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知名主持人系美国飞虎队后裔,定居中国:直言加入中国很自豪
发布时间:2025-10-13 11:08 浏览量:1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电视荧屏上,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那位说着一口京片子、笑容甜美的美国姑娘——穆爱华。
她曾是央视《正大综艺》和《希望英语》等节目的熟面孔,以其独特的“洋面孔、中国心”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然而,比这些更引人关注的是穆爱华的家族谱系。
她的祖父,正是一位为中国洒过热血的美国“飞虎队”英雄。
事情需要从穆爱华的祖父——迈克尔·杜里斯说起。
他有一个更为中国人熟知的名字:穆蔼仁。
这个名字,是他1942年作为飞虎队队员重返中国时为自己取的,寓意“和蔼仁义”。
但他的中国情缘,早在飞虎队成立之前便已种下。
1939年,年轻的穆蔼仁作为美国学生代表到日本交流,结束后却被神秘的东方大国——中国所吸引,独自一人乘船来到福州。
在福州英华中学担任英语教师的一年里,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
他不仅爱上了这里的文化与善良的人民,更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对福州的狂轰滥炸。
当他组织学生躲避空袭,看着无辜生命在炮火中消逝时,一种强烈的愤怒与正义感在他心中燃起。
1941年,因战事加剧,穆蔼仁被迫回国。
临行前,他向学生们许下承诺:“我一定会回来!”
这句承诺,在不久之后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得以兑现。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
当得知美国将成立“美国志愿来华航空队”(即“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战时,穆蔼仁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为了兑现对中国学生的承诺,为了给那些在空袭中丧生的无辜者复仇。
1942年,穆蔼仁驾驶着绘有“飞虎”图样的P-40战斗机,再次翱翔于中国上空。
在著名的“怒江惠通桥之战”中,他和战友们临危受命,用燃烧弹精准摧毁了企图渡江的日军坦克和油罐车队,硬生生遏制了日军的攻势,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一周时间,彻底扭转了滇西战局。
从昆明空战到整个抗战期间,穆蔼仁和飞虎队的战友们,用生命和热血在中国的天空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战争结束后,穆蔼仁对中国的眷恋并未消散。
他曾携妻儿重返福州任教,甚至在鼓岭买下别墅,打算在此安度余生。
虽然后来因故返回美国,但他将这份深沉的爱,连同大量的照片和故事,一同带回了家,并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穆彼得。
2005年,穆蔼仁在美国病逝。
遵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家人带回中国,撒入他魂牵梦绕的福州闽江。
这位老兵,以“落叶归根”的方式,完成了他与中国最后的约定。
1948年出生于福州的穆彼得,虽然在美国长大,却在父亲的熏陶下,对那个遥远的东方故土充满了向往。
他大学主修汉语,被同学称为“中国通”。
1988年,在父亲的鼓励下,穆彼得做出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举家迁往中国。他带着妻子穆言灵和两个年幼的女儿——8岁的穆爱华和7岁的穆爱中,定居江苏南京。
原计划只待几年,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8年。
对于穆爱华和穆爱中姐妹俩来说,她们的童年和青春,完全是在中国度过的。
她们在南京本地的学校上学,接受着最地道的中国式教育,还加入了著名的小红花艺术团学习相声和戏曲。
这段经历,让她们从外到内都彻底“中国化”了。
初到南京,因表演相声《我爱江苏》,姐妹俩被取名为“穆爱江”和“穆爱苏”。
后来在华东春节晚会上表演,又临时改称“穆爱华”和“穆爱东”。
直到1995年,全家搬到北京,在即将登上央视舞台前,导演为她们正式定名——“穆爱中”与“穆爱华”,寓意“爱慕中华”。
这两个名字,从此伴随她们走红大江南北。
1995年,姐妹俩在央视春晚颁奖礼上演唱的一曲《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对长着外国脸、却说着流利中文的可爱姐妹。
尤其是妹妹穆爱华,更是凭借在央视《正大综艺》“一笑茶园”栏目中扮演的“茶博士”一角,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成名后的穆爱华,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曾给出一个绝妙的比喻。
她说自己就像一个“白煮蛋”——“我虽然外表是白的,但我的心是黄的。”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她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一个拥有美国血统,但思想、文化和情感都已深深烙印着中国印记的“中国人”。
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加入中国,我很自豪。”
这句发自肺腑的话,不仅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总结,更是对祖父那一代人与中国结下的深厚情谊的最好回应。
尽管穆彼得一家已于2016年返回美国,但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从未中断。
穆爱华时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家族往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飞虎队的历史,以及一个美国家族与中国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参考资料:
美国友人穆言灵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她和家人曾在南京生活了7年
2024-04-09 20:03·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