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樵夫放生黄鼠狼,砍柴遇到老虎时,黄鼠狼帮他逃过一劫
发布时间:2025-10-07 23:29 浏览量:1
明朝正德年间,保定府易州西边有座狼牙山,山脚下住着个年轻的樵夫名叫李青山。李青山二十出头,父母早逝,独自一人住在祖传的三间茅草屋里,靠着上山砍柴换些银钱度日。
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刚入腊月就下了好几场大雪。眼看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李青山却因大雪封山,多日未能上山砍柴,家中米缸眼看就要见底。
这日清晨,李青山望见天色放晴,便背着柴刀和绳索,踏着厚厚的积雪上了狼牙山。山路难行,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平时砍柴的老林子里走,希望能多砍些柴火,换点米面过年。
行至半山腰,忽听得一阵凄厉的哀鸣声从灌木丛中传来。李青山循声望去,只见一只通体金黄的黄鼠狼被捕兽夹夹住了后腿,鲜血染红了周围的雪地。那黄鼠狼见有人来,眼中露出惊恐之色,挣扎得更加厉害。
李青山心生怜悯,蹲下身轻声道:“别怕,我来帮你。”
他小心翼翼地掰开捕兽夹,黄鼠狼的后腿已被夹得血肉模糊。李青山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金疮药,这是他自己采药配制的,平时砍柴受伤时用。他轻轻把药粉撒在黄鼠狼的伤口上,又撕下衣襟一角为它包扎。
“这天寒地冻的,你的腿伤成这样,怕是难以觅食了。”李青山叹了口气,从怀中掏出仅有的一个窝窝头,掰下一半放在黄鼠狼面前,“吃吧,吃完赶紧回家去。”
黄鼠狼似乎听懂了他的话,小心翼翼地嗅了嗅窝窝头,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它用头蹭了蹭李青山的手,一瘸一拐地消失在树林深处。
李青山继续往深山走去,他需要找到更多干柴。不知不觉间,日头已偏西,他砍了一大捆柴火,正准备下山,忽然听得一声虎啸,震得树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李青山心头一紧,暗叫不好。这狼牙山深处确有猛虎出没的传闻,但他平日只在山外围砍柴,今日为多砍些柴,不知不觉走得太深了。
他慌忙背起柴捆想要离开,却已经迟了。只见一只吊睛白额大虎从密林中踱出,拦住了他的去路。那虎体型硕大,目光凶悍,显然已饥饿多时。
李青山吓得魂飞魄散,柴捆从背上滑落也浑然不觉。他一步步后退,老虎却一步步逼近。退到一处绝壁前,已无路可走。
“莫非我李青山今日要命丧于此?”他绝望地想道,手握柴刀,准备做最后一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听得一阵尖锐的叫声,一道黄影从斜刺里窜出,直奔猛虎而去。李青山定睛一看,竟是早晨他救下的那只黄鼠狼!
