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干部为何跌落?
发布时间:2025-10-10 22:07 浏览量:1
一些年轻干部能力强,政治素养、纪法意识却没跟上。比如,有的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盲目追求高消费;有的作风霸道,工作、生活中官样十足,盛气凌人;有的陶醉于平时出门前呼后拥,畅快消费有人买单。
纵观近年来的反腐案例,年轻干部“早节失守”的现象愈发引人关注。这些单位重点培养的“好苗子”为何在职业生涯初期就陷入贪腐泥潭?
“当前,80后、90后年轻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虽然学历较高、能力较强,但毕竟阅历浅、受到的政治历练不足,难以正确处理公与私、权与钱、名与利、法与情的关系,导致‘早节’失守。”某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王阳宇分析,这部分年轻干部堕落的背后,既有个人思想防线失守的内因驱动,也有外部监管缺位的环境影响。深入剖析这些成因,并构建“选苗”与“育苗”并重的培养体系,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
文 | 廉政瞭望全媒体记者 许然
2024年11月,1990年出生的江西宜黄县南源乡党委书记黄祖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审查调查。
内因:价值观错位、廉洁防线崩塌
与其他年龄段干部的问题相比,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案情相对单纯,多体现为对金钱赤裸裸的追求,借职务便利“广开财路”并快速变现。
就像某县交通运输局35岁的梁某,他在忏悔书中坦言:“随着我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收的钱越来越多,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要维持高消费就要收更多钱,贪念一旦发作就会刹不住车。我早就忘了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的服务之心,忘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某县纪委监委办案人员李峰认为,这背后是理想信念虚化、责任意识淡化。李峰提及,在办案过程中,部分年轻干部自述,他们在工作中将职业选择看作“求名求利”的工具。特别是在入职初期就抱着“镀金”心态,群众观念弱化,只是把基层经历当作晋升跳板;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将成功与否定义为“权力大小”“财富多少”,把党纪国法视为束缚而非底线。“这种理想信念的虚化,让他们在面对诱惑时缺乏精神支撑。”
理想信念的虚化带来的是价值观的错位。结合办案工作实际,王阳宇坦言,一些年轻干部错误认为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小利,不过是小事小节,加之自己职位低、权力小,不会被关注,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动起歪心思。
有的在第一次收受礼品、接受宴请时心存侥幸,认为小事一桩,却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还有的缺乏敬畏之心,将规章制度抛之脑后,甚至把钻空子、找漏洞当作能力强的体现。比如,某乡镇一名年轻干部将高档烟酒、名贵特产、年节送礼和超标准接待等违规支出加以包装,进行报销。
当价值观错位成为常态,自我约束的防线也会随之崩塌。随着职务晋升或权力的扩大,部分年轻干部廉洁防线失守,陷入权力变现的误区。
某县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表示,部分年轻干部利用熟悉数字技术、掌握审批权限的优势,将权力当作谋私工具。从方式方法上看,隐形变异与简单直接并存,有的年轻干部擅长利用信息化手段,以更隐蔽或更便捷的方式实施违纪违法行为。比如,在项目审批中搞暗箱操作,通过“电子红包”“虚拟消费”等隐蔽方式收受贿赂;有的沉迷奢侈品、网络游戏,为满足虚荣心不惜挪用公款、向管理服务对象“借贷”。
“总的来看,从一些出问题的年轻干部来看,既有纪律意识淡漠、担当作为不够,也有享乐思想严重,以及群众观念弱化、工作作风飘浮等问题。”李峰举例,比如此前办理一起年轻干部漏缴村民小额意外险保险案件。后来核实发现,系该年轻干部工作不仔细,没有履行好工作职责,未核对好收取的保险费和人员统计名单。
外因:“重使用、轻监管”现象突出
一些体制内人士指出,年轻干部的堕落,除了个人的价值观异化,外部环境中“重使用、轻监管”的倾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单位在干部培养中存在“重选拔、轻管理”“重业绩、轻思想”的误区,为贪腐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某市纪委监委组织部负责人余建华表示,“重使用”容易带来一些权力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各地为激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纷纷打破论资排辈,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关键领域。但在破格使用的同时,部分单位却忽视了对年轻干部的权力引导与风险提醒。
这让年轻干部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认识不足,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此外,有的单位把使用当成培养,只关注年轻干部能否干成事,却不关心他们在权力面前的思想动态。“一些案子表明,部分问题年轻干部面对利益诱惑时,早已思想防线松动,并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但是单位并未对其做出提醒。”上述人士说。
