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主动学习的孩子,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发布时间:2025-05-16 14:26  浏览量:3

有一部分孩子,有着全天下父母都梦寐以求的素质:不太需要用力逼迫,就能非常自主地去学习

遇到这样的同学,多数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是不知道努力呢?”

但自主学习的行为,只是一个结果。大家难以看到的是,这类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或者数个动机,它们才是主动学习行为的根本诱因。

本文尝试从亲身见过的孩子身上,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学习动机,大家可以逐项对照一下,看看自家孩子究竟有哪些缺失。

01

纯粹的兴趣

我举几个亲身见过的“奇葩”案例。

有的孩子还没上学就抱着10厘米厚的数学书,拿着铅笔勾勾画画,津津有味地边读边做两个小时。

有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就迫不及待思考初中问题,下课后忍不住找我来研究探讨,不搞明白不愿意回家。

有的孩子每天迅速做完作业,为的不是看电视、玩游戏,而是为了能有时间读一些历史书籍......

纯粹的兴趣堪称是最顶级的学习动机。它不受外界干扰,让学习者能长久沉浸在特定事物的探索中,非但不觉疲惫厌烦,反而将思考求索的过程视作一种享受。

在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某学科天赋时,纯粹兴趣往往被视为首要标准。

不过,这种天赋可遇不可求。其形成主要依赖先天遗传因素,虽然良好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终归只能算是辅助。

倘若一个孩子自幼便对某个学科抱有强烈热爱,同时家庭又能给予环境支持,他便能在长期积累中构筑显著优势,于后续学习中收获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02

习惯性优秀

有些孩子对特定学科未必怀有浓厚兴趣,只是难以接受成绩不理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存在一些“偶像包袱”,专业术语叫做“习惯性优秀”。

这种动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就小得多,更多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这类孩子,他们普遍在早期就展现出优势,并且长期保持着优异的表现,成为常被老师夸奖的正面典型。

时间一长,他们自己也就这么认为了,会把“优秀”视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在这种前提之下,一旦成绩有显著下滑,意味着心中原先的人格设定受到威胁,产生极强的危机感、甚至是疼痛感。此时他们普遍就会开始行动,想方设法挽回自己的好学生身份。

看清楚这一点,其实就不用给这种行为贴上太“高大上”的标签,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类似于手指头被火烧疼要缩手一样,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其实大多数优等生,大家主动学习的动机都来源于此,而并不是因为对学习本身有多大的兴趣。

我个人觉得,这也是相对容易达成的一种外在动机,只需要让孩子在学习初期,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比如充分预习),展现出优势,培养出自信,获得好学生的个人身份即可。

但它也有潜在的问题,那就是一旦进入到新环境中(比如转学、升学),大家又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焦虑。如果周围同学水平不是太强,可以通过努力夺回优秀生身份,延续这种良性循环,那还算不错。

但如果周围同学都很强,无论如何也没法像过去那样优秀,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很多小学阶段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中学比较强的环境中慢慢掉队,甚至是失去学习动机、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03

良好的习惯

还有一类孩子,既对学习本身缺乏强烈兴趣,又个性淡泊并没有太强的优秀欲望,但他们从小塑造的良好学习习惯,驱使他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很好的学习节奏。

像是刷牙,习惯养成之前感觉是负担,可一旦习惯养成了,让你不刷反而会感觉难受。注意,这种行为和勤奋也没什么关系,纯粹是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像已经开起来的大卡车,想停下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学习也是一样,预习、复习、第一时间完成作业、错题改正、认真书写,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习惯。一旦养成,相当于系统自动载入标准化学习流程,少做一个反而会感觉不踏实。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个学生,成绩中等、性格顽皮,做试卷时常出现审题错误、漏题之类的粗心问题。但诡异的是,他的计算题往往做得很好,卷面书写极为工整,步骤极为规范,我初次看到甚至以为这出自一个认真细致的小女生之手。