黄鼠狼灵活地跳到老虎背上,狠狠咬了一口。老虎吃痛,怒吼一声,扭头去咬黄鼠狼。黄鼠狼却早已跳开,在不远处对着老虎吱吱叫唤,似在挑衅。
老虎被激怒了,撇下李青山,转身去追黄鼠狼。黄鼠狼身形灵活,在树林中穿梭,引着老虎越跑越远。
李青山惊魂未定,不敢久留,急忙捡起柴刀,也顾不上柴捆,沿着来路狂奔下山。直到看见山脚下的村庄,他才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回到家中,李青山想起今日的遭遇,仍心有余悸。他生火做饭,看着跳跃的火苗,心中对那只黄鼠狼感激不已。若不是它舍身相救,自己早已葬身虎口。
“想不到一只小动物也如此知恩图报。”他喃喃自语,决定明日再上山,带些食物去答谢黄鼠狼。
第二天,李青山用仅剩的铜钱买了两个肉包子,又带上一些自制的伤药,再次上山。他来到昨日救黄鼠狼的地方,轻声呼唤:“黄大仙,你在吗?我来谢你救命之恩了。”
呼唤数声,不见回应。李青山不免失望,将肉包子和伤药放在一块大石上,自言自语道:“东西我放在这里了,你若需要,自来取用。”说罢便下山去了。
此后数日,李青山每天上山砍柴,都会在那个地方放些食物。有时是半个饼,有时是几块薯,虽然他自己也吃不饱,但总不忘分一份给黄鼠狼。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小年。李青山砍完柴正要下山,忽见那只黄鼠狼站在路中央,后腿的伤似乎已经好了。它嘴里叼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见到李青山,便将那东西放在地上,吱吱叫了两声,转身消失在树林中。
李青山好奇地走上前,拾起那东西一看,竟是一块成色极好的玉佩!那玉佩通体翠绿,雕着精美的花纹,一看就价值不菲。
“这...这是从哪儿来的?”李青山惊讶不已。他本想追上去归还,但黄鼠狼早已不见踪影。
拿着玉佩下山后,李青山心中忐忑。如此贵重的玉佩,若是赃物该如何是好?他决定先去找村里的老秀才拿个主意。
老秀才姓周,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年轻时曾中过举人,后来因故未能入仕,便在村中设馆教书。见多识广,为人正直。
周秀才接过玉佩,仔细端详良久,忽然脸色大变:“青山,你这玉佩从何而来?”
李青山便将救黄鼠狼、黄鼠狼引开老虎相救、以及今日黄鼠狼赠玉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周秀才听罢,长叹一声:“造化弄人啊!这玉佩的主人,我认得。”
“什么?”李青山大吃一惊。
周秀才抚摸着玉佩,眼中泛起回忆之色:“这是二十年前,本县张县令的随身玉佩。那张县令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却在一次上山体察民情时,不幸遇虎身亡。官府搜寻多日,只找到他的官服碎片和一只鞋,这玉佩却一直不见踪影。没想到,今日竟被你寻得。”
李青山恍然大悟:“原来那黄鼠狼是带我去找张县令的遗物?”
周秀才点头:“想必如此。那张县令生前极重恩义,定是那黄鼠狼曾受他恩惠,故而指引你找到这玉佩,好让张县令的家人得个念想。”
“那张县令可有家人?”李青山忙问。
“有一独女,名叫张玉娘,张县令遇难时她才五岁。后来她舅舅来接她去了京城,如今不知下落。”周秀才道,“这玉佩你打算如何处置?”
李青山毫不犹豫地说:“既是张县令遗物,自当归还其家人。只是不知去何处寻找。”
周秀才沉吟片刻:“我听闻张玉娘的舅舅在京城开绸缎庄,字号‘瑞福祥’。你若真有心,可去京城打听。”
李青山郑重收好玉佩:“待开春雪化,我便去京城走一遭。”
转眼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李青山砍了一冬天的柴,攒了些盘缠,告别周秀才,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从易州到京城,路途遥远。李青山一路省吃俭用,跋山涉水,走了整整十天,方才抵达京城。
京城繁华,人烟阜盛,李青山从未来过这样的大地方,一时眼花缭乱。他逢人便打听“瑞福祥”绸缎庄,好不容易才在西市找到这家店铺。
走进店铺,只见店内陈设雅致,各色绸缎琳琅满目。一个伙计迎上来问道:“客官要买什么布料?”
李青山拱手道:“请问这家店的主人可姓张?”
伙计摇头:“店主姓王,不姓张。”
李青山心中一沉,难道找错地方了?他不甘心地问:“那店中可有一位叫张玉娘的女子?”
伙计正要回答,忽听内堂传来一女子的声音:“谁在找我?”
帘子掀开,走出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女子,容貌清秀,衣着素雅。她看到李青山,微微一怔:“这位公子是?”
李青山忙取出玉佩:“请问姑娘可认得此物?”