与“重使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年轻干部的监管往往存在“宽松软”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年轻干部只注重才干、能力,忽视了政治素质、廉洁操守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监管中,对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生活作风关注不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现不及时,甚至对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余建华指出,正是这种监管上的松懈,加上个别地方和单位没把年轻干部腐败这件事当回事,警惕性也不够,让一些年轻人有了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空间。
“80后”伊立恒就在这样的例子。伊立恒曾是湖北黄冈最年轻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之一,他历经多个重要岗位,却因腐败问题落马。伊立恒被查处后,黄冈市纪委监委向3个相关单位分别发出纪检监察建议,要求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把监督做实落细,发现问题苗头及时提醒纠正。
此外,在干部考核评价中,部分单位过度强调业绩导向,将经济指标、项目进度作为核心考核内容,而对思想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考核流于形式。“这种评价体系的偏差,使得年轻干部将更多精力放在‘搞业绩、求晋升’上,而忽视了思想改造与廉洁修养。”王阳宇说。
此前王阳宇所在市有一名30来岁的乡镇党委书记被查。王阳宇说,此人能力很强,在他的引领下,当地建成了一个较大型的猕猴桃产业园。但在查处过程中,发现其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不惜违规操作,甚至收受贿赂。“有的年轻干部为追求短期政绩,不惜违规操作,最终在思想滑坡中一步步走向腐败。”
从用人机制层面来看,许多基层干部反映,不少地方在干部年轻化问题上机械地“一刀切”,使年轻与学历成为基层提拔干部的“硬件”,这导致“重年龄轻考察”“重学历轻品德培养”等现象较突出。在这种用人机制和导向之下,容易产生“重才轻德”的倾向,导致平时对年轻干部管理不严、监督松软。
“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较短、基层历练不够,却在重要岗位或者关键工作环节任职的年轻人,其拒腐防变能力本来就较低,一旦缺乏有效监管,很容易滋长侥幸心理,在贪腐之路上越走越远。”有基层干部说。
选好苗,更要育好苗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避免“选得出、用不好、管不住”的困境,需坚持“选苗”与“育苗”并重,严把入口关,强化全周期监管,完善激励与问责机制,树立正确导向。
“选苗”是干部培养的前提,只有选出“好苗子”,才能为后续“育苗”打下坚实基础。有地方组织部门工作人员指出,要练就选人用人的“火眼金睛”,把政治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对于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拒之门外。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作为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门槛。
为选好苗,一些地方建立了“基层一线考察机制”,通过实地蹲点、延伸考察等方式,全方位考察干部。比如,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探索完善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机制,通过一线看、一线访、一线核等形式,考察识别干部。另一方面,开展“嵌入式”督导考察,通过列席会议、现场督查等方式,查看干部担当作为情况、应急处突能力等。
入职之初,更要加强入职廉洁教育,助力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比如,近年来,多地持续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通过制定入职廉洁“大礼包”、强化日常教育提醒、深化警示教育等,多举措全方位推动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常态化、精细化。
年轻干部要把好成长的“方向盘”,排查廉政风险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AI图片)
选好苗,更需育好苗。“培养年轻干部,需要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帮其把好成长的‘方向盘’、系好廉洁的‘安全带’。具体来说,既要严格管理标准,明确纪律底线,又要延伸管理链条,紧盯‘八小时内’工作用权和‘八小时外’社交生活,让年轻干部切实感受到监督在身边。”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
一方面,在岗位安排上,明确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避免“权力集中却无人监督”的情况;在日常管理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电子红包”“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的监测,及时发现其异常行为。
另一方面,还要“精准滴灌”开展提醒教育。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定期开展年轻干部座谈会,分层分类开展谈心谈话,动态掌握年轻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
此外,一些专家指出,要让年轻干部始终坚守廉洁底线,还需要通过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加强问责警示,强化其责任意识。
在浙江省杭州市,当地构建了系统的容错纠错体系,针对年轻干部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实行“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提高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总的来看,要管好年轻干部、帮他们养成好作风,得方方面面一起抓。”余建华说,既得严格要求,也得真心爱护;既要有激励,也得有约束,多管齐下才行。最终目的是让年轻干部既干净又能干事,愿意主动干、也敢放开手干。(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