尔独自去了彼得堡,他要去弄清楚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他想要找到人生的某些答案,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他不想浪费自己的人生,想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有段时间,他闭门不出,苦心研究上帝,最终深信人们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深信世界将被爱包围。

他决定,要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改革,解放农奴,让他们摆脱农奴制的束缚,自由平等地活着。

然而,他过于单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人性的险恶。

他将自己美好的想法和愿望告诉下属,可是他们却阳奉阴违,改革不仅没有让农奴得到解放,反而让他们雪上加霜。

木心说:

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

这世间很不美好,因为人性有不美好的地方。

这世间很美好,因为人性总是渴望美好。

04

因战败而不知所踪的安德烈公爵,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家里。

此后,他过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日子。

以前,他的人生,为了荣誉而活,为他人而活,最终,险些丧失自己的灵魂,而今,他开始为自己而活,才终于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安德烈觉得,人生真正的不幸有两种,一是疾病的折磨,二是良心的折磨。

疾病的折磨让人身体痛苦,良心的折磨让人灵魂不安。

生活中,只要没有这两大祸患,就是幸福,而生活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为了避开这些祸患,尽可能活得幸福。

对此,皮埃尔有不同的看法:

妻子去世后,安德烈就独自生活,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这样活着,可是在一场舞会上,他遇见了年轻的娜塔莎。

他沉寂的心,焕发了新的生机,毕竟:

三十一岁并不是人生的终结。

他决定,从今往后,要活得幸福。

在爱情的驱使下,安德烈展开对娜塔莎的追求。

在他的爱情攻势下,娜塔莎也爱上了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公爵。

可是,安德烈的父亲觉得,他们这样的冲动,可能不是因为爱情,他们应该给彼此一些时间,如果一年后,他们都还爱着彼此,那就结婚。

起初,娜塔莎觉得,要等一年,实在太残酷。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最初的激情退却,娜塔莎在浪子阿纳托利的引诱下,逐渐沦陷。

她爱上了这个甜言蜜语的浪子,写信拒绝安德烈公爵,要和阿纳托利私奔。

可是这位单纯的姑娘,并不知晓阿纳托利别有用心,他只是在玩弄娜塔莎的感情,眼见事情败露,捞不到好处,阿纳托利跑了。

娜塔莎悲伤欲绝。

战争再次爆发,安德烈公爵又一次奔赴战场。

这一次,他请求奔赴前线,亲自参加战斗,而不愿在后方做一名指挥员,他觉得,任何完美的计划,都没有实质意义,怎么处理突发事件,最终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然而,在一场战斗中,安德烈重伤捶死,俄军败退,莫斯科危在旦夕。

在撤退的过程中,娜塔莎遇见了重伤垂死的安德烈,她向安德烈坦白自己的错误,请求他原谅。

她悉心照顾安德烈,让安德烈在临死之前,再次感受到上帝的慈悲。

可上帝并没有让安德烈活下来。

他死了。

他再也不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再也不用面对那些他讨厌的人,再也不用为这个世界操心。

生命是一场游戏,死亡是最后的终结。

但人生,不可重来。

幸好有死亡在后面等着,否则,我们怎么能够忍受这漫长无聊的人生。

战败后,兵败如山倒,俄军节节败退,莫斯科危在旦夕。

这个城里,很多人危在旦夕,大量的人,已经开始撤退,可皮埃尔却决定留下来,他要守着莫斯科。

他想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他一个人,能做什么呢?

他悲哀地说:

皮埃尔决定,去刺杀敌军将领,他即便死,也要保卫莫斯科。

他觉得,只要敌军群龙无首,就可以终止这场战争。

皮埃尔准备好一切,带着决绝的心,走出屋子,走上大街,只见莫斯科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火光,乱成一片。

在路上,他遇见一个被困在火灾中的小女孩,他奋不顾身,救出了这个孩子。

可是,他的身份,因此暴露。

敌人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皮埃尔的刺杀计划,还没执行,就已经失败了。

他成了俘虏。

生死都由不得自己,他被敌人带到刑场,他以为他们要杀了他这个试图反抗的人,他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吓得飞出体外。

可是,他并没有死。

敌人只是杀鸡儆猴。

然而,经此一吓,皮埃尔曾经的信念也崩塌了,在死亡面前,他对和平,对安宁,对上帝,对世界的信仰瞬间荡然无存。

皮埃尔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可是他身边的那些人,却从未放弃希望,他们告诉皮埃尔:

幸福就是每天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就是这样简单。

奇怪的是,人们若是太计较幸福,却又不能好好感受幸福。

越是苦难深重,越是充满信仰,皮埃尔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幸福往往是简单的,但简单往往是困难的。

太多的人感觉不到幸福,因为活得太复杂。

俄军奋起反抗,敌军溃逃,皮埃尔也重新获得自由。

离开俘虏营,他才知道,好友安德烈公爵已经去世,他的妻子海伦,也因生活不检点,服用堕胎药,不慎死亡。

好像一切都变了,皮埃尔不得不思考,今后该怎样活着?

在历经重重苦难之后,皮埃尔也才真正明白,上帝是仁慈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思考、观察。

这是上帝给人的自由。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要想活得幸福,唯有自渡。

此后,他仗义疏财,将自己的财富散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想尽办法让一些需要的军人欣然接受。

让他们既接受了自己的帮助,又保护了自己的自尊。

在很多人抱怨俄国的贫困、落后、愚昧之时,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非凡的生命。

他跟娜塔莎也走到了一起:

“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就能收获幸福。”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自己,这个世界就不会放弃我们。

在《忏悔录》中,托尔斯泰说:

我的贪图虚荣、追名逐利、渔猎财色、骄傲自满、性格暴躁、挟私报复,一切行径都得到了人们的吹捧。

人们称赞他外在的成功,可是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可耻的。

然而,太多的人营营役役,忘了生活还有崇高的东西存在。

人的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

《战争与和平》时一本丰富的书,一面是战争的残酷,血肉横飞,死亡遍地,一面是背后沉溺于和平中的众生。

一面是战火的威胁和恐惧,一面是舞会的欢乐。

一面是死亡的悲哀,一面是生的喜悦。

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重逢。

世间万事,人生百态,都在其间。

当你痛苦的时候,有人在欢笑,当你在幸福的时候,有人痛不欲生,因此,不要去抱怨别人不理解你,因为或许我们也不能理解别人。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许多时候,我们只需自己理解自己,也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我们的悲喜,其实都是自己的事情,这世界不会与我们同步。

然而,世界终究会给我们路,给我们选择,给我们希望,让我们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彼岸的解脱和自在。

可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走上觉醒之路,而是在世俗里沉浮,白活一生。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