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频频被山寨竞赛“收割”

发布时间:2025-10-15 18:42  浏览量:2

“一个比赛至少有20个金奖,交280元就有获奖证书。现在的比赛真是太乱套了。”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吐槽。

“交钱就能获奖”“直接进决赛”“证书助力升学”……如今,很多类似的宣传语,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面向中小学生、标榜“国际竞赛”“全国大赛”的赛事中。事实上,这些看似光鲜的比赛背后,是一条由山寨社团、培训机构、代报名机构等共同编织的灰色产业链。有的“水赛”仅一个赛区获奖名单就有1000多行,有的甚至参赛就能获奖。

可是,家长为何频频被山寨竞赛“收割”,甘愿为孩子报名付款?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全国权威艺术大赛”

实为社会组织举办

“我们学校的孩子在一个‘全国绘画大赛’上获得了金奖,本来挺高兴的。后来我一看获奖名单,金奖至少就有20个。那一瞬间,我感觉这个比赛没有什么含金量。”日前,沧县的李老师向记者吐槽。

李老师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班里有个女孩参加了一个名为“全国少年儿童艺术****大赛”的比赛。比赛举办方介绍,这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全国性权威艺术大赛,交280元就可以报名参赛,基本上都能获参与奖。如果再交120元,就可以参加电视展演,会有专人给录视频,至于在哪个电视台播出并不清楚。女孩和家长商量后,交了400元。随后,女孩来到沧州市区参加比赛。谁知,现场只有她一人。工作人员说,只有她报的是线下比赛,其他人报的都是线上比赛。女孩现场画了一幅漫画,工作人员进行了拍摄录制。

一个星期后,比赛结果出来了,这名女孩获得金奖。“名单上显示这个孩子是第二名,但并没有分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参加。我看名单上金奖至少有20个。”李老师说。

随后,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省赛沧州站比赛,这名女孩获得的是河北展示区金奖,这个名次可以顺利进入决赛。国赛要去北京参加,报名费2900元,交费后可以获得一个去某知名美院研学的名额。学生家长经过考虑后放弃了。李老师告诉记者:“孩子给我看了获奖证书。我看见上面盖了三个章,一看就是社会组织那种,根本就不是什么‘全国权威艺术大赛’。”

记者根据李老师提供的获奖证书进行了查证,其中一个印章印有“北京**青少年文化艺术院”字样,是一家以从事文化艺术业为主的企业。另一个印章是一家杂志社发行部的印章。记者致电这家杂志社,对方工作人员称,他们杂志社没有发行部印章,也没听说过这个比赛。最后一个印章上标注的是某频道某栏目组。经查询,这是一个数字付费电视媒体,但没有查询到栏目组的信息。

山寨比赛

缘何成为“香饽饽”

李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孩子家长心里都有底,这种比赛并不是什么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赛事。自家孩子的水平,家长也很清楚。但是,家长愿意花几百元钱得一个所谓的‘全国金奖’,以鼓励孩子。他们认为这是‘情绪价值’,应该满足孩子。”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名家长。他们纷纷表示,哪怕不是“国际竞赛”“全国大赛”,自己也愿意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心理在作祟。很多家长从孩子刚上幼儿园便“攒简历”。在教育部门多次重申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的前提下,家长有时明知比赛是山寨版,但本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原则,也要让孩子多拿一张证书。

有些家长热衷于“鸡娃”,要求孩子10岁达到剑桥英语考试初级水平,上学后奥数比赛要拿到一等奖……

市民王秋说,很多家长“内卷”。她也在“大趋势”影响下,给儿子报了各种补习班,让儿子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证书或奖牌。记者看到,王秋的儿子刚上小学,奖牌已有一大把,包括阅读打卡小明星、计算小达人、练字小达人和多个羽毛球比赛的奖牌。

“很多家长希望自家孩子是‘牛蛙’,不能是‘青蛙’。”王秋向记者解释,“牛蛙”是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比如,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青蛙”则是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鸡娃”来源于谐音“激娃”,意为父母给孩子“打鸡血”,报各种培训班,激发孩子的潜能。

山寨比赛,正是利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心理和对孩子的深切期望,让他们心甘情愿上当受骗。

抛弃虚荣心

家长不能做“韭菜”

记者翻查了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这些“白名单”竞赛活动主要围绕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和艺术体育素养等开展,注重带动学生的探索热情。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合规竞赛应具备三个特征:零收费、非营利主体主办、具有连续周期性。凡是一年内反复举办、通过第三方收费、暗示“保获奖”的赛事,均属违规。任何竞赛结果都不能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哪怕是“白名单”上的合规竞赛。

尽管违规赛事早已被叫停,但仍有很多标榜“全国级”“国家级”山寨版大赛悄悄举办。这些“白名单”之外的竞赛,没有任何参赛门槛,参赛就有荣誉,交钱就能获奖。很显然,这瞄准了学生家长的钱包。

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其中的猫腻,他们仍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似乎乐于“被骗”。有的家长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有的家长则是虚荣心作祟——明晃晃的奖杯、金灿灿的奖牌、红艳艳的奖章,既“见证”了孩子的“聪慧博学、多才多艺”,也成为家长发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不仅中小学生,大学生也成为山寨竞赛的目标群体。为了给毕业后找工作“攒简历”,不少学生付费参加所谓的“国际竞赛”,花费几十元即可在线答题并快速获证。这类比赛被称为“水赛”,获奖率极高,含金量极低,甚至出现“5分钟拿两张国家级证书”的荒诞现象。

不过,也有很多家长醒悟过来: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简历上的堆砌,而在于孩子真实的成长与体验。

家长郑俊东说:“有的家长爱慕虚荣,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交钱就有奖的竞赛,不就是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吗?”郑俊东认为,除了职能部门打击治理山寨赛事外,家长的虚荣心也该扔掉了,不要再做山寨赛事的“韭菜”。如果没有家长“愿者上钩”,山寨赛事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