那女子一见玉佩,脸色顿变,颤抖着接过玉佩,泪如雨下:“这...这是家父的随身玉佩!公子从何处得来?”
李青山便将前因后果细细道来。张玉娘听罢,泣不成声:“多谢公子不远千里送来先父遗物。实不相瞒,先父遇难后,母亲忧伤成疾,不久也撒手人寰。我被舅舅收养,后来舅舅去世,我便继承了这店铺。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找到先父遗物,今日终于得偿所愿!”
她擦干眼泪,郑重向李青山行了一礼:“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若不嫌弃,请在寒舍小住几日,容我略尽地主之谊。”
李青山推辞不过,便在店铺后院的客房住下。张玉娘待人诚恳,亲自为他安排食宿,两人朝夕相处,渐生情愫。
一日,张玉娘对李青山说:“李公子为人正直,千里送还玉佩,不贪不占,令人敬佩。我...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青山忙道:“张姑娘但说无妨。”
张玉娘红着脸道:“我独身经营这店铺,常感力不从心。公子若不嫌弃,可否留在京城,助我一臂之力?”
李青山对张玉娘早已心生爱慕,闻言大喜,当即应允。两人择吉日成婚,婚后共同经营绸缎庄。李青山勤劳朴实,张玉娘精明能干,夫妻二人同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年后,张玉娘生下一子,取名李念恩,意为不忘黄鼠狼引路赠玉之恩。
孩子满月那天,李家大摆宴席,宾客盈门。热闹之际,忽有下人来报,说门外有一老道求见。
李青山忙请老道入内。那老道仙风道骨,见到李青山便笑道:“施主可还记得狼牙山上的黄鼠狼?”
李青山大吃一惊,忙请老道上座:“仙长如何得知?”
老道捋须笑道:“贫道乃狼牙山修道之人,与那黄鼠狼有些渊源。它本是山中灵物,修行百年,那日不慎落入猎户陷阱,幸得施主相救。后来它为报恩,引开猛虎,又寻得张县令遗玉相赠,皆是它的一片心意。”
李青山感慨道:“黄大仙于我有救命之恩,又促成我与内子的姻缘,真不知如何报答。”
老道摇头:“它也因此善举功德圆满,不日即可脱去畜身,得道成仙。今日特托贫道前来,赠你一物。”
说罢,老道从袖中取出一枚黄玉符,递给李青山:“此乃黄仙护身符,可保家宅平安,邪祟不侵。你且好生保管,代代相传。”
李青山双手接过玉符,只见那玉符温润通透,隐隐有光华流动,知是宝物,连忙拜谢。
老道又道:“黄仙还有一言相托: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言罢,老道起身告辞,飘然而去。
李青山将玉符用红绳系好,挂在儿子胸前。自此,李家更是广行善事,修桥铺路,施粥赠药,在京城中颇有善名。
三年后,张玉娘又生下一女,取名李思义,意为不忘道义之本。
时光荏苒,转眼李念恩已长成十八岁的少年。这年朝廷开科取士,李念恩赴试,一举高中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李思义也出落得亭亭玉立,知书达理,后来嫁与一清廉官员为妻。
李青山与张玉娘相守一生,儿孙满堂,活到八十高龄,无疾而终。临终前,李青山将黄仙护身符传给长子,嘱咐道:“此符乃咱家传家之宝,须代代相传,牢记黄仙教诲: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而那狼牙山中的黄鼠狼,据说后来真的得道成仙,被当地人尊为“黄大仙”,立庙供奉。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不绝。
更奇的是,李家后人中,每有危难之时,常会梦见一黄衣老者指点迷津,化险为夷。因此,李家世代供奉黄大仙,从未间断。
时至今日,狼牙山下的村民仍会讲述这个黄鼠狼报恩的故事,告诫子孙:万物有灵,当以善心待之。善有善报,天道循环,从来不爽。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