后来才了解到,因为性格调皮捣蛋,家长从小就刻意治理他的书写和格式问题,长期这么坚持下来,即便性格很难变化,但这套标准已经成为了他的默认习惯,不得不这么做了。

吴正宪:高明的老师,善于培养学生这10个习惯

养成好习惯,假期收获多!这份暑假计划请家长收藏

培养孩子高效学习的习惯只需四招 | 网师外脑

04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内在欲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动机在目前多数城市家庭中比较少见了。

孩子们能吃饱饭、能睡好觉、不需做繁重的体力活、很难直接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也就不可能有强烈改变现状的动机。但像是若干年前的少数知青、如今个别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直面生活之困苦,读书可能是人生翻盘的唯一希望。这种想法很容易浸入身心,非但在学习期间有很大作用,更能成为一生奋斗的动力源泉。

05

听话的性格+严格管理

前四种动机都属于功效长远的强动机,会浸润到个人性格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而接下来的几种动机,更偏向于短期的环境动机,和周围的人和事密切相关。“严格管理”就属于其中之一。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会制定严格的细节要求,完不成就会遭到惩罚。孩子幼年时惧怕家长权威,即便是敷衍了事,也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因此这种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是有效的。

但到了中高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萌发,一味强调细节的严格管理,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反作用。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倔强,会出现严重的亲子关系问题,任务的完成质量也会显著降低,直至最后产生明显的反叛心理,再也管不了了。

而如果孩子性格乖顺,那么这种模式还能持续。表面上来看,孩子仍然比较努力,比如很多孩子六年级报三个数学班、两个语文班、两个英语班,依然毫无怨言,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成为别人家长口中的榜样。

但随着学习深入,对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被动管理起来的孩子,一缺兴趣、二不主动追求优秀,如果家长又忽视科学的习惯与方法,那么即便再努力,效率都很难提升,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早期的严格管理并不是坏事,但家长一定要注意,最好是能通过管理,帮孩子渐渐建立主观动机(兴趣、对优秀的渴望、学习的好习惯等)。逐渐放手,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会学习的人。

06

一些人的强烈影响

比如当孩子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不仅课讲的好,而且极具人格魅力,得到了孩子的全面认可,同时这位老师还对孩子的表现出寄予厚望,以至于让孩子觉得,自己学不好都对不起老师的努力。这时候,很大可能会激起主动努力的欲望。

类似的,如果能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也都在一起努力。为了融入这个集体,孩子也会自发跟着集体的步伐去学习。

当然,男女组伴所带来的强大动力,更是不能忽视。这里当然不是提倡早恋,但通过案例来体会一下总是可以的,比如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相互爱慕,然后又相约考到某个大学里,这种动机会成为秒杀一切的顶级动机,在特定时间段内给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奋斗力量。

这比家长天天叨叨、老师苦口婆心,有用一万倍。

当然,这种动机受老师、同学、异性等他人的影响太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命,作为个人几乎不可控制。所以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如果能遇到固然更好,如果没有也确实不必强求,还是应该把培养重心放在前面几条。

07

变故导致的认知升级

比如父母离异,重要亲人去世,家庭经济条件突然下滑......当生活环境产生巨大变故的时候,人会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此时孩子如果根基良好,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变,很可能会在学习上爆发出潜力。

总结一下吧。就我个人而言,最推荐的培养动机的方法是“习惯性优秀+培养良好习惯”的组合。孩子天然会对自己擅长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建立好良好习惯之后,更能让他不太费劲地完成学习的核心工作。

一旦建立起“提前努力-我很擅长-想要维持优秀-获得很多价值感-继续努力”的正反馈通道,所谓“主动学习”的结果,就有较大可能从孩子体内生发出来。

我所见过的那些爱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实多数属于这类群体,靠着惯性在维持上面这个反馈循环而已。

而我所见过的多数毫无动机的孩子,他们无疑都未形成类似的循环,即便一时想要努力,也因为长期付出而无法得到反馈,而很难坚持,表现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样子。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小海

编辑:杨茜

审核:柳静 黄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