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宵节有多嗨?柳永这首词告诉你:万人空巷,彻夜奇遇
发布时间:2025-10-08 20:00 浏览量:1
良辰美景当前,酣睡是最大的辜负。
不是不想睡,而是堪对此景。
《迎新春》中,柳永这样写道: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以作乐器,故名嶰管。
古代用葭灰置律管中,以测节气,春为青阳,青帝主春,故称青律。
竹管吹响新春的轻快旋律,宣告春天到来的美好消息。
春天真的来了,帝都到处弥漫的已是温暖气息。
晴景回轻煦。
更兼天气晴好,和暖春意将人全然拥在春的怀抱,又仿佛让人不知不觉间变得轻盈,随时随地都可以升腾而起。
飞向十里春风,飞向万紫千红。
庆嘉节、当三五。
好季又好节,正是正月十五元宵,《东京梦华录》载,“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竞陈灯烛,光彩争华”,果然繁盛热闹。
列华灯、千门万户。
大街上张挂起华灯,千家万户烛火明照,白日与黑夜的界限在悄悄模糊。
天有日月,人有灯火。
所有灯火,是对日月最极致的礼敬与颂赞。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看哪,万人空巷,到处都是观灯赏景的人潮,罗绮加身,是谁家翩翩少年,香风袭人,是谁家妙龄佳人,他们都汇入欢庆的海洋,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十里长街火树银花,彩灯堆叠如山耸立,笙箫锣鼓声震天空。
春如绣,灯如昼,人如潮。
美景又佳节,欢乐又良宵,青春又可人。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月是皓月,轻移莲步,悄悄地移至当空正中。
天,幽静深沉如水般澄净。
月和天,都安祥地凝视尘世,不忍打搅欢乐中的人们。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春秋时期,楚庄王大摆筵席,有人趁烛灭之际拉扯美人衣服,美人扯下其帽缨以为证据。
事情闹到楚庄王面前,按理人证物证俱在,要找到犯事者并不难。
让众人都吃惊的是楚庄王却命众人都扯下帽缨,不追究此事。
绝缨,欢乐之际难免稍稍出格,但在此类场合,因着欢乐,人们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宽容与豁免,以轻松的心态尽情开怀。
晋代潘安容貌俊美无双,每次出行时都会遇到女子们夹道观看,更有甚者会向他投掷水果,以示爱慕。
绝缨,掷果,男向女也好,女向男也罢,在这无比欢乐的时间,都无非是彼此喜爱的表示,没有猥琐之感,没有忸怩之态,彼此大大方方地示爱,浪漫互动。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夜深了,烛影摇曳,花阴斑驳,少男少女们不少都遇上了惊喜,由此会不会展开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自是后话。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时要太平,国要盛世,惟其如此,朝廷和民间才会欢乐开颜,举国上下才能享受富足安康的生活。
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面对眼前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欢乐,人们可以轻松随意地走到一起,此情此景,即便平日是最克制的人,又如何能不开怀畅饮大醉而归呢。
与民同乐,与人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迎新春》是一首元宵节主题的词作,推测应该创作于北宋熙宁年间(约11世纪初)。
彼时的东京汴京(今开封)作为帝都,每年中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盛大灯会,皇帝率群臣观灯,百姓欢庆,街市灯火通明,鳌山(大型灯山景观)耸立,笙箫鼓乐喧天。
君王愿意与民同乐,元宵节特许开放宵禁三日。
欢乐,欢乐,从白日到夜晚的欢乐。
夜晚到来,欢乐不曾停止,反而越来越走向高峰。
词作敏锐地捕捉到元宵佳节的热闹与浪漫,在柳永细腻的描绘下,反映出宋代都市文化的繁华与太平盛世的喜悦。
《迎新春》如一幅北宋元宵灯会的活色生香画卷,节日的喧闹与人生的欢聚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盛世繁华,更隐含了对时光易逝、莫负良辰的喟叹。
今天的人们置身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此词,仍能唤起心底对传统节庆的温暖怀念。
柳永通过词作提醒人们,若能身在灯火阑珊处,便应珍惜那份随缘的喜悦与团圆。
这样的喜悦与团圆,与宽松富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更与人与人之间松驰亲切的互动状态直接相关,两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政治、社会、风俗与个人情感,在柳永温暖的叙述中,因此自然地融为一体。
展读《迎新春》,后人既能身历其境感受昔日元宵灯节的喧闹,也能体会到如潮人群中,那份难以言说的醉与醒。
千年后的我们,在追寻现代繁华的同时,亦当时时回望,从这份古典的欢愉中,汲取那份“争忍独醒归去”的生命热情,珍惜每一个可与亲友共度的、灯火可亲的团圆时刻。
那是人间真正的松弛与浪漫,也是我们在尘世越来越陌生的温柔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